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探景县
惊逢景县韵悠长,商古遗风岁月彰。
名仕贤才书盛事,乡俗旧艺绽华光。
塔迎晓日瞻奇景,馔品佳肴念味香。
胜境多姿心内醉,愿同诸友共传扬。
景县: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景县,这座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县城,宛如一颗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地处两省三市交界处,四周与 7 县、市接壤,北临阜城,南连故城,西接武邑,西南和枣强为邻,东隔南运河与沧州市东光、吴桥相望,东南与山东省德州市相连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景县历史源远流长,远在商、周时期,此地为条氏国,那时的它就已在华夏大地崭露头角。春秋时,景县为晋之条地,见证了晋国的兴衰荣辱;战国时,属赵,融入了赵国的历史脉络。秦朝确立郡县制,条地属钜 鹿郡,成为了国家行政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西汉时,境内有条(《后汉书》写作 “修”)县、条侯国、条市县、龙条县和广川县,各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 162 年),周亚夫被封为条侯,侯国故治为北条城,亦名亚夫城,也就是如今的景县城,这段历史为景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县的行政区划不断变迁。东汉时,条市、龙条两县并入条县,属渤海郡;广川县属清河国。三国时,魏将条县之东部划为东安陵县,与条县、广川县同属渤海郡。晋时,条县治所移至邸阁城。北魏时,条县治所迁至北条城,即现在的景县城。北齐天保七年(556 年),广川县省入枣强县,金时,枣强治所移至今枣强县东南,元时广川镇划属条县 。
唐朝武德四年(621 年),析东光置安陵县,条县、安陵县属观州;贞观十七年(643 年)废观州,条县、安陵县属德州;永徽二年(651 年),安陵县治所移至白社桥;永泰元年(765 年),条县改属冀州;景福元年(892 年)安陵县属景州 。宋时,条县属冀州,省安陵县。金贞元二年(1154 年)条县改属景州。元太宗八年(1236 年),观州治所由东光移来条县城,以条为附郭;至元二年(1265 年)改观州复为景州,属河间路 。明洪武二年(1369 年),条县省入景州,辖 7 乡、21 屯、83 地方、946 村,领吴桥、东光、故城三县,景州属河间府 。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 年)设立直隶布政司,分河间府东半部为天津府,原属景州之吴桥、东光、故城三县直属河间府,景州成为散州 。
中华民国初年,废州、府,景州改为景县,直属于省;1913 年,又置 道,景县改属直隶津海道;1928 年废道,国民党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景县直属于省府 。1937 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景县被日伪军占领;1938 年秋,在王谦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五专署;1940 年,为便利抗日,以安陵 - 景州城 - 王谦寺为界,将景县划为景南、景北两县;1945 年 11 月,景南、景北两县合并为景县,于王谦寺成立景县人民政府;1946 年 3 月县政府迁至县城,辖 9 个区;1949 年 8 月,景县属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 年 9 月,景县划属沧县专区;1958 年 6 月,属天津专区;11 月,景县、故城、吴桥三县合并为吴桥县,属天津市;1961 年 6 月,恢复景县建置,属沧州专区;1962 年 7 月,改属衡水专区;1967 年 12 月 9 日,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景县属衡水地区 。
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景县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地域特色,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孕育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景县的人文魅力
景县不仅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也十分深厚,可谓人才辈出。汉代大儒董仲舒便是景县人的骄傲,他是西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 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 “天人感应”“大一统” 学说以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这些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对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更为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在唐朝,景县还诞生了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他与岑参并称为 “高岑”。高适的诗歌风格雄浑悲壮,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描绘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的代表作《别董大》中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其豁达的情感和豪迈的笔触,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让后人得以领略那个时代的边塞风光与豪情壮志。
