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的时候,两边都出了不少特别厉害的将领,他们都在军事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蒋介石带着国民党军队,本来有着很大的优势,可最后却失败了,这跟蒋介石自己的统兵能力有很大关系。
说实在的,国民党里有不少将领是相当厉害的。就连毛主席都曾经亲口肯定过国民党内某些将领带兵打仗的才能。
说薛岳是国民党的战神,那可一点都不夸张,他打的好多仗都打得特别漂亮。
可蒋介石这人多疑得很,他根本就不信任薛岳。
从资历方面来讲,薛岳可是早就出名。他老早就加入了中华革命党。1918年的时候,他在孙中山手底下当总司令部的上尉参谋,带着部队就冲向福建了,好家伙,一下子就把20多个县全给拿下了,那战功可是相当显赫。
可在同一时期,蒋介石被粤军将领排挤,然后就一直窝在上海,跟陈果夫、戴季陶他们搞起了投机买卖。
后来,蒋介石慢慢得势了,1928年的时候薛岳就开始投奔蒋介石。但是,他对蒋介石可不是全心全意的,这就导致蒋介石在很大程度上没法信任他。
蒋介石能崛起,一方面是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另一方面,早期的蒋介石可会拉帮结派。他是浙江人,又在黄埔军校担任重要职位,所以,他信任的人里,肯定有不少浙江老乡和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军官。
薛岳那可是战功卓著。不过,他是广东人,跟蒋介石不是同乡。而且论起资历来,他可比蒋介石老多了,还不是黄埔军校出身的,蒋介石当然就很不待见他。
蒋介石忌惮薛岳的名气,薛岳思想上主要追随孙中山,蒋介石当然就不乐意了。
蒋介石这样,薛岳可不会由着他,薛岳还参与过陈公博等人搞的反蒋活动。
一直到1933年的时候,薛岳就跟红军干上了。就在前一年,薛岳因为国民党内部斗争太复杂就辞职了。不过他这人闲不住,他这一辞职,可能就让蒋介石觉得他没心思争权夺利了,于是就派他去“围剿”红军了。
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始后,蒋介石下命令让薛岳指挥第六路军和第八纵队跟在红军后面追。红军到了湖南之后,薛岳就当上了前敌总指挥。
蒋介石调了中央和湘桂军共四十万的兵力,就想把红军在湘桂边界一网打尽。薛岳带着部队一个劲儿地往前逼,跟红军打了整整七天七夜。
后来,红军就渡过赤水河,打算从川南那边北渡长江去。这时候蒋介石可着急了,赶忙调集了三十六个团来包围红军。薛岳,也渡过乌江了,想要把红军堵在长江以南的地方。红军三渡赤水河进入川南的时候,薛岳的纵队马上就追了上去。
红军这次碰到的大难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薛岳造成的。
还好,毛主席那可真是用兵如有神助,一下子就挥师朝着东边去了,四渡赤水之后,又渡过了乌江,目标直接就是贵阳。
蒋介石感觉受到了很大威胁,就亲自安排贵阳的防卫工作。后来,薛岳负责组织大渡河会战,又想把红军给消灭掉。
就在薛岳忙着调兵遣兵的时候,红军分成了两路,迅速抢渡大渡河。薛岳这一路追了两万多里地,在西南好几个省转战,可把红军折腾得够呛。
西南战事打完后,薛岳,他的目的没达成。但他在国民党军队里的威望一下子就起来了。这样一来,蒋介石就只能对他格外看重,最后把他提拔成了陆军中将。
在抗日战争的时候,第一次长沙会战可是薛岳指挥打的。就那一回,小日本被打得很惨,死了伤了的加起来有四万多人。薛岳,还收到了蒋介石发来的嘉勉电。
在后来的第二次长沙会战里,薛岳那可是立了奇功的。到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他消灭了五万多日本鬼子,还得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在这期间,薛岳的战争素养那可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就体现在他创立的“天炉战法”上。
薛岳可擅长在战争里总结经验了,琢磨出了一种先把敌人引进来,然后再围起来消灭的战法。
特别是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薛岳就下命令了,让第十军在长沙那儿拼死坚守。他把外围的主力兵团,一层一层地布置好,就为了把小日本给引诱到狭窄的地方去。
在运用的时候,薛岳为了达成战略目的,把20军、37军、99军这些部队安排驻守在湘北,让他们层层进行阻击,好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然后在外围集中好多兵力进行围合。
所以,薛岳和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有着特别重要的关系。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薛岳的能力那是大家都看得见的。日本投降的时候,薛岳还得了一枚杜鲁门颁发的自由勋章。
但是,解放战争的时候,薛岳根本就没被重用,他的战斗热情也被磨没了。
薛岳在徐州“绥署”任职半年多,那可是连战连败。这在国民党内部引发了很大争议。好多人都觉得这不是薛岳的真本事,也猜不透当时薛岳内心到底有啥变化。最后,蒋介石把他撤职了。
淮海战役打完后,蒋介石琢磨着得拉拢广东当地的那些重要人物,就同意宋子文辞职了。按照“粤人治粤”这法子,让薛岳又出来做事了,再后来,薛岳就负责守海南岛。
毛主席对薛岳印象可深刻。他心里清楚薛岳很会用兵,长征时候的艰苦毛主席也一直没忘。所以,毛主席专门提醒解放海南岛的前线将领:你们要是碰上薛伯陵(薛岳),可千万要谨慎!
