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志愿军遭围堵,彭德怀焦急万分,主席放弃营救为何却突围成功

三水寿看历史 2024-10-30 19:56:36

在经过抗美援朝四次战役后,志愿军的整体局势已经对联合国军产生了威胁,把敌人逼退在“三八线”以南。为了彻底消灭敌人的嚣张气焰,我军决定于1951年4月22日发动第五次战役。

可是,不久彭德怀率领的十万大军却陷入了美军的包围之中。

看似对我军有利的局面,为何突然转了风向?

毛主席既然放弃了营救,全军为何反而突围成功?

接下来,为您一一揭晓。

联合国军换了新指挥、新战术

经过第四次战役后,战争局势的转变,使得美军总指挥麦克阿瑟焦头烂额,一时想不到解决的办法。于是,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换人。李奇微成了“空降兵”。

没有经历前四次战役的煎熬和焦灼,李奇微的心态相对平和、稳定,再加上其本身善于统筹规划、分析局势。于是,他发现了志愿军的一个致命弱点:由于志愿军本身军力和现代化作战武器上的薄弱,他们每打完一仗,必须原地休息调整一个星期左右,以用来补充粮草,再次出发。

李奇微决定采取拉长线的模式与志愿军对抗。将战线拉长,等到志愿军休整之时,趁其不备发起猛烈攻击,形成包围圈,必定胜利。而这一战术,其实志愿军在前四次战役中也同样采取过。

斯大林祝贺中国在抗美援朝前三次战役取得胜利时,也提醒过我方:运动包围战,用个一两次管用,敌人吃这一套,但是一直用这招来对付美军,是有很大风险的。所以啊,此次联合国军也想到了这个“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战争有时就像拉锯战,你退我进,你进我退;你攻我守,你守我攻。来来回回,攻守状态不停转换,这也决定了最终战争的胜利方是谁。

果不其然,我军错误地判断了美军的战术,被美军拖长了战线,果真中了他们的圈套:宋时轮负责的东线、王近山负责的中线和杨得志负责的西线都一步步地向敌人腹地不断深入,就像陷入了迷魂阵,堕其术中。

美军总指挥李奇微

联合国军突然总攻

彭德怀此时下达命令:就地休整!一来是行动已久,就地调整;二来是对此后的战术没有太大把握。但是,就在此时,联合国军发动了15万兵力,对志愿军各线发起了总攻!

志愿军是行军,联合国军是坦克军,明显处于劣势。而且此次行动的联合国军里有很多经历过二战的老兵,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很快,敌军纵深突击40公里,瞬时砍断了宋时轮负责的东线,又穿插到12、27军身后,直到王近山的中线和宋时轮的东线彻底失联。

至此,12、27、68军将近十万大军不但被孤立,如同一盘散沙,还被敌军形成了“环形包围圈”。如果此时不能实现突围,全军将面临被歼灭的可能。

彭德怀得知此消息后,一向沉着冷静的他开始坐立不安、来回踱步,甚至有点后悔没有早点确定自己的疑虑。

那么,彭德怀之前到底有什么疑虑呢?

彭德怀在敌军总攻前已有狐疑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全线反击,兵分三路,向南挺进。左翼第40军在突破敌人的防御阵地后迅速向其纵深穿插,突进30余公里前出至加平东北沐洞里地区,完成战役割裂任务。第39军前出至华川以南原川里地区,将美军陆战第1师分隔于北汉江以东无法西援。右翼第19兵团第63军于4月25日歼灭英军第29旅一个营,但由于该军第二梯队的189师未能完成穿插任务,致使兵团第二梯队第65军两个师加入战斗亦受阻,五个师挤在20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遭到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伤亡较大,未能完成战役迂回任务。

随后,中东西三线基本完成战略目标,敌军看似一直败退,被志愿军纵深腹地,占领不少土地,可是这一切在彭德怀看来,未免来得太过容易:

首先,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联合国军本该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怎么可能士气如此消极,不断撤退?

