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不到24小时,白宫对华发出警告,发言人几句话听着低级又搞笑

小阿蔓的梦游记 2025-04-16 11:08:12

24小时不到,白宫上演了一出变脸大戏。

4月11日,发言人莱维特向中国发出威胁,然而不到24小时就改口称美国愿意宽宏大量。

这一戏剧性转折,还真保持了美国的一贯作风。

这场闹剧的背后暴露美国在关税战争中的痛点。

既想通过极限施压逼中国屈服,又因国内通胀飙升、盟友倒戈而急于找台阶下。

这样的虚张声势还能维持多久?

美国白宫发言人莱维特曾高调表示已经有75个国家愿意与美国合作,想借此展现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听起来好像美国有强大的国际支持,但这却是美国长期以来分化盟友的策略。

欧盟、加拿大等国早就开始对美国的关税政策表示不满,甚至采取了反制措施。

美国的所谓“全球联盟”,并没有他宣扬的那样牢固。

莱维特口中的“合作”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自我设定的局限性。

白宫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美国的经济状况并不好。

通货膨胀持续居高不下,美国国内经济问题已经暴露。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中国喊出“不利”的威胁,显得有些自相矛盾。

经济疲软的美国,居然还想着威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在让人觉得好笑。

美国的军事力量也面临挑战。

美军的核潜艇096型研发工作虽然正在加速进行,但其核武库的老化问题依然存在。

美国在“核威胁”方面的立场逐渐显得不太可信,尤其在对中国施压时。

美方的高官和专家都不得不承认,美国并未准备好面对中国的崛起。

美国以核威胁为基础的外交策略,似乎正在逐渐失效。

外交方面,美国和盟友的分歧也越来越明显。

美国的外交政策越来越显得摇摆不定,在国际舞台上的领导力受到了严重考验。

想要弄清楚美国为何如此沉迷于虚张声势,我们不妨从美国的选举政治角度来分析。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急需树立“强硬总统”的形象,以巩固自己在选民中的支持。

而贸易战正好成为了这个的工具。

美国通过提高关税,制造与中国的紧张局势,让国内选民看到一个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美国总统形象。

但从结果来看,他的计划显然落空了。

不仅没有让自己赢得民心,还招来了反对浪潮。

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

美国一些军事企业通过渲染“中国核威胁”,为美国扩展核武库寻找借口。

这些军火商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着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军备扩张。

这种战略是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的军事主导地位,同时也为国内军火产业带来了巨大利润。

从战略层面看,西太平洋地区的局势对美国来说越来越复杂。

随着中渐崛起,美国的军事优势在逐步消退。

为了掩盖这种衰退的现实,美国选择通过舆论战来转移注意力。

中方反制:精准拆穿美式套路

面对美国的威胁,中国没有选择退让,而是果断采取了反制措施。

中国首先通过加征关税的方式,精准打击了美国的高附加值产业,特别是在医疗器械和农业种源等领域。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压迫中国,但中国却巧妙地将这些关税反制回去,打击了美国国内的一些产业。

中国通过这一举措,成功地向美国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如果美国想要打贸易战,必须付出代价。

中国也在加快推动国内市场的增长。

京东等电商平台推出了2000亿的内销计划,鼓励国内消费,减少对美国商品的依赖。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将突破6.99万亿。

这一变化,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从而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推动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

中国还在舆论战中展现出强大的反击能力。

外交部的一句金句“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成为了全民共识。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坚定的立场,也让外界看清了中国的决心。

短期来看,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可能会进入僵局。

美国可能会通过升级关税,施加更大的经济压力,但中国也有足够的反制措施。

比如对稀土资源的控制、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等措施,都能有效应对美国的压力。

这些反制手段,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博弈,也有助于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提升。

从长期来看,如果美国继续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类似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措施,必然会加速全球去美元化的进程。

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霸权地位将逐步削弱。

与此同时,中国的“反霸权叙事”逐渐得到东盟和RCEP等国家的支持。全球经济将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曾经牢不可破的美国盟友体系,也开始出现松动。

从美国的威胁到中国的反制,再到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这场中美贸易争端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经济博弈,更关乎全球未来的走向。

美国曾经的霸权地位正逐渐被削弱,而中国凭借自己的战略布局,正在逐步引领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更加多极化的新时代。

文/编辑:千寻小百科

环球时报:2025-04-11《“如果美方继续关税数字游戏,中方将不予理会”》

2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