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小雪,农谚:“冬冷不冷,就看小雪”,当天下雪啥预兆?

醒犹晚矣 2024-11-22 14:03:27

前言:你穿上秋裤了吗?

从北国冰封到江南水乡,断崖式降温席卷而来,裹挟着寒潮的威力,让人猝不及防,朋友圈里,晒雪景的、吐槽冷的、秀暖气的,构成了一幅冬日众生相。

但在这看似热闹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一条无形的“分割线”——秦岭-淮河线,这条线不仅将南北地理分隔,还区分了两个地方截然不同的冬季生活。

一边是北方集中供暖的温暖舒适,一边是南方“靠抖续命”的瑟瑟发抖,这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感叹:同一片天空下,竟有如此不同的冬天!

寒潮来袭

这冬天来得太快了,感觉就像按了加速键,全国各地气温骤降,从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度来看,大家对这波突如其来的降温可谓是“感同身受”,同样的降温,南北方的感受却大相径庭。

北方的小伙伴们,可以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室内暖气充足,外面再冷,屋里也暖和得很,“穿着短袖吃冰棍”,这在北方家庭的冬天里,简直是常规操作。

而对于南方的小伙伴们来说,这简直是“活在梦里”,南方冬天没暖气,大家各想办法取暖,空调、电暖器、暖宝宝、电热毯……

各种取暖设备轮番上阵,却依然难以抵挡寒潮的侵袭,湖北地区,作为南北方的过渡地带,其冬季取暖的困境尤为突出。

没有北方那样完善的集中供暖系统,很多老旧小区的居民只能依靠各种“土方法”取暖,家里都装了电暖器和空调,可电费太贵,很多人都不想用了。

为了节省电费,不少人在家里会穿着厚羽绒服,睡觉时也都裹得严严实实,就怕夜里冷醒,这种过冬方式,在北方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不少南方网友调侃自己为“季节性企鹅”,只能靠“抖腿取暖”,过去,南方一些地区还可以通过烧火盆等方式取暖,但随着禁烧令的实施,这种传统的取暖方式也逐渐被淘汰。

正当人们还在吐槽这取暖方式的不同时,很多地方的景区纷纷发布通告,河南老君山、湖北武当山、四川峨眉山等景区纷纷下了雪。

与此同时,很多人都在问,哈尔滨什么时候才能下雪呢?等不及在当一次南方小土豆了,因为就在上年的现在,哈尔滨已经大雪纷飞。

对于此,哈尔滨气象台表示,预测哈尔滨将在25日前后迎来首次明显降雪,其实,哈尔滨在11月5日的时候就迎来了一次降雪,但这次的雪小且散,没有形成雪景。

人们也发现,距离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也越来越近,老一辈常说,“冷不冷就看小雪”有啥说法?

冬冷不冷,就看小雪

“小雪不见雪,有雪到年边”这句谚语自古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其含义也很好理解,如果小雪当天是晴天,这往往意味着大气环流的某种态势,使得冷空气的活动在前期相对较弱,暖湿气流未能及时与冷空气充分交汇形成大规模的降雪。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系统会发生变化,到了冬季的后半段,冷空气逐渐增强且频繁南下,与暖湿气流相遇的机会增多,从而导致整个冬天,特别是在北方地区,雨雪较为丰富。

相反,如果小雪节气当天是阴雨或者下雪的天气,这可能暗示着前期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交汇较为及时和充分,使得前期的气温相对较低,雨雪天气提前到来。

但随着冬季的推进,气候模式可能发生转变,冷空气的势力不再持续增强,或者暖湿气流的供应相对减少,导致当年的冬天整体气温较常年偏暖。

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来审视这句谚语,它不仅是人们对天气变化的观察总结,更是农耕社会中农民们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的重要参考。

在过去,农业生产极大地依赖天气状况,人们通过这些谚语来预测冬季的气候,提前做好农作物的防寒保暖措施,合理安排冬季的物资储备。

即便在现代社会,尽管有了更为精确的气象预报手段,但这些谚语依然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人们在冬季交流和谈论天气时常常提及的话题。

防护措施

其实,每年都会出现大雪纷飞的场景,尤其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地处中温带与寒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所以我们要随时关注气象预警预报?,了解是否有暴雪的发生,如果有,要注意时间、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及时调整出行计划,避免因雪灾而滞留在外?。

平时下雪的时候,也要?做好防寒保暖准备?,穿戴厚实的衣物、帽子、手套和围巾,一些家庭可能还在使用如煤气这样的取暖设备,一定注意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农村家庭中,一定要?避免在危旧房屋、临时搭建物或露天场所停留,及时清扫屋顶和屋檐的积雪,防止积雪压垮屋顶?。

暴雪期间,雪量大、风力强,出门扫雪效果不佳且可能导致受寒或摔伤,尽量待在室内取暖,等到雪停后再出门扫雪?。

选择防滑、保暖、大小合适的鞋子,避免在湿滑路面上疾行或奔跑,走路时注意路面情况,尽量扶好扶手或其他固定物?。

远离已经形成冰锥的房屋,防止被砸伤,?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注意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源、多保持通风,预防疾病传染。?

参考资料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