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 4 月 25 日下午,第 15 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姜文现身 “电影大师班”。活动现场,姜文的出现瞬间点燃了气氛,台下千余名影迷热情高涨。然而,当看到台下无数举起的手机时,姜文当场给出了一个建议。
他真诚地说道:“我今年 62 岁了,还能记得住事情,现在很多年轻人非常依赖手机,希望这次大家能放下手机,多用点脑子,少用点手机。我们就像聊天一样,我愿意把我拍电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姜文的这番话,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下年轻人过度依赖手机现象的思考。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公交地铁上,还是在餐厅商场里,随处可见年轻人低头紧盯手机屏幕的身影。吃饭前先拍照发朋友圈,走路时刷着短视频,聚会时各自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 手机似乎填满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但是,过度依赖手机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从瑞士的一项研究来看,智能手机使用越频繁,大脑体感皮层的活动越强烈,而这种频繁触摸的动作最终可能会重塑大脑指挥手指工作的方式。还有证据表明,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可能与运动功能障碍及慢性疼痛有关,甚至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就像姜文所提醒的,当我们过于依赖手机记录一切的时候,或许正在逐渐弱化自己大脑的记忆功能。
在电影创作方面,姜文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前几天,在天坛奖评委见面会上,姜文曾说不要随便评价一个电影,此事在网上引起热议。他解释自己的本意不是不让大家写影评,而是 “不让你‘随便’写影评,‘随便’两个字很害人。我拍电影的时候坚决不随便,‘随便’首先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生命。” 姜文的电影常常改编自文学作品,但最终呈现出的电影却跟原著小说相差甚远。他坦言自己看小说时就能在脑海中构建出将要拍摄的电影画面,所以在创作剧本时就会与小说有较大偏离。比如电影《邪不压正》,原著《侠隐》中有很多关于老北京美食的描写,可姜文却在电影中几乎略去了这部分,他表示 “我的电影中尽量不吃饭”。
对于姜文电影中那些被影迷津津乐道的隐喻,他也进行了澄清,称自己创作时并未刻意设置隐喻,不过他不排斥观众进行多元解读,还笑言如果年轻人看完《让子弹飞》后有拍续集的想法,他非常支持,“随便拍,我无所谓”。姜文还鼓励年轻人如果想拍电影,一定要先明确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因为电影技术只是工具,有想表达的内容才是关键。他以自己正在制作的新片《英雄出少年》为例,讲述了创作电影的思路。
那么,年轻人在面对手机的强大诱惑时,能否真的做到像姜文所说的那样,多用脑子,少用手机呢?这或许需要大家从自身出发,重新审视手机在生活中的角色,尝试放下手机,多去感受真实的世界,锻炼自己的大脑。大家对于姜文的这番呼吁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