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共鸣力、文化交流:“白玉兰”对话“纪录片”

凝云聊综艺 2024-07-01 13:29:27

文|小Q来源|看电视在当今这个信息繁杂的世界,纪录片依旧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创作者和观众们。

在玉兰花盛开的6月,第二十九届上海电视节如期而至。

其中,“白玉兰对话”电视纪录片大师班,作为电视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一众的纪录片创作者和爱好者。

6月26日下午,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对话”电视纪录片大师班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在这里,纪录片大师们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探讨纪录片的发展趋势,纪录片行业的未来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

真实性:

艺术表达和事实传递的平衡

“纪录片是一条基于事实的虚线。”

在论坛中,作为本届白玉兰奖纪录片类别评委会成员之一的印度导演兼制片人魏克然,就纪录片的真实性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其作为艺术形式的核心特征之一。它要求创作者以一种尽可能客观和真实的方式捕捉和呈现现实世界。

真实性构建了纪录片的独特的吸引力。在这场论坛上,真实是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也是本次白玉兰奖纪录片类别的重要评选标准。

对于评选标准,荷兰纪录片导演范·赞特沃特认为“杰出的纪录片题材一定要是真实的,无论是展示人物还是展现不同的时刻。”在他看来,纪录片本身是记录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故事往往是你晚上能够想到这个故事,想到故事的真实性。

同时,纪录片的真实并非唯一的、绝对的。把握艺术表达和事实传递的平衡,是纪录片创造需要面对的课题。

魏克然和范·赞特沃特不约而同地谈及,纪录片的创作中囊括主观性的呈现。

针对“主观性”, BBC Studios纪实与自然历史部创意总监迈克尔·冈顿也补充道,“我们想要呈现的是一个真相,而且是具有普适性的真相,我们想要从具体的事情当中揭示世界运作的更宏大的真相,或者是更宏大的理解,虽然我们是带着主观性进去的,但是我们也要做到诚实和真实,这是限制我们的原则。”

事实是纪录片的基础,在这个框架下用艺术的语言去丰富内容。诚如魏克然所说,这不是点对点的直线连接方式,而是有着DNA般的螺旋方式。这种波澜转折也诉说着属于纪录片的真实的生命力。

这也要求纪录片的创作者在保证素材完整性的同时,增强对纪录片整体流向的掌控感。

范·赞特沃特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牧羊英雄》拍摄期间编写大概80页的台词为例,推荐大家可以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使用脚本和一些台词,以更好的把握纪录片的大方向。而中国导演萧寒认为,这种“控制”需要根据不同的选题,和不同的人物故事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

在追求真实性的道路中,纪录片创作者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何在不干预拍摄对象自然状态的前提下,准确地记录下关键时刻。这要求制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专业技能。

范·赞特沃特提到,专业的摄像和记录团队、好的内容等元素的互补,能够使纪录片变得更加完美。

关于这点,迈克尔·冈顿在分享拍摄经验时表达了同感。譬如,在讲述关于动物的故事时,同时做到在物理和情感上靠近动物,是具有挑战性的。

而这类纪录片的成功,离不开科学团队的和专业摄影师的支持。他们熟悉动物的习性,能够预测动物的行为,对于捕捉动物某些意想不到的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讲故事:

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

萧寒的第一部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讲述了关于一群藏族年轻人如何成为喜马拉雅山向导。

故事的起点是导演的一位朋友参与珠峰登山火炬运输的任务时,得知西藏登山学校的一名学员希望将经书带给他的父亲——一个在珠峰脚下的小寺庙中修行的喇嘛。这个寺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之一,仅有这位名叫拉布桑籍的喇嘛独自守护。

这个萧寒口中“非拍不可的故事”,驱动了这部纪录片的诞生。

纪录片也正是关于“故事”的艺术。

用故事传递情感,是创作者们所追求的。关于此次的纪录片奖评审,萧寒透露到,三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格的评委的分歧比较大。尽管如此,三位在分享评审标准时,都谈及了共鸣力。

不管故事的表达形式如何,都应该指向和观众建立情感纽带。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萧寒的另一部代表作,把镜头望向了在故宫的三个偏僻小院里的一群手艺人。包括萧寒在内的许多人,在拍摄这部纪录片前,并不了解甚至知道这个职业。而故宫前院长单霁翔透露,纪录片播出后,报考故宫的应届毕业生翻了200倍。

这也彰显纪录片所传递的情感带来的影响力和长尾效应。

以纪录片《牧羊英雄》为例,范·赞特沃特分享制作经验。

他认为,拍摄个人的故事,跟随故事中的一个主角,是更容易唤起观众的共鸣,与观众产生连接。以个人视角,带动对社会议题的关照。

此外,展示“冲突”也是一种方式。

譬如,《牧羊英雄》中牧羊人需要克服来自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压力和挑战,这种矛盾形成了一部好的作品。

迈克尔·冈顿则分享了另一种类型的纪录片——拍摄动物的故事。

动物是没有办法自己说话的,一方面,创作者需要作为动物的翻译;另一方面,他希望尽可能让画面为自己说话,通过镜头传递情感,而非人类的解说。

可以看出,纪录片讲述故事的方式是多变的。

同时,作为社会变迁的记录者,纪录片有着丰富的来源。

就像迈克尔·冈顿所说的,“自然的世界一直在改变,我们一直都有新的发现,其实人也一样,人也是一直在有新的变化和改变,每个人和每个动物都有丰富的自己的故事。”

文化出海: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使命。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不同地区、文化的创作者的交流或许能为“文化出海”的思路带来新的启发。

对于如何传播文化故事,萧寒希望通过普通人,他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承载着文化的一个使命,但就是他自己生命的故事能够打动人心,而这样的一种打动可能正会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读懂。这种共情的过程,就是文化冲破了地域、国界和不同的交融。“我觉得用纪录片用纪实的手段传播文化,发掘文化,我很想让你知道世界上是有人活着的,当这样的影像被100年之后的人看到了,他会觉得原来100年前有人在做这件事,他用这样的方式度过了他的一生,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

此前的白玉兰奖评委见面会上,萧寒也提到,当下中国的创作环境是向好发展的,题材的选择非常的丰富,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也有更多的年轻力量涌现出来。

作为有着二十年制作中国纪录片经验的外籍制作人,魏克然认为,相较于其他国家的纪录片表达,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纪录片,很多都是视觉驱动的,这与中国以文学形式传承文化的传统密切相关。

他还补充到,中国的文化更具意象性。

作品如何建立跨时代、跨文化的对话,是创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

这个课题,对于中国的创作者而言,同样重要。在摸索“文化出海”的道路上,中国纪录片创作者也在尝试不同的视角和方式。

在本届上海电视节上,可以看见中美合拍纪录片《中美友好故事:守护国宝》、中法合拍纪录片《大黄一家人》,纪录片《亚洲》也是影视作品带动文化出海的实例。越来越多“美美与共”的作品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随着“白玉兰对话”电视纪录片大师班的落幕,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纪录片作为真实的艺术、书写故事的艺术的魅力所在。在不同创作者、不同文化的交流下,也迸发出新的启迪。

让我们期待评选结果的同时,也期待更多纪录片的绽放。主编:罗姣姣文:小Q排版:小Q
0 阅读:0

凝云聊综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