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农村,人们习惯把土地分为三大类,一类叫“田”,可以种植水稻等作物的;一类叫“地”,主要种植甘蔗等作物的,另一类叫“山”,用来种植桉树等树木的。
“田”解决温饱问题,“山”和“地”用于创收增收。
农民双条腿走路,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美好。
最近,有网友反映说:家里地上种的桉树被清理了,被告知不能种桉树,只能种甘蔗,而且这块地已经是蔗田,划进了糖料蔗生产保护区。
网友一下子就蒙圈了——
我的地怎么就变成了田,还是蔗田?什么时候又变成了保护区?
特意上网去问度娘,得到的解释如下:蔗田是用于种植甘蔗的田地,通常用于生产蔗糖或其他甘蔗制品。
甘蔗是一种热带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来生长,因此蔗田一般选择在气候温暖、土壤肥沃的地方。在种植甘蔗的过程中,农民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农事活动,包括耕种、施肥、灌溉、除草和采收等。
按照土地分类原则,毫无疑问,所谓的蔗田是农用地中的耕地,而且是有着特定用途的耕地。
显然,这是为了保障糖料蔗原料供给而作出的调整,N多块蔗田共同构成糖料蔗生产保护区。
按照土地管理的规定,蔗田不种植桉树等“非农化”,也不能擅自改变其用途。
2017年以来,国家为保障原料基本供给,强化了蔗田专用意识,在广西划定了糖料蔗生产保护区1150万亩。
保护区主要集中于南宁、崇左、柳州、来宾、贵港等地,涉及64个县(市、区)、580个乡(镇)、4490个行政村(农林场)。
生产核心区(即“双高”基地):
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土地相对平整、集中连片,灌溉条件较好,利于推广机械化收获、降本增效。
生产核心区涉及全区10个设区市46个县(市、区),划入糖料蔗生产保护区范围内的耕地1069万亩,占全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面积的93%。
南宁市:武鸣区、江南区、西乡塘区、宾阳县、横州市、隆安县、上林县
柳州市:柳江区、柳城县、鹿寨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
北海市:合浦县
防城港市:上思县
钦州市: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浦北县
贵港市:覃塘区、港北区、港南区、桂平市
百色市:右江区、田阳区、平果市、靖西市、田东县、德保县、田林县
河池市:宜州区、金城江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来宾市:兴宾区、合山市、武宣县、象州县、忻城县
崇左市:江州区、凭祥市、扶绥县、龙州县、宁明县、大新县、天等县
非“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保护区:
这些县(区)的蔗田面积在1万-12万亩之间,蔗田分散,布局加工业难以形成经济规模,重点考虑与邻近产蔗大县进行资源整合利用。
非“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保护区81万亩,占全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的7%,涉及8个设区市的18个县(区)。
南宁市:青秀区、良庆区、邕宁区、马山县
柳州市:鱼峰区
北海市:银海区、铁山港区
防城港市:防城区
玉林市:福绵区、陆川县、博白县、兴业县
百色市:西林县
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南丹县、东兰县
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
按照“十四五”规划,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生产能力为6000万吨左右,种植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年均入厂糖料蔗5000万吨左右,年均食糖产量600万吨左右。
食糖,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维系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必须把“糖罐子”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划定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就是确保食糖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然而,在保护区划定过程中,只是在主要种植区域图上进行划定,在蔗田里竖立一块保护区的牌子,宣传解释工作有所欠缺,农民对此知之甚少,现在又以保护区的名义进行“清桉树”、“铲香蕉”等整冶,农民心里肯定不舒服,难免会有些怨气,甚至会出现“弃耕”、“摞荒”等现象。
如何正确理解、宣传、执行保护区的政策,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考题,而且是最现实的问题?
现在对政策解读不够全面,没有抓住重点,只是解读食糖作为战略物资、维系食糖安全,必须要保证糖料蔗种植面积,强调国家对稳定糖料蔗面积的需要,想单纯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着实勉为其难。
试想一下,如果种植糖料蔗不赚钱,农民又有多少积极性呢?稳定种植面积又从何谈起,保护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所以,必须从市场经济角度,着力解决种植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不足的关键问题,只有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糖料蔗生产保护区才有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