到了近代,景县也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吕基淳,这位景县景州镇北七里庄村人,便是著名的抗战航空英雄。他早年就读于北京志成中学,后投笔从戎,考入杭州笕桥航空学校 ,成为第三期毕业学员。在抗日战争中,他表现英勇,屡立战功。1937 年 “七七” 事变后,他所在的空军第四大队奉命守卫南京,在多次空战中,他奋勇杀敌,先后在南京、上海、太湖等地击落敌机五架,其最为擅长夜袭战术,被誉为空军中的 “夜猫” 。1938 年 2 月 18 日,在武汉空战中,他为保卫祖国领空,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壮烈牺牲,年仅 24 岁。他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不懈奋斗。
这些名人的故事,不仅是景县历史的一部分,更是景县人文精神的象征,他们的成就和精神,为景县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光彩,也成为了景县人民的骄傲和精神支柱。
独特的民俗风情
景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智慧与情感。
在端午节前夕,景县景州民俗馆推出的虎头鞋、虎头帽、五毒肚兜等传统手工布艺备受青睐。这些布艺作品工艺精巧,饱含着美好的寓意。景县传统布艺需要历经剪样子、刺绣、挖补、粘贴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样式丰富多样,有布老虎、虎头鞋、五毒摆件等 10 余种 。2017 年 3 月,景县传统布艺成功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孩子们穿上这些美观、生动、逼真、吉祥的传统服饰,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寓意着辟邪消灾、防病健身,因此在民间深受人们喜爱,代代相传。
而在春节或其他一些庆典活动中,景县连镇乡大端庄村的传统特色舞狮 “狮子豹” 表演总是能吸引众多村民围观喝彩。这种舞狮表演已传承了 200 多年,每只狮子需要两位扮演者一前一后共同配合,前者双手举狮头,后者抓住前者腰上的带子,双肩下压,俯胸塌腰,两人的腿正好作为狮子的四足。还有一人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称为 “引狮郎”,他一手持绣球,一手拿钢刀,在逗引狮子的过程中,穿插着舞刀表演,这也是 “狮子豹” 舞狮最大的特色 。伴随着锣鼓声,两只雄狮跳跃欢腾,威风凛凛。出场时先以表现温柔、驯顺、调皮的动作神态吸引观众,如搔痒、舔毛、抖毛、打滚、摔跤等,随后以表现勇猛、威武、刚毅的动作,如跳跃、登高、跌扑、腾转、争球等将表演推向高潮。舞狮子过程中,以锣、钹、鼓等打击乐器为主的鼓乐伴奏必不可少,雄浑、激昂的声响,给人以欢快、雄壮之感,越到表演高潮,鼓乐节奏加快,让观者的心跳也随之加速,带来强烈的视觉及听觉冲击。
景县的民俗文化,无论是传统布艺还是特色舞狮,都承载着景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们是景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景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景县的文化传承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醇厚深沉。其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同一座宝库,蕴含着无数的珍宝。在景县的乡村,每逢重大节日,民间艺人便会拿出看家本领,展示各种传统技艺。剪纸艺人手持剪刀,在红纸上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便呈现在眼前,有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也有反映生活场景的人物故事,每一幅都栩栩如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糖画艺人则以糖为墨,以勺为笔,在光洁的石板上绘制出各种生动的形象,有威风凛凛的龙、展翅欲飞的凤凰,还有可爱的小动物,引得孩子们驻足围观,垂涎欲滴。这些传统技艺不仅是景县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景县文化的重要载体。
景县的地方戏曲文化也独具特色。景县京剧戏迷票友协会经常组织演出活动,将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带给广大群众。京剧的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细腻入微,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舞台上。《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凄美与决绝,《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哀怨与惆怅,都被演员们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除了京剧,景县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它们以当地的方言和音乐为基础,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戏曲剧种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农闲时的自娱自乐,还是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都少不了这些戏曲的身影。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传承了景县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景县的文化传承,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坚守,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它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光彩,为景县人民带来无尽的精神滋养。
令人流连忘返的特色景点
景县的景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景州塔,无疑是景县最耀眼的地标之一。它原名 “释迦文舍利宝塔” ,位于河北景县城内西北角原 “开福寺” 内,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 1500 多年的历史,是景县的标志性建筑。因其所在的景县为景州所在地,人们通常称它为景州塔。
