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轮筛选后的“天才少年”,如今成为南京大学准聘副教授

袁浩说 2025-02-19 08:38:06

“年薪两百万,你会放弃吗?”

如果有人这样问,或许大多数人会回答:“当然不放!”毕竟,这意味着即使每天朝九晚六,每小时的收入都能轻松超过很多人一整天的工资。

但是,有人偏偏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放弃被视作金字塔尖的岗位,转头走进了大学课堂。

他是徐科,曾经在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中被选中,以过人能力拿下高薪,而今成为南京大学的一名准聘副教授。

他的故事既打破了大众对职业路径的传统认知,也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是什么驱动他做出这样的转变?

如果对职场有所了解,“天才少年计划”这几个字或许并不陌生。

这个计划由华为创立,目标明确:吸引世界上的顶尖人才。

徐科正是这一项目的一员。

要成为“天才少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华为的标准非常严格,申请者需要经历7轮严格筛选,过程包括从简历筛选到总裁面试,每一步都堪称“极限挑战”。

这些人通常在技术、学术或者创新上有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成了“天才少年”后,意味着不仅能接触世界级的技术挑战,还能拿到超过普通高薪的丰厚待遇。

据公开信息显示,“天才少年”的年薪分为三档,最高可以达到200万元。

但即便只有最低一档,也足够让很多高端技术人才心动。

这种高薪职位听起来似乎就是终局,然而徐科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职业选择永远不是单单基于金钱,而是蕴含了更多的个人追求。

从企业到高校,这两条路听起来几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发展脉络。

企业讲究结果和效率,追求短时间内的落地与回报;高校更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分享,用学术研究推动未来的创新。

而徐科,正是在华为和南京大学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徐科的学术背景让人印象深刻。

他是南京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之后取得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甚至在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做过博士后研究员和访问学者。

某种意义上,他的学术路径为他日后成为一名教授埋下了伏笔。

而在华为的工作经历,则让他积累了实践经验。

他参与了多个重量级项目,比如打造了业界领先的BI数据智能云服务,这些数据技术不仅在华为自身使用,还在工商银行等企业实现了商业化落地。

企业经历让他的技术更加贴近实际,但或许也让他意识到,仅靠一家公司之力,难以推动更深层次的技术进步。

所以,他选择回归学术环境,以教师和研究者的身份,为行业培养下一代“天才少年”。

徐科加入南京大学后所在的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也并非普通的院系。

这个学院是南京大学在苏州校区新成立的一部分,聚焦近年来技术领域最热门的方向:机器视觉、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

学院的整体科研力量也很强劲,不仅与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密切合作,还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学者资源,包括中科院院士和多名国家级青年人才。

对于徐科来说,这样的学术环境或许是他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个新起点。

他不仅能在这里继续研究前沿技术,还能把他在华为收获的宝贵经验带到课堂上,为学生和学术研究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这样的选择并不仅仅是个人发展上的一种权衡。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术界的“舞台”与企业的“市场化舞台”之间正在越来越多地交汇。

作为一名具有企业经历的准聘副教授,徐科将会是这种结合的佳例。

他的知识背景和产业视角,恰好能为高校科研注入新的动力。

或许,徐科的故事会让人开始重新思考一种问题:职业成功的衡量标准究竟是什么?

是薪资的高低,是职位的头衔,还是长期影响力的实现方式?

从“天才少年”到准聘副教授,他正在经历的一切,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所谓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果,而是一种动态的追求。

在不同的时间和舞台上,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定义成就。

从徐科的选择中,我们也能隐约看到未来的趋势:企业与高校的边界正在模糊,学术与实际应用也在不断融合。

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故事,更是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戏台,然后尽情演绎好自己这一出不同寻常的“人生剧目”。

0 阅读:1

袁浩说

简介:袁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