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搅动得全球局势像龙卷风中心的房屋一样混乱不堪。他就像一场急风暴雨,把各国关系淋成了水洗过的颜料,更加模糊复杂。特别是那些在他的政策下曾经被逼到墙角的国家,像伊朗和俄罗斯,现在都在思考如何重新定位自己。
日前中国外交部宣布,3月14日中俄伊三方将在北京举行会晤,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主持会议,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伊副外长加里布阿巴迪将出席,就伊朗核问题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伊朗核问题或许会因此迎来新的局面。伊朗、俄罗斯和中国的这场会议,到底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呢?

对许多人来说,伊核协议的背后仿佛藏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特朗普曾通过撕毁协议,以及暗杀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把美伊关系推向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现在,伊朗的“抵抗之弧”力量正在逐渐瓦解,仅剩的胡塞武装也在勉力支撑。如果美以决心铲除红海航道上的隐患,对伊朗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然而,让人稍感宽慰的是,特朗普似乎暂时没有动用军事力量的打算,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胁迫与制裁。
然而,伊朗并不是一个容易低头的国家。近期的政治动荡,伊朗副总统和财长被罢免,再加上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不和传闻,显示伊朗内部已经够乱的了。面对特朗普的压力,加之如果石油出口遭到扼制,伊朗经济必然会跌至谷底。此时,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在外部施压下撑船的人,而中俄正好可以扮演这个角色。

俄罗斯在这场国际游戏中确实显得很有策略,即便普京对缓和与特朗普的关系表现出了某些兴趣,但地缘政治因素限制了他的行动。这给了伊朗一个发挥作用的机会。对于普京而言,失去叙利亚之后的中东布局需要新的支撑点,伊朗无疑是个不错的选项。这种利益交换可能最终成为普京与特朗普竞技场上的重要筹码。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这场博弈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除了伊核协议,中国更关心的是能源安全。特朗普试图重构全球能源市场,这让中国这个能源消耗大国感到压力倍增。尽管特朗普的计划看似周密,但涉及的目标过多,也让执行变得困难重重。每一个国家都在重新布局,寻找最优解。

这一场北京会议不仅仅是外交辞令的交换,更是一场战略棋局。此次会议毫无疑问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面对美方的“极限施压”,三国有意携手,一同寻找破局之道。
中俄伊三国的联合军演,在某种程度上给伊朗提供了“硬抗”美国的底气。这种联动,不仅表现出对地区和平的维护,也暗示着中俄在全球事务中的强大影响力。

未来的伊核协议谈判,无论如何都不会仅仅是美伊之间的事。多方力量的介入,不仅为协议的长期性提供保障,也维系了各国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局面下,忽视任何一个参与者的影响都是不明智的。在重塑国际关系架构的过程中,每一方都应该戴上理性和智慧的眼镜,寻求新的平衡。毕竟,这不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冷战对抗,多做些友好的合作,而非针锋相对,才是各方得利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