这也能够表明,毛主席对薛岳的能力还是较为认可的。
薛岳到底啥水平?在当年追着红军跑的过程里,还有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那可都展现得明明白白的。就因为蒋介石不咋信任薛岳,薛岳就有了消极的态度。
最后,薛岳就变成了个“空壳子”。为啥?因为蒋介石,他更向着自己手下那些嫡系的将领。
还有一种分析是这样的:在抗日战争的时候,黄埔系的将领能力还不咋地,撑不起抗日的大局。等到解放战争时期,黄埔系的将领经过之前的战争慢慢成长起来了。这么一来,一消一长之间,薛岳的地位就下降了。
蒋介石猜忌心重,薛岳得不到重用那是必然的事儿。
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要是蒋介石真的特别重用薛岳,那战线拉长,消耗更多时间这种情况就非常有可能发生。
当然了,薛岳可不是唯一不被蒋介石重视的将领。他确实很厉害,不过在民国那个乱哄哄的局面下,就算是腐败的国民党,也有不少战功卓著的将领。就像白崇禧,他跟蒋介石不是一个派系的,这位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还被人叫做“小诸葛”。
白崇禧为啥没被蒋介石真正重用?原因特简单,他可是桂系的代表人物,而且天赋和战略眼光都很出众。
就是说,蒋介石更应该多提防他,他本来就手握军权。
于是,1937年8月2日那天,蒋介石亲自给白崇禧打了电话,叫他们到南京来一起商量大事。
打这之后,就到了白崇禧真正大显身手的时候。
1938年的时候,白崇禧就当上军训部长。他跟着蒋介石到徐州去视察,后来就留在徐州帮李宗仁指挥台儿庄会战。他还老到各个军、师那儿去给士兵们鼓劲儿。
形势一天比一天紧迫,白崇禧可真是有眼力见儿。他瞅着当时的时局,就在武汉军事会议上提出了“坚壁清野”、“焦土抗战”、“发展游击战,配合正规战”这些个建议。嘿,蒋介石最后把这些建议都给采纳了,还成了抗日的最高战略指导方针,对整个抗战局势的影响那可老大了。
抗战的时候,白崇禧也得了青天白日勋章。
解放战争那时候,白崇禧还当过代理陆军总司令。1946年5月16日,白崇禧到了北平,接着第二天就去沈阳督战去了。
就在这儿,他跟杜聿明商量东北作战的事儿,还直接指挥作战,林彪都被他打败过。
没多久,白崇禧就当上国防部长了,可蒋介石还是没完全信任他,也没重用他。
确山战役的时候,陈赓和粟裕两面夹击过来,白崇禧,成功化解了这个危机,把整20师保住了。蒋介石当时都已经很被动了,没办法才又把白崇禧找来,让他动员中原五省的兵力,去对刘邓大军两面夹击。就这么着,白崇禧才第一次拿到完整的军事指挥权。
他跟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到后来那是越变越大。
1948年10月的时候,白崇禧又把“守江必先守淮”的方针给提出来了。蒋介石表示同意以后,白崇禧却觉得这个时候再去调兵遣将根本就来不及了,他担心蒋介石想让他背黑锅,所以就又拒绝了。
他老早就把蒋介石给看透了,还逼得蒋介石下野过,就想保住国民党在江南地区的统治。
后来,白崇禧就一步一步往后退,最后到台湾去了。
可到了这儿,蒋介石就开始“秋后算账”了,白崇禧的职权就这么没了,打这起,只能任由蒋介石摆弄,蒋介石还把他的一举一动都盯得死死的。
最后,白崇禧死的时候那模样可惨:身子都发绿了,咋死的都不知道。
白崇禧这人的军事素养可高得很!他以前割据一方,半辈子都过得风风火火的。他跟李宗仁密切合作,在军阀混战的年代硬是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白崇禧在抗日战争时提出的方针,蒋介石也采纳了。
林彪说过:“白崇禧在国民党将领里那可是最有本事的一个,这话可真不是瞎夸。”
毛主席都评价过白崇禧是“最为狡猾的军阀”。
蒋介石猜忌白崇禧,所以白崇禧自始至终都没怎么被真正重用过。他统兵那几回,全是“临危受命”。
要是蒋介石重用了白崇禧这个“很狡猾的军阀”,那白崇禧肯定会拼了老命,一门心思扑到战场上。这样的话,在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也不至于那么快就垮掉了。
蒋介石在“选将”这块儿出问题了。
白崇禧资历可不浅,他手底下桂系军阀的人也挺多的。这么多人,再加上白崇禧指挥,按道理说不应该败得那么惨。
李宗仁跟白崇禧,他俩可是从广西一路发展到南京的。对蒋介石,他们肯定得防备着点儿,这往后的历史里都能瞧出些苗头来。