景州塔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与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正定县隆兴寺大铜菩萨齐名,被誉为河北古代四宝之一 ,民间还流传着 “沧州的狮子,景州的塔,东光县的铁菩萨” 的顺口溜。1996 年,景州塔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塔规模宏伟,塔身 13 层,外形为 8 面棱锥体,高 63.85 米,底周长 50.5 米 。塔身下铺巨石,上砌以砖,各层的东西南北各有一洞户,塔内砌有螺旋阶梯数百级,沿着阶梯拾级而上,便能直达塔顶。站在塔顶,极目远眺,整个景县的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有目穷千里之慨。塔顶是一个 2.05 米高的铜葫芦,铜葫芦下有高 3.3 米的铁丝网座 。每当刮风时,铁丝网座和塔身上的洞户被风鼓荡,会发出如惊涛澎湃般的水涛声,因此景州塔还有 “古塔风涛” 的美称 。
景县古城墙也是一处不可错过的景点。它历史悠久,周长约 6 公里,城墙高约 8 米,宽约 5 米 。城墙上还保留着许多古炮台和垛口,漫步在古城墙上,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古代城市的防御体系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站在城墙上,还可以将景县的全貌尽收眼底,欣赏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风光。
除了景州塔和古城墙,景县的古运河同样充满魅力。它是景县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水利工程,曾经是景县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也是景县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今,古运河两岸风光秀丽,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沿着运河岸边漫步,既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能了解到古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代运河文化的繁荣。河面上偶尔还会有船只驶过,泛起层层涟漪,为这幅美丽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舌尖上的景县
景县的美食文化独具魅力,每一道特色美食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记忆,让人回味无穷。
说到景县美食,驴肉火烧绝对是首屈一指的招牌。景县的驴肉火烧有着独特的风味,与其他地方的驴肉火烧略有不同。这里的火烧外皮酥脆,呈金黄色,轻轻咬上一口,“咔嚓” 一声,碎屑纷纷落下。而夹在其中的驴肉,选用新鲜的驴肉,经过多道工序精心烹制,再以大火后以温火炖,配以近 20 种调料,烹煮时间长,熟度透彻,色泽鲜嫩,肉香而不柴,香味绵长 。将鲜嫩多汁的驴肉夹入酥脆的火烧中,一口咬下去,驴肉的醇厚鲜香与火烧的酥脆完美融合,口感层次丰富,令人陶醉。无论是作为早餐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还是在闲暇时光当作解馋的小吃,都让人欲罢不能。
粉饹馇也是景县的传统美食,有着五六百年的历史,流传至今已是景县人招待客人的必备美食 。它以绿豆面为主要原料,制作工序颇为讲究。首先将绿豆用石磨磨碎破开成粒,再用清水浸泡 24 小时,直到用手指轻轻搓揉绿豆颗粒,绿皮很容易脱落为止 。接着将绿豆颗粒沥水放入编织袋中,来回揉搓直到所有绿皮脱落,放入水中将浮起绿皮漂出 。随后把去皮绿豆放入打浆机制浆,将制作好的绿豆浆去渣留汁,最后将绿豆汁放入烧热大铁锅中摊成饼,这就制成了粉饹馇 。粉饹馇的口感独特,质地柔韧,既有绿豆的清香,又有爽滑的口感 。它可以凉拌成菜,清爽可口,是夏日餐桌上的一道佳肴;也可与韭菜、大白菜等蔬菜烹炒,吸收了蔬菜的鲜美和油脂的香气,别有一番风味 。
除了驴肉火烧和粉饹馇,景县还有许多其他的特色美食。馓子,作为景县传统油炸面食,细条相连扭成花样,已有近 1500 年的历史 。它口感酥脆甘美,营养丰富,无论是直接食用,还是搭配粥类等一起享用,都十分美味 。蝴蝶烧饼也是景县的特色小吃之一,纯手工制作,形似蝴蝶,外皮酥脆,咸香可口 。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揉面、揪剂、刷油、定型、烤制等十几道工序 ,刚出炉的蝴蝶烧饼,色泽金黄,香气扑鼻,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 。胡麻糕,用胡麻、白糖、糯米粉等材料制成,既有胡麻的香味,又有糯米粉的嚼劲,口感独特,十分下饭 。南马糕,选用地道的红薯和糯米粉为原料,经过反复揉捏、蒸制等繁琐工序而成,口感柔软香甜,入口即化 。这些美食各具特色,每一种都值得细细品味,它们共同构成了景县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
探索景县,感受独特魅力
景县,这座充满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县城,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独特的风情。从古老的历史遗迹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从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到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景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
相信每一位了解景县的朋友,心中都有着对它独特的感悟。或许你曾在景州塔下感受过历史的沧桑,或许你对景县的美食情有独钟,又或许你被景县的民俗文化所深深吸引。如果你也对景县充满热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与景县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在交流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美丽的县城,共同感受景县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