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养老院也开始退场了?到2025年,将迎来养老院的“闭院潮”

小申不哽咽 2025-01-06 21:55:36

“养老院会不会哪天全都不见了?”这是王阿姨最近问女儿最多的一句话。年过六十的她,虽还算硬朗,但随着身边的朋友家长陆续失能住进养老院,许多关于养老院的传言也越传越真。“养老院太贵了,住不起”“养老院护工照顾不了那么多人”“今年倒闭的养老院比以往都多……”这一串问题,让王阿姨心里不禁打鼓:老了之后,我还能好好生活吗?

这些疑问听起来揪心,却真实地在我们身边发生。近年来,全国多地养老院接连关停,尤其是中小型的养老院更是“死的死,逃的逃”。曾经被认为是老有所依的地方,怎么眼看着撑不住了?一家家养老院在市场里“败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要说养老院的倒闭潮,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一些切身经历的故事。一位经营养老院十余年的李院长,最近不得不关门大吉。用他的话说:“再干下去,就是连家底都要赔空了。”最初,他的养老院主打中低收费,每月费用控制在2000元到4000元之间,希望吸引更多普通家庭的老年人。可现实是,老人的需求很高,尤其是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对护理的标准要求不低,而这样低收费的模式根本无法覆盖高成本的服务。

与此同时,像护工这些一线员工,也越发难请。年轻人愿意干护工的少,老护工又留不住。不仅要给员工高工资,还总得应对护理过程中引发的各种矛盾,甚至有时候还得赔钱。李院长苦笑说:“表面看是叫养老院,实际上就是个赔钱坑。”

其实,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全国范围内,既要保证服务质量,又要控制收费水平,可谓是养老院形态的“世纪难题”。

当养老院穷途末路时,市场的分化问题也越发明显。一方面,大量中低端养老院不堪重负,服务跟不上,客户不满意,最后陷入“没人愿住—运营更难—继续亏损”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一些高端养老社区却反而“活得挺滋润”。比如上海某高端养老院主打医养结合模式,每年的收费高达15万元,但即便价格如此高昂,还是有不少高收入家庭预定。这些高端机构不仅在设施服务上无可挑剔,还配备专业医疗护理,老人的健康有人全程守护,确实解决了不少家庭的养老难题。

这一切无疑再次放大了一个巨大的矛盾:贫富差距导致的养老选择两极化。普通家庭负担不起高额费用,而那些低价养老院却因为服务配不上期待,屡屡让人失望。这就像一个拧紧了的螺丝,养老市场变得越来越失衡。

而放眼其他国家,或许有一些可供参考的例子。比如日本和德国,通过政府大力补贴养老机构,再加上“社区嵌入式养老”这种更加接地气的服务模式,才让它们的养老体系运行得井井有条。此外,他们还用大量科技手段辅助,比如机器人护理,既减轻了人员压力,也提高了护理效率。这些经验虽然对我们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中国的现实环境决定了,照搬显然行不通。

既然传统养老院的发展受阻,人们自然会开始寻找替代方案。和城市的高端养老院形成对比的,是农村一些自发性的创新模式。重庆一位刘大爷发起的农村“互助养老团队”引起了不少关注。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高龄老人帮高龄老人”。别误会,这可不是互相耽误,而是稍微有劳动能力、还能行动自如的低龄老人为一些离不开床的完全失能老人提供帮助。村里的老人们按月交一些伙食费、小额护工费,全村上下捧哏出力,养老和照顾病人两不耽误。

这种来自基层的尝试虽然有些粗糙,但也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养老不一定非得需要机构或家庭全包,或许通过社区化的分担,也能找到一个折中的答案。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也在尝试用政策补贴的方式缓解传统家庭养老的压力。比如2022年起,有些地方开始试行“家庭养老补贴政策”,针对那些选择让老人留在家内养老的子女,每月提供几百元的经济补助,并同时通过系统安排专业护工为老人上门服务。这种模式有效松绑了传统片面“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抛开各种外部因素,其实养老问题最核心的,还是要看“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未来的路只能靠自己走,早一点规划、早一点未雨绸缪,才不会让晚年掉进养老困境中。

有人选择抱团养老。这听起来还有点像电视剧,但实际上在很多地区已经初见雏形。一群有共同爱好的老人聚在一起生活,彼此有个照应,比传统的单人家庭养老省心也省事。然而这种模式的最大难点,是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问题以及长期稳定性。

有人提倡储备养老基金,为自己多规划些经济实力,未来需要时,也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这条路虽然可行,但对普通人来说并不轻松,毕竟每个月的房贷、儿童教育开支已经几乎压平了中年人的财政空间。

当然,从供给侧看,养老行业也在探索更多可能性,比如依托科技力量进行智能化转型。机器人护理、智慧社区、远程医疗等手段,已经在一些城市开始萌芽,但高昂的研发成本也决定了它们短期内还难以普及到广大普通家庭。

老人们最不想面对的,是像孤岛一样老去;而子女们不愿意看到的,是不敢老、不敢病、不敢休息的无助。如何解开这一系列的难题?得靠政策支撑,靠社会创新,更得靠每个人多想一步、早走一步。毕竟,真的到了不能自理的时候,生活是等不起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小申不哽咽

简介:知识无穷尽,专注分享趣味科普人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