只要打仗就肯定会有伤亡。蒋介石要是不全心对待李宗仁、白崇禧二人,白崇禧就得想到蒋介石是不是想借解放军的力量来削弱桂系军阀的实力,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白崇禧后来想出的那些战略构想,都被蒋介石给搅乱了。白崇禧是有那本事的,可在战场上被蒋介石给制住了,本事没发挥出来。要不然的话,淮海战场的结果还真不好讲。
蒋介石有多狭隘?看他重用国民党将领的标准就知道了。他就偏爱黄埔系和浙江帮,就因为这个,薛岳、白崇禧在他那儿,一直得不到重用,还被他小心提防着。
不管怎么说,跟孙立人比起来,薛岳和白崇禧还算是不错的了。
孙立人有一身的才华,可蒋介石老是把他压得死死的,他根本施展不开。
孙立人在国民党将领里冒尖儿的时间挺晚的,一直到1938年保卫武汉那场战斗的时候,才慢慢被大家知道。
不过,他真正能大显身手的时候,还得是在缅甸作战的那段时期。
仁安羌那一仗,可是中国远征军踏入缅甸之后的首个胜仗。那时候,孙立人手里的兵力还不到一千人,但他特别厉害,硬是把好几倍于自己兵力的敌人给打败了,还救出了相当于自己兵力7倍的友军,这事儿一下子就在全球引起了轰动。
在第二次缅甸战役里,孙立人的新38师就像下山的猛虎似的,一路高歌猛进,把新平洋和于邦都给占领了。
滇缅公路打通之后,孙立人把腊戍给占领了,这样第二次缅甸战役就顺利结束。
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孙立人当上了东北保安司令部的副司令长官。可他打仗不咋行,就被调到沈阳去了。再后来,他还是不能让蒋介石顺心。蒋介石也干脆,二话不说就把孙立人苦心经营的新一军给收回去了,转手交给了黄埔系的人。这时候的孙立人,心里那叫一个失望透顶。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美国挺看好孙立人的。这让蒋介石心里挺不得劲儿,可他又不敢惹美国,就给孙立人弄了个总司令的职务挂着。
后来,蒋介石和孙立人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大。到最后,蒋介石直接就把孙立人的职务给免了,还把他软禁起来,这事儿可是牵连了三百多个人。
调查结果表明,蒋介石真的是冤枉孙立人了。不过,孙立人还是被软禁了长达33年之久,在重新获得自由后没多长时间就去世了。
孙立人真正被平反,直到2014年才最终有了结果。这么长时间,这就足以表明,当时蒋介石对孙立人那是真的特别担心,他对孙立人的猜忌,比对前面那两个人还厉害。
蒋介石对他早有提防。在点将这事儿上,要是有谁“功高震主”了,蒋介石立马就会动手,哪怕自己处于劣势也照做。
嗨,你知道吗?早在孙立人参加远征军那时候,他跟杜聿明在战术和战略上就闹矛盾了。蒋介石,想护着杜聿明,就拿“内部团结”当借口,直接把孙立人给弄走了。这事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孙立人在面对解放军时的作战积极性。
李传玺在《人民政协报》的撰文中提到,1947年7月的时候,延安有一场特别的宴会,是用来庆祝一位对手“升迁”的。
孙立人这个人,他带着新一军刚冒头的时候,可真把东北野战军折腾得够呛。
毛主席当时讲的一句话,就能够表明孙立人军事才能不简单:“我们仅有的对手被杜聿明给撵走了,全东北的解放马上就要实现了。”
这么看来,国民党当时可不是真的找不出能用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只会喝酒吃饭的废物。可到最后,就拿这三个人当代表吧,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被重用。这事儿,既把国民党的昏庸腐败给暴露出来了,也能看出来蒋介石根本就不是个合格又优秀的领导人。
国民党有个失败的领头人,政权还搞得乌烟瘴气的,它的失败,打从一开始就注定。
就说孙立人、白崇禧和薛岳这三个人吧,要是重用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国民党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
孙立人的领导能力,光这一句话就足以证明了。
他要是还能待在东北,肯定得跟林彪多较量一阵儿。虽然在蒋介石的统领下国民党完蛋是迟早的事儿,但也不会这么快,毕竟东北这地方那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在东北的时候,孙立人那可真发挥了作用。但他碰上的也是大名鼎鼎的战神,结果就陷入被动。
就从缅甸那时候的战斗来看,起码孙立人是懂得坚持的。
历史早就成了既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