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000字,阅读需10分钟)
最近刷到一条抖音视频,博主“马克文史观”抛出一个问题:“中日关系为何突然回暖?两国关系的本质又是什么?”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是“美国逼的”,有人觉得“经济撑不住了”,还有人调侃“风水轮流转”。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国际关系的观察者,我想结合近期中日互动的细节,聊聊自己的看法。
一、回暖的信号:从“冷对抗”到“暖互动”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过去几年的中日关系,“微妙”可能最贴切。两国在历史问题、领土争议、区域安全上的摩擦从未消失,但2024年下半年开始,风向似乎变了——日本外相访华、执政党代表团密集交流、石破茂首相公开拜年……这些动作被外界解读为“破冰信号”。
比如今年1月,日本执政党代表团访华时,不仅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还特别强调“父辈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自民党干事长代行福田达夫的父亲福田康夫、副干事长加藤鲇子的父亲加藤纮一,都是日本政坛的“知华派”代表人物。这种“代际传承”的象征意义,显然是在向中国传递诚意。更耐人寻味的是,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农历新年期间用中文发布贺词,甚至特意提到“蛇年行大运”(2025年并非蛇年,此处可能是口误或有意为之),这种“接地气”的操作在以往极为罕见。
为什么日本突然“热情”了?
有人说是因为美国——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日本需要提前“找退路”;也有人说中国经济体量太大,日本“扛不住脱钩压力”。这些解释都有道理,但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中日共同的危机感:
1. **全球变局下的“安全焦虑”**:俄乌冲突、台海局势、朝鲜半岛问题让东亚安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中日作为邻国,若持续对抗只会让第三方“渔翁得利”。
2. **经济互补性倒逼合作**:日本在半导体、精密制造领域依赖中国市场和供应链,而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需要日本技术。例如2024年日本AI市场规模暴涨,中日学者已提议共建“产学研合作体系”。
3. 民间交流的隐性推动:尽管政治关系时有波折,但中日每年人员往来超千万人次,文化互动(如动漫、旅游签证放宽)始终是两国关系的“缓冲带”。
二、本质矛盾:经济依赖与安全困境的“双重人格”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在于,它始终在“合作”与“对抗”之间摇摆,像一个患了“双重人格”的病人。
经济上“你中有我”
中国连续15年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对华投资占其海外总投资的1/4。即便在疫情期间,中日贸易额仍逆势增长。这种深度绑定让两国难以承受“彻底撕破脸”的代价。比如日本车企若失去中国市场,丰田、本田的全球份额将直接腰斩。
安全上“互相提防”
然而,经济依存并未消除安全猜忌。日本近年大幅增加军费,配合美国在南海、台海问题上频频发声;中国则通过常态化巡航钓鱼岛、与俄罗斯联合军演等方式反制。复旦大学报告指出,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是“安全困境”——你加强防卫,我被迫升级,恶性循环无休无止。
这种矛盾在台海问题上尤为尖锐。日本政客常把“台海和平”挂在嘴边,却绝口不提《中日联合声明》中“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承诺。今年1月,解放军东部战区代表团访日时,日方特意安排参观“与那国岛驻地”(距离台湾仅110公里),双方表面谈的是“海空危机管控”,实则暗藏角力。
三、回暖能持续多久?三大挑战不容忽视
尽管近期互动频繁,但中日关系仍面临三重“紧箍咒”:
1. 历史问题的“幽灵”
日本是否真心反省历史?这个问题像一根刺,始终扎在中日关系的血肉里。去年12月日本外相访华时,虽然重申“村山谈话”立场(承认侵略、表示反省),但同日方批准新版教科书淡化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事实的新闻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让中国民众难以信任日本政府的诚意。
2. 美国的“离岸平衡手”
日本对华政策始终受制于美国。特朗普若重新执政,可能施压日本加入对华科技封锁,甚至要求日本在台海问题上“选边站”。而日本既想借中美博弈抬高自身筹码,又怕沦为“炮灰”,这种摇摆注定让中日关系充满变数。
3. 民意与政治的“温差”
中国民间对日好感度长期低迷(日本机构调查显示仅10%-20%),而日本民众对华负面印象也超过80%。政治精英的“热络”与民间的“冷漠”形成巨大反差。如何弥合这种裂痕?或许需要更多类似《哆啦A梦》联合制作、中日合建“动漫产业园”这样的文化破冰行动。
四、未来出路:超越“安全困境”,寻找共同叙事
中日关系的本质,是“邻国宿命”与“大国博弈”的交织。想要真正回暖,不能只靠外交辞令或短期利益交换,而需构建更深层的共识:
1. 重新定义“共同利益”
除了经贸合作,中日可以在气候变化、老龄化社会、AI治理等全球性议题上携手。例如日本在养老护理领域经验丰富,中国可借鉴其模式;而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如光伏、储能)能助力日本实现碳中和目标。
2. 建立“危机管控机制”
东海油气田开发、钓鱼岛巡航等敏感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但至少可以通过军方热线、联合演习规则等方式避免误判。今年初中日防务部门重启战区级交流,正是向机制化迈出的关键一步。
3. 培育“Z世代”的互信
当“90后”“00后”成为社会主流,他们对历史包袱的感知更淡,更关注流行文化、科技产品等共同话题。B站上日本动漫的弹幕狂欢、小红书里“京都红叶打卡攻略”的爆火,或许比一百场外交会谈更能拉近两国距离。
结语:邻居可以选择吗?
地理上,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心理上,两国却常像“最熟悉的陌生人”。回暖的背后,既有现实利益的驱动,也有历史潮流的必然——在全球化退潮、阵营对抗加剧的今天,中日若继续内耗,只会让东亚陷入“集体沉没”。
借用中国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论是石破茂的拜年贺词,还是学者报告中的“安全困境突围”,都是漫长征程中的一小步。未来的中日关系,未必能“亲如兄弟”,但至少可以学会“和而不同”。毕竟,邻居无法选择,但相处的方式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