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张先生,45岁,是一位长期坐办公室的白领。近一个月来,他发现自己每次排便后,卫生纸上都会带有少量鲜血,便池里有红色的血迹或血块,有时还滴血。
起初,张先生以为是痔疮犯了,自行购买了痔疮膏使用,但症状并未缓解,上述表现还是频繁发生。于是他到医院就诊,做了结肠镜检查,发现是直肠粘膜有息肉,息肉合并出血了,经过内镜切除治疗,去除了病根,获得了缓解。
那么什么是便血?

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这通常表明消化道存在出血,尤其是下消化道,如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也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便血的表现形式
便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1. 便中带血:大便中夹杂着血液,颜色可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而有所不同。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呈现黑色柏油样便,而下消化道出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
2. 滴血:多在排便后出现,血液呈点滴状从肛门流出,常见于内痔或肛裂。
3. 喷血:通常是由于肛门直肠部位的血管破裂且压力较大时出现的症状,如严重的内痔,出血量往往较大。
4. 血与粪便混合:如果血液与粪便充分混合,可能提示病变部位较高,如结肠部位的疾病,如结肠癌或肠道感染性疾病。

便血的病因
便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
1. 生理因素:如食用红色食物后出现红色大便(可能被误以为便血),或长时间便秘引起的一过性出血。
2.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损伤,会刺激胃肠粘膜糜烂出血,严重者会导致便血。
3. 肛门疾病:如痔疮(静脉曲张造成的肛门区域血管疾病)、肛裂(由便秘或难以排出的大而硬的粪便引起)等。
4. 上消化道出血:如食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肠疾病、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
5. 肠道疾病:如直肠息肉(可能导致单纯便血,没有其他额外症状)、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结肠癌等。
6. 其他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肝脏疾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也可能导致便血。

便血的处理方式
针对便血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
1. 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肠道负担。
2. 药物治疗:根据便血的病因不同,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痔疮引起的便血,可使用痔疮膏、栓剂等药物;肠道感染导致的便血,需要使用抗感染药物;因便秘引起肛裂而便血的患者,可使用缓泻剂来软化大便。
3. 内镜治疗:对于肠道息肉、早期肠道肿瘤等引起的便血,内镜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切除息肉或进行局部止血操作。
4. 手术治疗:当便血是由严重的痔疮、肛瘘、肠道肿瘤等疾病引起,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5. 中医治疗:中医在便血的治疗方面也有一定的方法,如中药坐浴、口服中药方剂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张先生最初怀疑自己是痔疮导致的便血,但实际上,便血的病因远不止于此,如果他不及时就医,会耽误了诊断和及时治疗,后果可想而知。
通过张先生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便血虽然常见,但其背后的病因可能多种多样。因此,一旦出现便血症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