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其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而在家中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无疑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自我血糖监测不仅是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的依据,更是预防低血糖事件的关键。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血糖管理,我们需要掌握血糖监测的三个关键点:监测的时间点、监测的频率以及血糖控制的目标。
01
监测的时间点
首先,血糖监测的时间点至关重要,不能有任何差错。常见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四点法、五点法和七点法,以及必要时加测的凌晨3点血糖。四点法指的是空腹以及三餐后2小时的血糖监测;五点法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睡前血糖的监测;七点法则更为全面,包括三餐前后的血糖以及睡前血糖。而凌晨3点的血糖监测,主要是为了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空腹血糖,即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空腹血糖的监测可以真实地反映空腹血糖的控制情况,同时也是检验药物疗效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空腹血糖,我们可以及时发现低血糖的风险,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
餐后2小时血糖,即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也是血糖监测中的重要一环。餐后2小时血糖可以反映餐后血糖的控制情况,以及进食量与降糖药用量是否匹配。同时,它还可以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后胰岛β细胞能否追加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应对血糖的升高。有些患者空腹血糖可能并不高,但胰岛功能已经受损,进食高糖食物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餐后高血糖的发生。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的监测对于调整治疗方案、优化饮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餐前血糖和睡前血糖的监测同样不容忽视。餐前血糖可以指导患者调整即将摄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剂量。而睡前血糖的监测,则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的剂量,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通过监测睡前血糖,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调整夜间用药方案,确保患者的血糖在安全范围内波动。
02
监测的频率
除了监测时间点外,血糖监测的频率也是影响血糖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治疗方案未达标时,我们需要更加频繁地监测血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对于已经达标的患者,我们则可以适当减少监测频率,但仍需保持一定的监测频率以确保血糖的稳定。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更加频繁地监测血糖,因为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而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则可以适当减少监测频率,但仍需保持每周至少3天的监测频率,以确保血糖的稳定。
03
血糖控制的目标
血糖控制目标则是血糖管理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对普通糖尿病人群的血糖控制达标要求是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然而,对于不同的人群,血糖控制目标也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妊娠糖尿病人群的血糖控制更为严格,餐后2小时血糖要控制在6.7mmol/L以下,以确保母婴的安全。而对于低血糖风险发生高的老年糖尿病人群,餐后2小时血糖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小于13.9mmol/L。在制定血糖控制目标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糖尿病知识以及低血糖风险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目标。
此外,为了保证血糖值的准确性,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每种品牌的血糖仪都有配套的血糖试纸,不能乱用;其次,试纸要保存在干燥、避光的地方,使用原装容器保存或选择单独包装的试纸,使用时不要触摸试纸条的测试区和滴血区;再次,采血量要足够,不要挤血,以免影响血糖值的准确性;同时,我们需要经常清洁血糖仪并定期用标准液校正血糖仪;最后,妥善处理采血针头,放在硬壳的容器中,以免发生意外。
总之,糖尿病患者要想让血糖更容易达标,就必须做好自我血糖监测工作。通过掌握正确的监测时间点、合理的监测频率以及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血糖,预防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血糖仪和试纸的正确使用以及采血过程的卫生和安全,以确保血糖值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