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特工刘鹤孔,携妻子打入敌人心脏,不幸被日军捕获,后来呢

史典籍说 2025-04-27 14:28:39

【前言】

由孙道临主演的经典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影片讲述了地下党员李侠深入敌营开展情报工作的故事。他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在险恶环境中坚持斗争,展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这位潜伏英雄的形象,至今仍深深印刻在观众心中。

刘鹤孔与“李侠”这一形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他化身“万兴五金店”王老板】

1939年5月,一个晴朗的日子,上海街头的一家新店开张了。店门口鞭炮声不断,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望。抬头一看,店门上挂着“万兴五金店”的招牌。店主是个年轻的王姓男子,看起来文质彬彬,待人亲切。

一天的繁忙工作告一段落,夜幕降临,王老板坐在办公桌前,思绪飘回了几天前的经历。

组织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委派刘鹤孔执行一项关键且特殊的使命。敌工委的负责人郑重其事地向他传达了这一决定。

“具体要做些什么?”刘鹤孔急切地询问道。

组织决定让你前往上海,负责建立一个隐蔽的无线电通讯站。听到这个任务,刘鹤孔有些意外。他原本考虑过在机关单位或军队服役,甚至准备奔赴前线,但从未预料到自己会被派往敌占区从事秘密工作。

刘鹤孔对能否顺利完成这项关键任务心里没谱,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他果断回应:“我听从组织的安排。”

在白色恐怖时期,上海的革命工作被迫转入地下。按照组织安排,刘鹤孔以5000法币在法租界白尔部路58号开设了一家名为"万兴五金店"的商铺,经营日用杂货、五金器材和玻璃制品等商品,以此作为掩护开展秘密工作。

与此同时,他彻底更换了个人资料,化名“王保华”,并将籍贯改为江西永新。组织为他打造的新身份相当细致,连最微小的细节都考虑周全。这种周密的安排,使得他在后来被日军抓获时,没有立即遭到处决,为后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前往上海之前,刘鹤孔将新的个人资料反复记忆,直到能够熟练背诵,随后便将其销毁。

1928年,王保华一家迁居吉安市。随着抗战打响,日军空袭频繁,他们不得不返回永新县老家避难。高中毕业后,王保华计划赴外地求学,先后前往长沙、武汉、重庆参加高校招生考试,但均未成功。随后,他来到上海投奔表兄张伯约,开始学习经商之道。

在上海期间,刘鹤孔白天化名“王老板”,忙于筹备店铺开业,频繁接触当地商界人士。到了夜晚,他则投身于党的秘密工作,负责传递一系列关键电报。

【接头人“老陈”给他安排了一个“假夫人”】

刘鹤孔抵达上海后,接到任务与上级领导会面。他回忆道:“根据指示,我需要在1939年5月25日下午2点准时到达霞飞路的巴黎电影院门口,与负责人见面。”

当天下午,刘鹤孔遇到了一位穿着考究、看上去属于上层社会的三十多岁男子。到了晚上,两人在锦江饭店对面的修车店门口再次碰面,这次他们才开始正式交流。

分别之际,"老陈"轻轻拍了拍刘鹤孔的肩膀,语气温和地说:"组织对你非常放心。在上海,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会一直有同志支持你。过些日子,会有人来协助你。你们将以夫妻的名义一起工作和生活。"

刘鹤孔听完后,心情既激动又忐忑。

不久后,一位身形纤细、长相秀丽的年轻女子走进“万兴五金店”,自称是来找丈夫的。核对完暗号后,她便在此安顿下来。

齐克君,别名铁华,来自河北保定,毕业于师范学校。她思想前卫,富有正义感。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带着对日寇的深恶痛绝和救国图存的决心,毅然前往延安投身革命,并于1938年冬天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当组织安排她前往上海协助刘鹤孔时,一向恪守纪律的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为顾全大局,他抱定牺牲自己的决心】

当时,租界里电台种类繁多,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包括国民党的、美英法等国的,还有我们党和苏联的,几乎什么类型都有。在租界设立电台,可以混在众多电台中,不容易被发现。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被识破的风险。

