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太子朱标落入水中,侍卫们争先跳入水中救他。朱标被救上岸后,朱元璋扫了一眼侍卫们的衣服和鞋子,立即下令:“把他们带下去,处以斩刑。”
朱元璋视朱标为大明帝国的唯一传承人,从他幼年起就精心培养。五岁那年,朱元璋邀请当世数一数二的大儒宋濂担任朱标的老师。
朱元璋对宋濂礼遇有加,又给朱标配备许多文武大臣辅导,可见朱元璋倾注在朱标身上的心血与期盼。
宋濂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朱标“克己复礼”,他向朱标灌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教他仁义礼智,希望培养一个贤明君主。
朱标聪慧好学,也确实在宋濂的悉心教导下,逐步具备仁臣君子的风范。如此良师益友,朱标受益匪浅,打下扎实的学识根基。
当时的朱元璋正是壮年,此时最需要一位贤明的继承人来稳固江山社稷。宋濂的教导无疑正合朱元璋的心意,朱元璋也十分信任宋濂的为人。
朱标从小在宫中长大,生活优越,未曾历练风霜。为了让他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朱元璋多次放权让还是孩子的朱标代理朝政。
一次,朱元璋让13岁的朱标回老家祭祖,目的就是让朱标看看祖辈们创业的艰难,体察民间疾苦。他嘱咐朱标要勤政爱民,不可奢靡放纵,要时刻牢记祖辈创业的艰辛。
朱标谨记父亲教诲,这次经历让他认识到平民的贫苦与领袖的责任。这也成为他日后仁政的基石。朱元璋则欣慰于儿子的成长与觉悟。
朱元璋不遗余力培养朱标,可见他有意扶持朱标成为大明的继承人。而朱标也确实在这些锻炼中积累了治国经验,得到了民心。
见朱标渐长,朱元璋更加倚重他,便在1368年封还只有13岁的朱标为太子。朱元璋还亲自为太子选拔辅导,李善长、徐达等大臣都担任东宫教习,助朱标学习政事。
朱标勤勉好学,很得这些老臣的喜爱。他温厚仁慈,刻苦钻研,在东宫遵循老师教导,修身治学,向来谦逊低调。
朱标不仅得到父亲的宠爱,也得到朝中重臣的称赞和拥护。他们都认为,朱标必将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天下英才尽为太子用,朱标完全有潜力与魄力承继大统,光大明朝。
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加上对他的殷切培养,可见已定下心思,要朱标继承皇位。朱标也在各方面充分展现才干和魄力,让众臣对他寄予厚望。
朱标为人宽厚仁慈,不仅孝顺父亲,也对自己的弟弟十分友爱宽容。
有一次,朱标的三弟晋王朱棡犯了大错,触怒了朱元璋,朱元璋怒不可遏,想削了他的王位。朱标挺身而出,为朱棡向父亲谢罪、求情,帮他化解了这场祸端。
另一次,十弟秦王朱樉在自己的封地也犯了错,引来朱元璋的严惩。朱标再次挺身求情,秦王这才幸免于难。
朱标对自己的诸弟手足情同骨肉,他的这份兄友弟恭之情,也让弟弟们对大哥极为敬重。朱元璋对儿子们之间的亲情也颇感欣慰。
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牵连甚广,朱元璋大怒之下,竟连宋濂也要株连灭门。宋濂的孙儿宋慎与此案有牵连,朱元璋就以此为借口,下令斩杀宋濂一家。
朱标得知,无比震惊。他万分急切地哀求朱元璋宽恕宋濂。可朱元璋态度坚决,对儿子说:“等你做了天子,再来管这事。”
朱标跪地痛哭,朱元璋还是不为所动。朱标心中充满绝望,他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老师的生命。
朱标哀求无果,心如死灰,他在朱元璋面前投河自尽。
朱元璋见状大惊,立即令人打捞起朱标。好在朱标并无大碍。
朱元璋松了一口气,随即想起了刚才朱标不听他的,任性投河的举动。他勃然大怒,要好好整治这位不听话的儿子。
于是,他狠狠地整肃了当时在场的侍卫:“凡是脱了衣服才救人的,通通斩首;没有脱衣服就下河救朱标的,全部连升三级。”
朱元璋这么做,是要让这件事成为一课,警示朱标不可再违背他的意志。
英明的太子朱标,终因操劳过度,年仅38岁就殒命了。
这对朱元璋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他视朱标为心肝宝贝,没想到一手培养的太子竟英年早逝。
朱元璋悲痛欲绝,他不顾众臣反对,执意将朱标追封为“孝康帝”,并扶持朱标的儿子为皇储。
然而此举激怒了朱标的弟弟们,导致日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去皇位。
朱标的早逝改变了历史走向。若他健在,以其睿智仁德,必能稳固政局,也不会让朱棣有可乘之机。
只是,历史没有假设,人生无常,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谁都无法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