第二,看似一直在撤退,被我军占领土地,可他们的中坚力量却一直没有减少。

第三,整个撤退的形势看来如此井然有序,根本不像是战败后的常规撤退方式。

志愿军被美军拖长了战线

我军轻敌,也是被困缘由

由于前几次战役的胜利,志愿军方甚至觉得联合国军也不过是在武器上略胜一筹,“轻敌”本就是战争中的大忌;再加上我军对敌军并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仅仅依靠前几次打仗的经验继续作战,这也成了全军被包围的一大理由。

所以,在我军错误地判断了敌军的作战方式——以为敌军会继续使用“直线战术”慢吞吞地推进——于是按照往常的计划为掩护主力转移和休息调整,各兵团留1个师至1个军的兵力进行防御,延缓敌人前进。

可这时,敌军突然改用机动战术,开着装甲车浩浩荡荡地直接深入我军,彻彻底底斩断了我军的退路。

原以为的“胜利在望”,结果变成了血淋淋的猛烈反击,我军还来不及在思想上转变,就已经要成了敌军的刀下鱼肉。

志愿军损失惨重,彭德怀在后来回忆中也说道:第五次战役是我军旅生涯中最失败的四大战役之一。

彭德怀求助毛主席

美军的反击是蓄谋已久的计划,由于其机动战术,我军近十万大军深陷包围,这是朝鲜战争以来我军遭受的最大困难。如果此次不能突出重围,战争局势势必扭转到敌方,甚至联合国军再度兵临鸭绿江,再次威胁到我国边境。

想到这里,一向身经百战的彭德怀也不淡定了。数十万大军是一定要救的,不仅仅是因为关系到战争胜利的天平倒向哪里,更是因为这可是中国同胞,他们都在等待回到祖国与家人团聚,家乡的人们也在日夜期盼着他们回家。

于是,彭德怀给千里之外的毛主席发了封电报。得知战争局势,毛主席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整整三个小时,一直盯着作战地图想办法。

毛泽东

主席决定:放弃救援,以攻为守

三个小时后,毛主席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坚决不救援,让这些被困的志愿军寻找时机,反穿插,以攻代守!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彭德怀收到毛主席的电报后,顿时茅塞顿开:既然联合国军可以实行“环形包围”,我军利用人数优势,也可以“见缝插针”。

彭德怀命令被困的志愿军将领鼓舞士气,带领部队主动进攻,就像同时抛出去的数条抛物线一样,层层插入敌军的空隙,让敌人措手不及。

又命令后方的志愿军找准时机靠近敌军后方,同样“见缝插针”,与被包围的志愿军部队遥相呼应。

这样,我军的“见缝插针”就像敌人的影子一样,无处不在。有敌军的地方就有我军,让敌方乱了阵脚。一时间,联合国军陷入了包围与被包围的窘态中。

这一招同样是毛主席和彭德怀的“心理战术”:由于我军的无处不在,会让敌军以为他们自己已经被全部包围,从心理上产生恐惧,打“退堂鼓”。惊慌失措之后,士气锐减,甚至狼狈逃窜,为我军被困的战士们赢得了突出重围的时间。

突围成功,继续阻击

志愿军虽实现了突围,但是没有真正脱离危险。彭德怀决定留下63军在铁原坚守三天,完成阻击任务。

美军见我方突破重围,气急败坏!美军指挥官范佛里特开始疯狂加大火力,轰炸铁原。即便如此,63军还是硬生生地拖了三天,与敌军周旋。军力也锐减到不足一万人,这就是有名的“铁原阻击战”。

自此,朝鲜战争局势发生了变化,运动战和拉锯战由此展开,为后期停战谈判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铁原阻击战

突围成功,离不开毛主席的优秀军事指导思想

战争史上,被包围的部队千千万,为何只有志愿军突围成功?

这都离不开毛主席的优秀军事指导思想,以及中国历来战争中总结的实践经验。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毛泽东在指导每次战争前,总要事先了解敌我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强项和弱项,据此制定战略战术,指导作战。

毛泽东还指出: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夺取和掌握战略主动权。在我军处于被动地位时,要通过多种战役方法,扭转自身局面,用战略进攻夺取绝对的战略主动权。战争的本质就是攻守的转化。有时处在防守状态时,主动进攻,就是为自己赢取战斗权。尤其在敌方以为我方一直安静的防守时,如果此时来个突然反击,也会打对方个措手不及,出其不意,效果甚至更好。

穷则穿插迂回,富则火力覆盖。我军长期使用运动战、穿插战,就连小朋友在玩游戏的时候也能用到。后来李奇微想照猫画虎,可是还是失败了。

运动战

一场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千里之外的主席的运筹帷幄,也离不开战场上将领的掌握要领、精细划分和士气鼓舞,更离不开每一个战士的浴血奋战、密切配合。

10万志愿军被困,主席却决定放弃救援,当敌军听到这则消息,也许会拍手叫好,只觉得自己即将胜利了。但是主席的另一指令:以攻代守、反突围,却是结结实实地给了敌军一个重击,彻底将胜利的风向标转向我军,也让美军见识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证明——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民的骁勇善战、顽强毅力和作战智慧,向全世界证明我国的睦邻友好、渴望和平,也让全世界再次折服于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永远不会向恶势力低下高贵的头颅!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