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副省级”这一关键字眼频繁出现,揭示出两位角色在仕途中的定位与命运的尾声——陈岩石与祁同伟,他们各自拥有截然不同的出身与丰富经历,但均定位在副省级职位。
对于祁同伟而言,一直向往的副省级位置显得遥不可及;相比之下,陈岩石则以之心坦荡,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
祁同伟未能如愿跻身副省岗位的原因,可谓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若追究陈岩石于副省位置的缘由,其根源显然在于赵立春的干涉。
在沙瑞金担任汉东省委书记之际,赵立春曾亲自致电沙瑞金,代表组织向陈岩石表达歉意。对于这位既是敌人又是朋友的老同事,赵立春终于在沙瑞金上任之后,向陈岩石送上了迟到的歉意。据赵立春所述,陈老未能晋升至副部级,仅仅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因为,陈老的实际年龄与档案记录不符,对此,赵某并不知情。因此,赵立春认为,不知情者不应受到责备。
然而,对于赵立春的这番看似合理的说辞,另一方当事人陈岩石夫妇却直接表示质疑。
关于老伴未能晋升至副省级的问题,王阿姨的解释是这样的——这无疑是赵立春对陈岩石的报复行为。
尽管讲述的是同一事件,但在赵立春与陈岩石夫妇的叙述中,却呈现出如同罗生门般的复杂性。
原来,陈岩石与赵立春之间存在着矛盾。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两人曾在同一政府机构共事——赵立春担任市长,陈岩石则为副市长。按理来说,在同一栋政府大楼内工作,两人应携手共进,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一间空调房间却改变了两人的命运走向。为了在炎炎夏日享受清凉,赵立春舍弃了没有空调的市政府办公室,转而前往招待所的空调房办公。
陈岩石作为革命战争年代的幸存者,早已习惯了生死考验,无法忍受赵立春这种追求享乐、特权至上的行为。于是,陈老毫不犹豫地追赶至招待所,对赵立春进行了严厉的指责,使得市长大人在党组会议上不得不进行自我批评和深入反省。
事后,陈岩石以淡定从容的态度将此事翻篇而过,但赵立春却心有芥蒂——开始报复。
而且赵立春的手段高明——正如高育良所言,当时赵立春将陈岩石视为救火队员,越是棘手的问题、越难以啃下的骨头,都会交给陈岩石处理。
赵立春并非等闲之辈,他深知陈岩石这类老革命的内心世界——共产党员应当勇于迎接挑战。因此,赵立春将最艰苦、最繁重的任务都交给了陈岩石,而陈老却甘之如饴——毕竟,在老人家的记忆深处,这便是被重用的象征,与年轻时扛起炸药包的英勇事迹一样值得自豪。
因此,在赵立春的精心策划下,陈老逐渐成为四处奔走、扑灭火灾的消防员。
当年的烫手山芋——大风厂改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交到陈老手中的。
在官场中,权力的差距往往决定了一切。以赵立春的智谋和手腕,若想整治陈老,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他又何必选择如此费力不讨好的方式呢?
这恰恰体现了赵立春的阴险狡诈之处。
陈老是抗战时期的英勇战士,在政治舞台上拥有众多战友和广泛的人脉资源,故人旧友中身居高位者必定不在少数。
即便赵立春有心整治陈老,也必须顾忌到陈老身后强大的战友团。
赵立春却采取了逆向思维,他大力提拔陈岩石,让他承担了所有繁琐、艰辛和劳累的工作。在不知不觉中,陈老已经身陷赵立春精心策划的圈套之中。
的确,若要啃下这些硬骨头,所面临的困难自然极大。
成功攻克难关固然令人欣喜,但是失败似乎更为常见。
例如,就如同大风厂那样,经过数年之后再次遭受回旋镖式的打击,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做好了并没有太大的功劳,做不好则可能带来严重的责任。
如此费力不讨好之事,恐怕只有陈岩石本人认为这是一种重用吧。
因此,自空调房事件发生以来,陈老的职业生涯便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当他们在吕州共事之时,行政级别仅相差一级;然而到了2016年,赵立春已经跻身于副国级,而陈老却仍然是正厅级别的退休官员。
陈老在赵立春的压制之下度过了大半生,最后只能止步于汉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的职位。
至此,在这场两位人物的较量中,赵立春毫无疑问地取得了胜利。
原本,故事在此应该划上圆满的句号,为何赵立春在多年后又会向陈岩石致以歉意呢?
难道是赵立春回顾往昔,深感愧疚吗?或者是在临终之际,说些善良的话语?
其实不然,赵立春的道歉并非出于内心的悔悟或善意,而是有着特定的前提条件。
赵立春迟了二十年的道歉——是在沙瑞金空降汉东,担任省委书记一职。
陈岩石与沙瑞金之间的关系,侯亮平和祁同伟或许并不知情,但赵立春必定心知肚明。
因为沙瑞金正是陈岩石的养子——有了这层特殊的亲情纽带,赵立春才愿意低头认错、主动伸手言和。
赵立春的道歉,并非向陈岩石表达弱势之态,而是向沙瑞金展现友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