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黄埔一期生,本来是上将资历,因少算12年党龄,授衔时成中将

历史门前小个子 2024-03-30 12:58:07

我党在黄埔一期曾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譬如元帅徐向前,大将陈赓等等,而那些牺牲早的同志,也大名鼎鼎,如被誉为“黄埔三杰”之首的蒋先云,鄂豫皖苏区红一军首任军长许继慎等等。

在这些人中,阎揆要倒是成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

阎揆要是彭德怀的得力助手,曾任一野参谋长,1955年授衔时,按他的资历,至少应该授予他上将军衔,可是由于给他少算了12年的党龄,所以最终将他评为了中将,罗荣桓得知此事后,如何处理的呢?

开国将领中,阎揆要是一名“佼佼者”,之所以有如此评价,是因为阎揆要是一个有着很高文化水平的将领,

众所周知,我军许多开国将领基本上都是“泥腿子”出身,基本上小时候没有上过什么学,后来参加红军了,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才识字,学习,打仗等等。

阎揆要不同,他是从小就接受了比较高等的教育,阎揆要有这样的本领,其实也是情理之中,因为阎揆要出生时,阎家在当地是一个相当富裕的家庭,不同于我军其他将领,基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

阎揆要的爷爷,三位叔父,还有他的父亲,都是读书搞教育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他的父亲,尤其优秀,他不仅自己读书厉害,而且还在镇上办教育帮助他人,最重要的是,阎揆要的父亲,还是一名同盟会会员。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阎揆要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学习,爱好读书的性格,值得表扬的是,阎揆要家里富裕,他并没有利用家里的优渥条件让自己活成一个“二世祖”,而是勤恳努力,使自己成为了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

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全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陕北虽然当时比较偏僻,但是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阎揆要此时正在陕北最好的中学——榆林中学就读,在这里,阎揆要广泛的接受了先进思想,并因此树立了最初的革命理想。

也是在榆林中学,阎揆要命运的齿轮,就此发生了“转动”

在父亲及学校老师的影响下,阎揆要决定前往北京,寻求实现革命理想,这一年,他顺利来到北京。

本来阎揆要的目的是在北京报考军事学校,从事参军报国,但是机缘巧合下,他从陕北老乡于右任夫人的嘴里打听到孙中山正在广州筹办一所新式革命军校,阎揆要当即打定主意,南下广州,报告军校。

从北京到广州这一路山高水远,并不容易,阎揆要没办法,只好去找老乡于右任帮忙,于右任此时在国民党内地位非同一般,而且那个时候也讲“同乡情谊”,当他得知阎揆要要去广州报考军校时,巴不得陕北出人才的于右任当即表示愿意介绍和资助。

就这样,阎揆要历经一些波折后,终于安然无恙的来到了广州,并成功的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建校之初,国共两党的成员相处的还算是融洽,连老蒋都在台上大呼:“我们开办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那个时候阎揆要很年轻,他被打动,立志要好好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报效国家。

毕业后,阎揆要被安排前往北京,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军骑兵团当营长,初来乍到,阎揆要以为每个军人都是追求进步的,但是在与团长相处一段时间后,他清晰的发现,团长是一个不思进取且碌碌无为,靠着关系上位的人。

带着失望,阎揆要离开了北京,返回了家乡佳县,俗话说“有失必有得”,对阎揆要来说,正是如此。

此时的中国在我党同志的努力下,正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阎揆要看到后,内心深受震撼,纵观历史,有哪一个组织如同共产党一般,是真正的为底层人民,为老百姓,为工人的利益所着想呢?

阎揆要毫不犹豫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因为他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此后,阎揆要为革命兢兢业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大革命失败后,阎揆要与其他同志一同领导了清涧起义,这次起义,是我党在北方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虽然声势并不能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相比,但是这次起义对陕北当地而言,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清涧起义后,部队整编为了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谢子长任总指挥长,阎揆要任政委,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实际上就是陕北红军最早的“前身”

后来起义失败,阎揆要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前往杨虎城的部队进行兵运工作,这一过,就是12年的时间。

“西安事变”时,阎揆要与周恩来取得了联系,周恩来知道阎揆要地下党的身份,告诉他要继续隐蔽下去,阎揆要在杨虎城队伍确实没让党组织失望,此时他已经是杨虎城部队的团长。

直到1938年全面抗战时期,上级一个命令,阎揆要最终率部起义,回到了党的怀抱。

在延安,阎揆要历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第一科科长,参谋处长、军政处长等职,他先是辅助朱德工作,后来又来到彭德怀的身边,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是彭德怀的得力助手。

解放战争时期,阎揆要先后协助彭德怀指挥了西府、荔北、陕中、扶眉及兰州等战役,当时彭德怀是西北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阎揆要是参谋长。

1949年,毛主席想要调阎揆要前往军委工作,但是彭总没有放手,彭德怀说:“我们多年合作,互补互助,相辅相成,离不开他”

毛主席只好放弃自己的想法。

1955年授衔时,由于负责评衔的人将阎揆要的党龄从1938年算起,给他少算了12年的党龄,所以最终评定授予他中将军衔。

一野的老战友得知后,有些气愤,他们一同建议让阎揆要去找彭总说,彭德怀最了解他。

阎揆要知道老战友是为自己好,但是他生性低调,不愿意为了自己肩膀上多一颗星,少一颗星而浪费组织的精力,所以就没去。

不过这件事还是闹到了罗荣桓处。

罗荣桓得知此事,先是找来阎揆要,向他表示歉意,并表态,愿意给他改授上将军衔,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但是阎揆要婉拒了。

最终,阎揆要只接受了一枚一级八一勋章,自此,我军内也有了阎揆要“不要三星要两星”的传奇故事。

1959年庐山会议时,阎揆要坚守自己内心的底线,没有随波逐流,并为彭德怀据理力争,保持了一名军人的优秀作风。

改革开放后,由于阎揆要的历史地位很重,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他当即当选为了理事、顾问,此后,他一心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1994年,阎揆要因病去世,他成为了我党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中,最后一位去世的将军。

0 阅读:88

历史门前小个子

简介:关注军事和历史,百家荟萃,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