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长征红军干部张维友烈士
张维友生前照片
有人为其作诗云:“出身放牛娃,立志闯天下;走过二万五,生死无惧怕。陨落李家坟,热血终尽撒;忠骨埋黔地,英魂耀华夏。”诗中所颂的是长征红军干部张维友烈士。张维友,江西赣州会昌县人,放牛娃出身,做过学徒工和记账员,青年时期先后加入赤卫队和工农红军,历经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3月5日,在贵州剿匪时,师供给处长张维友赴任军后勤部副部长,并组织13位战友押送辆车军用物资从贵阳前往遵义军部途中,于贵阳郊外离城10公里三桥北的“李家坟”路段遭残匪伏击,为保护军用物资和掩护报信战友,与数百名残匪展开英勇激战,同12位战友一起壮烈牺牲,正值旺年,不足46周岁,在不长的人生中,张维友立功9次其中立大功3次,是一颗早年陨落的具有卓越功勋的将星。
从偷学放牛娃到店铺学徒
清光绪三十年(1904)6月,张维友生于会昌县周田乡半岗村。半岗,位于会昌南部周田与筠门岭两个乡镇的交界处,因地处上营岗板南面与河流间的“半岗窝子”而得屋场名和村名,那条由西往东流入湘江的河也因此称为“半岗河”。明代以前,这里原是荒芜之地,长满茂密的树木和茅草,时有野兽出没。族谱记载,明朝初期会昌知州张桂的第三子张志道和夫人许氏,于1378年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张敏政、张敏积从会昌县城往南迁徙,择此开居,垦荒种粮和养殖鸭鹅,后又生一子张敏信,周田半岗张家从此繁衍生息,并向外迁播扩展,传至张维友是第十九世“蔚”字辈,族谱又名蔚有。
张维友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是家中老大,父母老实巴交,以租田种粮为生,生活贫苦。爷爷没多少文化,却擅长珠算,张维友打小跟随爷爷奶奶为多,听习惯了爷爷拨弄算盘圆珠“噼里啪啦”的撞击声音,因此,耳濡目染下对数字较为敏感。长至7岁,张维友之后已有3个弟弟妹妹,家庭负担显得更加沉重,到了该上学年龄却无法进学堂,张维友只能给地主放牛。张维友虽然个子不大,却有不安于现状的性格,放牛期间,经常选择到村里的私塾学堂旁边,以便站到窗外偷听先生讲课。每当听到室内先生讲授算术题,他总能率先得出答案,并禁不住在窗外脱口而出。教书先生是族里的一位慈祥长辈,发现张维友如此聪明好学,便免费收其为课外学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4年后,11岁的张维友觉得自己已经学到了谋生所需的算读写一些基本知识,小小年纪就开始考虑学门手艺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当地俗话常说“天旱三年轮,饿不死手艺人”“是人要住房,离不开泥瓦匠”,于是他跟着堂伯父学习建造房屋,本地称“学做泥水”,立志做个能旱涝保收的泥瓦匠。可是,由于个头不大,而且年龄太小,干起挑泥搬砖建筑活来经常觉得力不从心,便萌生起了“改行”念头,想要轻松一些赚钱谋生。两年时间很快过去,随着年龄的增大,张维友接触到的人也明显增多,综合获取到的各种信息,想到8里外的周田圩去寻找新的出路。
周田,山区会昌县里的一个“大盆地”,古代俗称“罗田圈”,是个具有“聚族而居”显著特点的乡镇,湘江河贯穿其南北境,古属湘乡,因邻近闽粤,在明清以及民国初年时期,商贸一直比较繁荣,尤其是木材、粮油与海盐的交易较为发达,逐步形成了江右商帮的县级分支“湘乡商帮”,颇具影响力。起初,“罗田圈”各大姓氏均有各自聚居地的交易圩场,先后开设了罗田圩、周田圩、新圩、河墩圩、石坝圩、人和圩、新开圩、水口江圩等等。其时,周田圩已由小田刘氏圩场发展成为公圩,人气最旺,影响力最大。于是,13岁的张维友选择在周田圩一亲戚家店铺当学徒,打杂为主,兼学记账。
从粮栈记账员到供给部股长
时光荏苒,催人成长。张维友在周田圩的交往接触面不断增大,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心智也逐渐走向成熟。又过了4年,17岁的张维友已具备独立思想,让家里过上好日子愈加强烈,却明显感觉到自己赚钱太少,见识也太浅,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于是回家告别父母亲,得到爷爷奶奶的支持,背起行囊步行到会昌县城,在城关一家粮栈当起了伙计。由于精通珠算,难度较大的“归除”拔得顺溜,不久,张维友成了这家粮栈的记账员,灵活稳重,为人本质,做事勤恳,很快成长为粮栈管理账房,一干就是8年,深受粮栈信任。
