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韩国国税厅的一纸追缴令将演员李准基推向风口浪尖。据韩媒报道,国税厅认定李准基及其经纪公司存在税务问题,要求其补缴约9亿韩元(约合448万人民币)税款。然而,李准基团队对此强烈反对,称已向税务审判院申请审判,坚称“按惯例申报却遭不公处理”。这场争议不仅涉及法律界定,更折射出娱乐圈税务合规的复杂性与公众对明星社会责任的高度审视。

个人收入还是公司利润?
事件源于李准基与经纪公司Tree J娱乐及个人策划公司JG COMPANY INC.之间的资金往来。2014年,李准基设立JG公司,并与Tree J娱乐签订合约,约定演出费用支付至JG公司账户,而非其个人。JG公司随后以法人税(最高24%)申报并缴纳税款,但国税厅认为此举涉嫌“虚构交易”,将收入性质从“法人税”重新归类为“个人所得税”(最高45%),进而追缴差额。
李准基团队反驳称,此类操作符合韩国娱乐圈“长期税务惯例”,且此前已咨询专业税务师,国税厅的判定“与过往标准不符”。Tree J娱乐更强调“已全额缴纳争议税款”,但坚称“程序正当性存疑”。

粉丝力挺与公众质疑
事件曝光后,舆论迅速分化。部分粉丝在社交媒体发起“相信李准基”话题,强调其职业操守,认为税务争议或源于“政策解读差异”。而另一派声音则质疑明星利用公司架构避税,呼吁加强行业监管。有网友指出:“高收入群体更应承担社会责任,税务透明是基本义务。”
此外,韩国社会近年对逃税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加剧了事件热度。此前,李秉宪、金泰熙等顶级艺人亦因类似问题被追缴税款,显示国税厅正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稽查力度。

税务合规成明星“隐形考题”
李准基事件再次暴露娱乐圈税务筹划的灰色地带。通过设立关联公司分散收入、降低税率是常见操作,但如何界定“合理避税”与“恶意逃税”仍存法律模糊性。此次国税厅的强硬姿态或预示韩国将进一步收紧相关政策,迫使艺人重新评估财务结构。
对李准基而言,这场风波不仅是法律战,更是形象保卫战。若审判结果不利,其职业生涯可能面临代言解约、作品下架等连锁风险。此前,部分艺人因逃税丑闻淡出公众视野,足见税务问题的杀伤力。

法律与道德的平衡点
李准基案的审判结果将成为韩国税务执法的重要风向标。无论最终判定如何,此事已为娱乐圈敲响警钟: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明星更需恪守法律与道德边界。而公众的持续关注,也将推动行业向更透明、更规范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