为确保无线电台的安全,刘鹤孔与妻子一同转移了店铺和电台设备。同年三月,他关闭了原先的“万兴五金店”,转而开了一家名为“大华文具店”的新店。与此同时,他更改了自己的身份,从“王保华”改名为“李亦鸣”,继续秘密开展工作。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打响,日本军队迅速控制上海租界,完全掌握了那里的管理权。随后,日军对广播电台展开全面管控,公开电台需登记备案,同时加大力度搜捕和摧毁地下电台。

1943年末到1944年初,刘鹤孔发现日军情报部门开始对他进行监视和跟踪。这显示出敌人已经大致掌握了地下电台的位置,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手段彻底摧毁整个情报网络。

1944年2月,刘鹤孔与“老陈”进行了最后一次会面。老陈告诉刘鹤孔,他即将暂时离开上海,而上级指示刘鹤孔继续保持与其他领导人的联系,及时汇报情况。

刘鹤孔曾回顾道:

当时,我完全清楚接下来会面临什么。然而,为了争取民族独立,确保其他战友能够顺利撤离,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坚守岗位,直到最后一刻。我和齐克君同志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刘鹤孔的无线电频率被日军侦测到了。3月15日晚上,日本宪兵突然冲进他的住处,直接闯进他和妻子齐克君的卧室,翻遍了房间,找到了电台。接着,刘鹤孔、齐克君和他们一岁的女儿海伦都被抓走了。

刘鹤孔一家被逮捕后,女儿海伦在拘留所待了四天,后来由齐克君的一位远房亲戚出钱将她保释出来。齐克君则被关押了四个月,由于敌人未能找到任何确凿证据,最终释放了她。然而,在审讯过程中,齐克君遭受了极其残酷的刑讯,这对她本就虚弱的身体造成了极大伤害。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齐克君便不幸去世。

刘鹤孔在自传中提到:“我和齐克君结婚后,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逐渐培养出深厚的感情,成为了彼此信赖的伙伴。如今回想起来,心中依然充满思念和愧疚。”

刘鹤孔被日军宪兵司令部逮捕后,遭受了严厉的审讯。

敌方审讯时逼问道:“谁指使你来的?你的接头人是谁?密码本在哪儿?”

刘鹤孔暗自思忖:日本宪兵只找到了电台和一些商业电报,没有其他实质性的证据。因此,他坚持声称自己只是个商人,早年学过收发报技术,为了维持生计,增加收入,才购置了电台,替别人发送生意相关的电报。

日本宪兵在提交审讯报告后迅速查明,刘鹤孔曾就读于公开招生的无线电学校,并取得了技术资格认证。这份证书是“老陈”特意安排他考取的,意图掩盖他在莫斯科接受培训的历史。

尽管日军手段残忍,刘鹤孔依然坚贞不屈。面对严刑拷打,他全身伤痕累累,甚至失去了左耳的听力。然而,他始终咬紧牙关,没有透露任何党的机密。在他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守护党的秘密。这种坚定的革命意志,让他在酷刑面前毫不动摇。

时间一晃而过,敌人始终没能找到实质性的证据。到了1944年8月,他们以“违反军纪”为由,判处刘鹤孔五年监禁,随后将他转移到上海的提篮桥监狱关押。

【在狱中受尽磨难,他带领难友绝食抗争】

监狱里的日子简直苦不堪言,光是伙食就让人无法忍受。一天只有两顿,早上7点喝一碗稀得能照出人影的玉米糊,下午2点吃一碗零星散着几粒米的玉米饭。而且从早到晚还得不停干活,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刘鹤孔从小就生活在艰难中,一出生就面对重重困境。幼年时失去了父亲,生活更加艰辛。随后,他开始了学徒生活,那段日子同样充满挑战。后来,他加入红军,经历了长征的艰难跋涉,紧接着又参与了西路军的艰苦西征,每一步都充满了考验。

他会低头认输吗?在监狱的日子里,他时常回忆起被组织派遣到苏联的时光。那时的他,充满朝气,满怀远大抱负。

1937年4月末,刘鹤孔与西路军幸存将士抵达星星峡。不久,中央派出的陈云、腾代远等人前来迎接。当陈云传达毛主席的慰问时,刘鹤孔感动得热泪盈眶。

12月的某一天,陈云和腾代远亲自约见了刘鹤孔。陈云语气温和地询问他:“中央已经决定派你和刘庆南、王振坤等16名党员前往苏联莫斯科学习,并且由你担任党支部书记。你对这个安排有什么想法?”

