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螺共生控密度,半年亩产增四成,稻田田螺生态链,大学生论文案例
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有这么一个独特的养殖模式,那就是稻田养田螺。田螺这种小生物,别看它小小的不起眼,可浑身是宝呢。田螺可以做美食,螺蛳粉里的螺蛳可是一绝,而且它还能用来做饲料,对于水产养殖等其他行业也有一定价值。
很多传统的养殖模式啊,都有自己的痛点。就拿养鱼来说吧,在池塘里养鱼,鱼太多会缺氧,太少产量又上不去,而且水质一旦没把控好就容易生病。还有种水稻的,一直用化肥农药,土壤越来越板结,农产品也不那么绿色健康了。这时候稻田养田螺的模式就很有创新点了。
有个网友跟我分享他去南方农村看到的情况。南方的稻田特别多,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当地的农民伯伯开始尝试稻螺共生。在稻田里放养适量的田螺,田螺可以吃掉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它的粪便又能当作肥料滋养水稻。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非常和谐。
我再给大家说一个真实存在的养殖案例。在南方的一个小村子,有个叫李大叔的养殖户。他那一片田靠近小河流,水源充足,是个很典型的南方湿热环境下的稻田。李大叔开始搞稻螺共生的时候,心里也没底儿啊。他从网上学了些知识,知道不同品种的田螺有不同的特点。像中华圆田螺,它的适应能力强,在南方水域比较好养活;而苹果螺呢,生长速度快,对水质要求稍微高一点,在水质比较清澈的小水域能长得很好;还有方形环棱螺,肉多,但是对养殖密度要求把控得更严格。李大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中华圆田螺。
刚开始的时候,李大叔不知道稻田里到底放多少田螺合适,密度没控制好,结果田螺长得不肥,水稻也受到了些影响。不过他没有灰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发现每亩稻田大概放养100到300只/平方米的田螺时效果比较好。这个密度呢,能让田螺充分活动,又能有足够的资源让它们生长。
在这个过程中,他还会对比不同的绿植在这个稻田周边生长的情况。比如说,菖蒲这种植物,它能吸收水中的氨氮,净化水质,而且很耐湿,很适合种在稻田埂边。像水葫芦呢,繁殖能力超强,要是不管它,一下子就会长满水面,抢夺田螺和水稻的营养。还有凤眼莲,也是长得很快,但是和田螺和水稻共生的时候,如果管控一下生长速度,它能起到一定的遮阳作用。再有就是浮萍,它能很好地覆盖水面,防止土壤水分散失,但是也不能让它太多。这些不同绿植在稻田周边的表现,都影响着整个稻田的生态环境。
李大叔的稻田里,除了中华圆田螺这个优势品种,在旁边他还试种了不同的绿植。其中菖蒲的生长就比较稳定,它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持续稳定,就像一个忠诚的守护者,默默改善着稻田水中的环境。水葫芦虽然繁殖速度快,但他严格控制了面积,只让它在稻田的一个小角落生长着,偶尔还能看到小鱼小虾在里面嬉戏,给稻田增添了不少生机。凤眼莲经过适当修剪后,既能遮阳又能在水下部分为田螺和水稻提供一定的营养物质。浮萍则在水面上形成了一层绿色的薄纱,它有效地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让稻田里的水分得以保持。这些不同品种的绿植在不同的功能上发挥着作用,与稻田里的田螺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平衡的生态系统。
随着养殖的时间推移,半年之后,李大叔惊喜地发现,他稻田里的水稻产量比以前增加了大概四成。而且稻米的品质也特别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田螺的生长也很茁壮,除了自己留下不少田螺自己吃、送亲戚朋友,还剩下的田螺卖给了镇上的餐馆,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这半年来,李大叔每天都要到稻田里去看看,尤其是刚开始的那几个月。每个月都有变化,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他看着田螺在里面欢快地游动,吃着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心里就美滋滋的。到了雨季的时候,他担心雨水太多水位上涨,会影响到稻田的生态平衡,所以还提前做好了水位的调控措施。在冬天来临之前,他会提前储备一些食物,比如水葫芦的根茎,准备给田螺过冬,虽然南方冬天没有北方那么寒冷,但是也得给田螺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毕竟这是他的心血。
在北方,有一家养殖场也尝试了稻螺共生模式,不过因为北方干冷的环境和南方的湿热环境差异很大,他们在养殖过程中也有不少挑战。这个养殖场的张经理之前是做水稻单一种植的,虽然产量还比较稳定,但利润一直很难提高。他在参加了一次农业知识讲座后,决定引进稻螺共生模式。
北方的冬天比较漫长,水稻收割完之后,张经理为了适应南方的稻螺共生模式,进行了很大胆的尝试。他调整了稻田的设施,比如加固了田埂,防止冬季水结冰后冻裂。他选择的田螺品种是在北方能够较好适应的福寿螺,不过这个田螺因为是外来物种,为了防止它泛滥,他也做好了防控措施。
在初春的时候,气温回升很慢,他通过一些辅助措施来加快水温上升,比如在稻田里撒一些有机肥,既能提供养分,又能加速土壤的升温。他的稻田周边种了芦苇和芦荻,芦苇高大,能起到一定的防风作用,芦荻相对来说更耐寒一些,它们的根系在水下部分和田螺的活动区域有一定的交错,芦荻的根系分泌的一些物质能为田螺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而田螺的排泄物也能让芦荻和芦荻生长得更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夏天,水位的控制就变得特别重要。夏季气温高,水温也会升高,这对于田螺和水稻都是一个考验。张经理每天都会测量水温,根据水温调整水位,确保田螺和水稻都能处于一个比较适宜的生长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对不同的绿植和水稻、田螺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在夏季高水温的情况下,菖蒲的生长速度会减缓,这时候它对水质净化的作用虽然没有那么强,但它可以为一些昆虫提供栖息地,这些昆虫在飞向稻田的时候,会吸引一些鸟类,而这些鸟类有时候会啄食稻田里的害虫。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张经理的稻田也逐渐适应了稻螺共生的模式。虽然产量的提高幅度没有南方那么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稻的品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长远来看,也是很有价值的。
在我们探索稻螺共生这种养殖模式的时候,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值得去研究。比如说,不同的水质对田螺生长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是含有少量矿物质的水质更好,还是那种清澈干净的软水更好呢?再比如说,不同的种植季节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果在春季稍晚一点播种水稻,和传统播种季节相比,田螺的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怎样影响最终的水稻产量和田螺的生长呢?我们生活中的养殖领域还有太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挖掘,大家都来聊聊自己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