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拜年的寓意

刘易生 2021-02-11 16:45:21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而在中华民族中,有很多重要的节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而在这些众多节日和风水习惯中,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春节代表的含义是除旧迎新,属于一年的开始,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人们都重视新年伊始的节日的原因。刘易生老师,这里为大家介绍的是春节拜年的习俗的讲究和含义,供大家学习参考。

1.春节又叫过大年

中国自古对过年节都是十分重视的,人们还有过大年和过小年的区分。农历腊月廿三这一天俗称“过小年”;而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是“过大年”。进入了小过年便有了一种浓浓的节日气氛,可以说小过年就是拉开大过年的序幕。从过小年开始,人们就为过年准备开了,准备过年所需的年货和各种庆祝用品,比如有的开始贴门神、贴挥春、挂灯笼等,还需要购买新衣服、烟花爆竹、甜点、果品、瓜子花生等之类。所以,小年就是过大年前的准备。

2.春节很多叫法

春节的节日就是农历新年。春节为一年之岁首,就是传统上的“年节”。关于春节有很多俗称,比如叫做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3.春节的历史传承

春节起源历史非常悠久,最早从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在春节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和娱乐活动的集中展现。

4.拜年的古籍记述

宋.周辉《清波杂志》书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意思是说宋朝的时候,当时士大夫过年期间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朝.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发展到今天,在大年初一,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5.拜年的习俗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关于春节的拜年,流传至今也是有很多讲究的。秦汉以来万千的风首朝贺。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

6.春节其他的习俗

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请神灵。年终除岁日黄昏后点灯时,后辈人至祖坟前焚香致祭,请祖先及族人亡魂回家过年。请神者归来后,用一根大木棍横在庭院大门内,意即将无关魂灵拦在外面。神主牌位只祭祀太、高、曾、祖、父五世,太祖以下者入家谱,悬挂祭祀。请神灵实际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祖先崇拜。

吃饺子。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活馅包饺子。因为,饺子本身就有团圆吉祥的含义。不论是在外多久,山珍海味吃了多少,都没有在家团圆吃饺子的融洽氛围,而且吃饺子更多赋予了家的概念。

不做农活。停止从事一切劳务活动如不耕不织、不浆不洗(指衣服)、不缝不补、不罗(雀)不捕(鱼)、不推(磨)不捣(碓)、不搂(草)不挑(水)、不锄(草)不扫、不泼(水)不掏(灰),还禁止说不吉利的话语。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