这种新的抗癌药有时确有效果,但背后的风险要注意

博惠评健康 2024-05-25 08:03:26
要问现在最火的抗肿瘤药是什么,答案肯定是PD-1免疫治疗药,现在只要说到癌症治疗,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属,开口必谈PD-1,一知半解的人不知不觉间就把它给神化了。其实,没有所谓的万能神药。 PD-1免疫治疗药,规范的名称应该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是靶向PD-1/PD-L1通路的免疫治疗药物,可以说既是免疫治疗也是靶向治疗,通过"靶向"来实现"免疫"。 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今天咱不谈疗效,只讨论不良反应,旨在提醒大家重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管理(及时识别和处理)。 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❷涉及的器官和系统多(全身多数器官系统都可能涉及) ❸普遍比较隐匿,直接的证据少,误别和诊断相对较困难 ❹总体安全,但少数严重不良事件致死率高 要求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和家属都要更特别重视。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常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和系统主要包括皮肤、内分泌、肺、肝、胃肠等,少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和系统主要包括胰腺、眼、神经、心脏、血液、肾脏等。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管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要记好: 1、要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可能出现哪些不良反应,能及时识别风险因素,早识别早干预,谨记预防为主。 2、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前,要做好基线评估,医生要详细询问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比如有没有肺纤维化、肺结核病史、慢阻肺病史、间质性肺炎病史,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艾滋病、肝炎等)、器官移植史,应用激素和抗生素剂量和用药时长等,而作为患者和家属,要如实向医生提供以上信息。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前还要做一些必要的基线检查(留底,方便以后对照分析判断),包括血液学检查(血常规、生化等)、皮肤科检查、心脏检查、内分泌检查(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功能检查,比如血皮质醇浓度检测、促甲状腺素、T4检测、血淀粉酶/脂肪酶等)、肺部检查、肺功能检查等,以及治疗过程中、治疗后要做好观察随访,出现不良事件时每次访视时要进行症状评估与化验检查,治疗中每4-6周进行上述检查。 4、一旦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要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准确评估严重程度,准确进行分级。 5、根据分级有针对性进行适当治疗。 6、遵循合程管理的理念,治疗后要继续监测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恢复情况,加强炎症因子、器官损伤标志物、器官功能相关指标的监测。 以下针对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给出建议,仅供参考,具体处置要根据情况而定,医患加强沟通和配合。 1、免疫相关皮肤不良反应 常见(约34-40%),通常在治疗后2-3周发生,多数是轻度(1-2级),少数为3-4级。主要的表现是:斑丘疹、瘙痒、片状皮炎、广泛性皮炎、皮肤色素减退等,其他还可能有苔癣病、湿疹、大疱性皮炎,但较罕见,少数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剥脱性皮肤反应。 ❶1级(G1)皮肤不良反应:继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口服抗组胺药物,局部外用中等强度糖皮质激素;避免接触皮肤刺激物,避免暴露在阳光下,局部可使用润肤剂。 ❷2级(G2)皮肤不良反应:在上述G1处理的基础上,局部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外用和/或泼尼松0.5-1.0mg/(kg.d)。 ❸3-4级(G3、G4)皮肤不良反应:暂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G2基础上,如果无改善,剂量可增至2mg/(kg.d),并请皮肤科急会诊、皮肤组织活检。 2、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异常和垂体炎 (1)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亢通常会发展为甲减,甲减发生率4-10%,严重不良反应罕见,通常用药后6-7周出现。 处理: 1级:继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2级:继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如果TSH大于10mIU/L,应开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3-4级: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症状甲减,给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有症状甲亢,给予普萘洛尔控制症状。出现内分泌症状后缓解时间相对较长,请内分泌科会诊协助。 (2)免疫相关垂体炎: 发生率低于1%。 处理: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伴有症状者,给予1-2mg/(kg.d),根据临床指征给予相应的激素替代治疗。出现内分泌症状后缓解时间相对较长,请内分泌科会诊协助。 3、免疫相关肺炎: 发生率约为3-15%,三分之一患者发病时无症状,主要表现为新发或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发热及乏力等,注意合并的基础肺病、肺部感染和放疗史等风险因素。 处理: 1级:酌情推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症状体征和血氧饱和度;检测血常规、血生化、感染指标、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功能等指标;如症状加重,及时行胸部CT检查;如不能排除合并感染,建议加用抗感染治疗;症状缓解且影像学检查证实病情痊愈,可考虑重新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2级:暂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住院治疗,积极氧疗,必要时使用高流量或无创通气,糖皮质激素治疗(先静脉给药,改善后口服,如甲泼尼龙1-2mg/(kg.d)或等效药物;激素治疗至症状及影像学改善后逐渐减量,治疗疗程>6周;激素治疗48-72小时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按更高级别处理)。 3-4级:永久性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住院治疗,如病情需要可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积极氧疗,保证氧合状态,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或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静脉给予中至大剂量激素治疗(如甲泼尼龙2-4mg/(kg.d)或等效药物;激素治疗至症状及影像学改善后逐渐减量,治疗疗程>8周;大剂量激素治疗期间可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及补充钙剂);如病情进展,可考虑加用免疫球蛋白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4、免疫相关肝炎: 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相对常见),如果合并胆红素长高,要注意可能合并严重肝损伤,通常用药后6-7周出现。 处理: 1级:继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密切随访复查肝功能。 2级:暂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泼尼松0.5-1.0mg/kg口服,如肝功能好转,缓慢减量,总疗程至少4周,泼尼松剂量减至≤10mg/d,且肝脏不良反应≤1级,可重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3-4级:暂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病科会诊;全身应用(静脉或口服)糖皮质激素1-2mg/(kg.d);对糖皮质激素难治性患者,考虑使用吗替麦考酚酯;由于肝不良反应,禁用英夫利昔单抗。 5、免疫相关消化道不良反应: 相对来说,PD-L1抑制剂的腹泻和肠炎发生率远低于CTLA-4抑制剂,特别是3-4级患者,约为1-2%,通常在用药后5周左右出现。 主要表现为腹泻、肠炎、痉挛、里急后重、腹痛等。 处理: 1级:继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给予抗腹泻药物(比如洛哌丁胺)。 2级:暂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根据消化道症状,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如3-5天内无改善,应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存在结肠炎,应给予英夫利昔单抗。 3-4级腹泻:终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住院评估感染情况;全身应用(静脉或口服)糖皮质激素1-2mg/(kg.d);消化科会诊;如果3-5天内无反应,考虑添加英夫利昔单抗;难治性患者或英夫利昔单抗禁忌者,可选择维多珠单抗,消化科会诊并进行肠镜检查,尽早开始生物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CSCO诊疗指南》
0 阅读:60
评论列表
  • 2024-05-25 08:45

    现代医学谬论培养的大量砖家庸医在主导舆论和政策!掩盖症状当治病,小病治成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