莫斯科作为全球革命者的理想之地,刘鹤孔得知组织的安排后,内心无比激动。他迅速站起来,端正姿态,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坚定地回应:“坚决服从组织命令,一定圆满完成任务!”此时,刘鹤孔年仅24岁。

1938年2月,刘鹤孔跟随苏联教官安得列夫前往苏联,开启了他的留学之旅。多年后,刘鹤孔回忆这段经历时提到:

抵达莫斯科火车站后,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的工作人员前来接应,将我们分成两队,随后带往郊区森林里的一座建筑。这地方外表看似疗养院,但实际与外界完全隔离。后来我们才知道,这里就是我们的训练基地。

刘鹤孔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低声哼起了《国际歌》。这歌声从牢房飘出,立刻引起了徐启义的警觉。徐启义其实是中共秘密安排在监狱的地下党员,自从接到任务潜入监狱以来,他一直在寻找组织内的同志。然而,监狱里犯人背景复杂,身份各异,要从中辨认出真正的同志并非易事。

在缝纫车间,徐启义瞅准机会,主动和编号914的刘鹤孔聊了起来。由于刘鹤孔在老家学过裁缝手艺,所以被分配到了缝纫厂工作。

徐启义问道:“你是因为什么事被抓进来的?”刘鹤孔回答:“我只是为了糊口,帮别人收发了一些电报。”

徐启义接着问:“家里还有谁?”刘鹤孔回答:“有妻子和一个女儿。”

徐启义微微点头,试探性地问:“你好像对唱歌挺有兴趣的。”刘鹤孔回答:“在牢里太无聊,唱歌打发时间。”徐启义接着问:“那你最爱唱哪首?”刘鹤孔说:“没什么特别喜欢的,随便唱唱。”

刘鹤孔在上海任职期间,仅与代号"老陈"保持单线联系,避免与其他人员建立组织关联。身处复杂局势中,他始终保持着高度警觉。即便面对看似友善的看守长,他也刻意保持距离,采取谨慎态度,以防不测。这种审慎的行为方式,体现了他对工作环境的清醒认知和安全防范意识。

徐启义心里明白,直接问刘鹤孔《国际歌》是不是他唱的不太合适。虽然他没明说,但已经猜得八九不离十了。于是,他决定悄悄行动,尽全力保护刘鹤孔和跟他关在一起的狱友。

1945年,刘鹤孔在监狱里组织了一次大范围的绝食抗议。囚犯们长期挨饿,主要原因在于典狱长大肆贪污,减少了他们的食物供应。

在刘鹤孔策划的绝食抗议中,徐启义凭借其独特地位,在监狱长和犯人之间充当调解角色。他指出:“从当前局势来看,日军已处于劣势,我们应当认清形势。此外,监狱里还关押着许多新四军成员。”

典狱长一听到新四军的名号,顿时紧张起来。最近有传言说新四军即将接管上海,建立人民政府。迫于形势,典狱长接受了徐启义的建议,在原本稀薄的汤里多加了些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随后,刘鹤孔在党组织的协助下成功获释。之后,他与家人共三人在组织的安排下,顺利抵达华东解放区,重新回到了党组织的关怀之中。

【他后来的结局如何?】

1947年,刘鹤孔被任命为山东军区情报处科长。同年11月,他调往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20师,担任政治部主任和副政委职务。在此期间,他参与指挥了胶济线战役、济南战役以及淮海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

1949年3月,刘鹤孔被任命为第3野战军8兵团后勤部的副政委,同时兼任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间,他随部队参与了著名的“渡江战役”。

1951年春天,刘鹤孔被任命为华东军区空军干部部的负责人。四年后,他获得了少将军衔。

1964年,刘鹤孔的工作重心从军队转向地方,开始在国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到了1987年12月,他正式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转入二线工作。

2009年4月14日,刘鹤孔在北京去世,终年95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