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刚建立的时候,蒙古势力虽说退到草原去了,可仍然是明朝的大麻烦。为了让统治更稳固,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代皇帝多次展开大规模的向北征伐。经过明军不停地攻打,蒙古的力量大大减弱,内部也变得乱糟糟的,以前那种强大的势头再也没有了。
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达延汗崭露头角,靠着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智谋,终止了蒙古长久以来的分裂状态,让蒙古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为了更有效地管理辽阔的领土,达延汗把蒙古分成了左右翼两个大阵营,总共包括六个万户,还运用分封制,把土地和百姓分给各个部落的贵族。
然而,达延汗去世后,原先被他强力压制住的矛盾又重新冒了出来。蒙古大汗的权威就像太阳西下一样快速减弱,对各个部落的控制能力远不如从前。到了17世纪初期,蒙古再次陷入了分裂的困境。各个部落为了争抢资源、牧场和人口,不停地发生纷争,过去那种团结统一的局面早已经是过去式了。
这种分裂的状况不但让蒙古自身的实力变弱了,还对后来蒙古地区的历史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给日后内蒙古和外蒙古的分开埋下了祸根。
那时候,蒙古大汗林丹汗想要再次让蒙古统一起来,可这却侵犯到了其他部族世袭贵族的利益。和察哈尔部关系不好的科尔沁部,为了保护自己,就投奔了正在兴起的清朝,这样一来,科尔沁部所在的通辽地区就变成了清朝的地盘。林丹汗往西去,右翼蒙古的各个部落害怕被林丹汗吞并,也向清朝投降了。
1634 年,皇太极把林丹汗打败,林丹汗跑到青海后病故,由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国就此覆灭。内蒙古地区的蒙古各部把皇太极推举为蒙古大汗,清朝由此在内蒙古建立了统治,并且将蒙古各部改成旗,推行旗长制,这既保证了人口和游牧产业的安稳,也使蒙古贵族的利益得以维护。
达延汗离世后,喀尔喀部出现分裂。其中一部分往南迁,和其他部族一起向清朝投诚,留在了内蒙古;而另一部分则占据着外蒙古,被称作喀尔喀蒙古。在清朝兴起之时,这部分喀尔喀蒙古并未投降,而是变成了清朝的附属国。
在康熙年间,噶尔丹想要凭借准噶尔部来重新构建大蒙古国。1688 年,噶尔丹在俄国给予的军事协助之下,往东征讨外蒙古的土谢图汗、车臣汗、扎萨克图汗,并取得了胜利,还一路追击到距离北京仅有 700 里的乌兰布通。外蒙古的大汗吃了败仗后,就往南去投靠清朝了。
在康熙那个时候,噶尔丹得到了俄国在军事上的支持,野心变得特别大,毫不顾忌地起兵向东征伐外蒙古。土谢图汗等部落根本抵挡不住,不停地失败后退,噶尔丹甚至追打到了距离北京仅仅700里的乌兰布通,这让京城的人都很震惊。康熙心里很清楚,如果想要保证北京的安全,维持和内蒙古的同盟关系,就一定要打败噶尔丹。
接着,他让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跟自己分别从三路出兵进击。一番激烈战斗后,噶尔丹惨败并逃窜。这一仗打完,外蒙古的各个部落为了能活下去,仔细衡量利弊后,那些王公贵族决定向清朝归顺。康熙就和他们定下盟约,把牧场划分好,设立盟旗,并且拨发钱款和粮食来供养他们。
在清朝时期,内蒙古是清朝入关前极为重要的根据地,和清朝的关系颇为紧密;而外蒙古只是个附属国,只有在遭遇危机时才会受到清朝的直接管控,双方的利益联结并不牢固,这属于蒙古分裂的政治原因。清朝中叶往后,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因素使得内外蒙古之间的隔阂愈发加深。
乾隆末年的时候,清朝的人口大幅增加,很多华北地区的汉人大量迁移到内蒙古并在那里安家。与此同时,清朝积极推广黄教,不少蒙古男性去当喇嘛出家了,汉人就在寺庙周围开垦荒地。晋商也跑到内蒙古做买卖,让许多城镇纷纷出现,这给后来察哈尔省、热河省、绥远省的设立打下了基础。而外蒙古由于地处偏远,去的汉人移民不多,依旧保留着传统的游牧习惯,跟清朝的背离倾向越发明显了。
1912年,清朝垮台后,在沙俄领事的谋划下,外蒙古宣告独立,并赶走了办事大臣以及衙门官员。1919年,徐树铮虽说把外蒙古收复了,可主要原因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还忙着处理国内革命,没精力顾及东边的事。1924年,苏联支持外蒙古独立并建立国家,蒙古人民共和国就此成立。
1945年,同盟国想要让苏联对日本宣战,于是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该协定明确要维持外蒙古的现有状况,而国民政府为了能让苏联出兵东北并获得其支持,便答应了让外蒙古进行公投。
内蒙古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演变。在政治方面,清朝时期,外蒙古和中央的利益联系并不紧密;在经济领域,内蒙古由于汉人大量涌入,经济模式发生变化,而外蒙古仍然坚持传统的游牧经济,这样一来,差距逐渐显现;从社会层面看,二者的发展也各不相同,诸多分歧使得外蒙古最终走向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