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海岸线旁驶过一抹流线型剪影,惠灵顿起伏的山道上划过一道纯电蓝光——吉利EX5右舵版正式登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市场,在特斯拉与丰田的腹地掀起一场属于中国制造的浪潮。这不仅是吉利汽车首次以独立品牌身份进军右舵市场,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车企从“产品输出”向“体系化出海”的战略蜕变。
在澳大利亚市场,每十辆新车中有六辆为右舵车型;新西兰进口车右舵占比更是高达98%。面对这片由日系、德系品牌统治的市场,吉利EX5以全球车架构为基础,针对澳新用户需求进行了17项本土化改进:从雨刮器喷水角度到充电接口防尘设计,从沙滩模式扭矩分配到紫外线隔绝玻璃,甚至针对袋鼠碰撞风险优化了AEB紧急制动系统。
“右舵不仅是方向盘位置的改变,更是对用户习惯的深度适配。”吉利国际副总经理叶勤透露,研发团队在墨尔本进行了长达180天的真实路况测试,累计收集了超过3000条用户反馈。这种精细化运营初见成效——预售首周即斩获2000+订单,其中70%来自原本计划购买日系混动车型的用户。
渠道网络的闪电战布局在悉尼乔治大街核心商圈,全新落成的吉利旗舰店与特斯拉体验中心隔街相望。这样的场景正在澳新市场加速复制:从去年设立区域子公司至今,吉利已完成24家经销网点布局,预计到2025年将形成覆盖主要城市的百店网络。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独创的“城市展厅+卫星工坊”模式——在CBD建立品牌体验中心的同时,在郊区设立快速服务站点,将维保响应时间压缩至2小时。
这种高效布局背后是吉利的全球化底盘支撑。依托在马来西亚、泰国建立的右舵车生产基地,EX5实现了从零部件供应到整车制造的本地化闭环。当其他品牌还在为海运延误头疼时,吉利已能做到澳新市场15天订单交付周期。
悉尼大学教授马克·汤普森刚提车就收到系统推送:“前方5公里有车友组织的海岸线自驾活动”。这正是吉利全球用户品牌GEELY·GO的具象化场景。这个连接1700万用户的数字平台,正在打破传统车企的国界壁垒:
数据互联:北欧用户的低温续航数据实时优化澳新车主的电池管理系统
文化共创:马来西亚用户设计的改装方案可能成为南非市场的官方选装包
服务共享:中国用户积累的充电桩评价数据直接赋能海外车主的出行规划
这种全球联动的用户运营,让EX5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移动节点。在奥克兰举行的首次车主聚会上,既有华人工程师讲解智能驾驶系统,也有当地牧场主分享拖挂房车的使用技巧。
全球化战略的深水区博弈当吉利宣布2025年全球渠道突破1100家时,这个数字背后暗藏战略深意。从澳大利亚右舵市场到南非左舵市场,从巴西热带雨林到英国多雨气候,吉利正在构建覆盖全地形、全气候的产品验证体系。CEO淦家阅提到的“2030愿景”中,每个区域市场都是技术创新的试验场:
中东高温环境测试电池热管理系统
北欧极寒气候验证电驱耐久性
东南亚多雨地区完善车身防腐工艺
这种“全球研发反哺本土创新”的循环,正在重塑中国车企的出海逻辑。EX5在澳新市场的自适应底盘技术,正是源自吉利瑞典研发中心的路面识别算法,经过澳洲砾石路面的实战检验后,将反向输出到国内的山路场景优化。
新航海时代的中国方案在墨尔本汽车博物馆里,陈列着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批进入澳洲市场的中国轿车。那时的粗糙工艺与当下EX5的激光焊接车身形成鲜明对比。吉利此次出海带来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整套包含制造标准、服务体系、用户运营的“中国方案”:
价值定价体系:比同级日系车低15%但提供五年质保
碳足迹追溯:从印尼镍矿到澳洲展厅的全链路碳排放管理
文化融合设计:车机系统同时集成普通话识别与澳式俚语库
当新西兰环保主义者琳达通过车载系统查看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量时,她或许没有意识到,这辆中国电动车正在重新定义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从市场跟随到标准引领,吉利EX5的澳新之旅,或许正在书写中国汽车工业的新航海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