1929年10月的一天,成熟稳重的管理者张维友受粮栈委派,带领粮栈十余名伙计挑运大米到瑞金销售,一早从会昌城启程,向东北方向进发,中午途径安子山遇到一伙百来人的土匪群,十余担粮食全部被抢劫一空,幸好人无伤亡。“留作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无法回粮栈交代的张维友,只好带领伙计们上山参加了赤卫队,成为了赤卫队副队长。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6月担任赤卫队队长,这年冬天,他带领赤卫队遇上了2年前的劫粮土匪队伍,将其打败后,把那十余担粮食的钱如数交给了粮栈,一时传为佳话。
1932年3月,中央苏区扩红,张维友带领赤卫队员二百余人参加红军,时任红一方面军红3军团4师10团连长。期间,粮栈又给予红军粮食资助。团长沈述清发现张维友会打算盘、毛笔字写得好、当过会计会记账,于同年5月将其调任为10团供给部股长,负责粮饷、弹药等后勤方面筹集发放工作。红军战士张维友参加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在此期间,以负责部队的后勤保障为主,深得首长信赖。战斗急需时,奉令身临一线战场英勇杀敌,广昌保卫战中英勇负伤。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准备西征(长征),张维友伤愈后奉命在会昌组织扩红和征求粮筹集物资,出色完成了上级布置的扩红、征粮任务指标的同时,还主动请缨,回到周田老家筹集战士行军穿戴用的必需品,发挥人面广的优势,分别到下坝仔、陂头这两个特色手工制作村庄,筹集到了大量草鞋、斗笠等特殊军用物资。随后,还组织力量,到富城乡板坑村发动群众,筹集到了一大批行军火把。这种急部队之所需的主动作为,得到了部队首长的称赞。1934年10月,张维友随中央苏区红军主力队伍长征。
由红军战士成长为军后勤部副部长
长征期间,张维友所在的红3军团4师10团多次担任红军大家左翼前锋,胜利突破敌军的封锁线,湘江战役时,10团守卫宽广在正面,与数倍敌军血战3天3夜,前后两任团长沈述清、杜中美于1934年11月29日同日在光华铺激战中相继牺牲,政委杨勇身负重伤,此后该团又在娄山关与敌军恶战,为攻克娄山关立下赫赫战功。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后,由于张国焘搞分裂,张维友所在的10团在团长黄珍和政委杨勇的率领下,一起保护毛主席和张闻天等中央首长顺利北上。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抵达吴起镇,长征结束,张维友所在的10团编入红一方面军第二纵队第十大队。1936年6月,张维友进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8月,张维友编入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3营。1937年9月,参加平型关战役。1938年9月,从山西出发,挺进山东,编入115师教导4旅10团,驻扎单县。期间,积极开展根据地建设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粉碎日军多次铁壁合围和反扫荡战斗,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胜利。
1945年9月,张维友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二旅四团;1947年8月挺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和对敌作战;1948年11月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2月编入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16军47师,同年4月参加渡江战役,进军解放浙赣地区。
1949年8月,张维友随军进军解放西南地区战役;11月15日解放贵阳;11月28日解放毕节,进行巩固政权建设和剿匪斗争。1950年3月初,时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16军47师供给处长的张维友接到贵州军区(五兵团)命令:拟任职为16军后勤部副部长,46师供给处副处长李俊峰接任其47师供给处长。
在赴任军后勤部副部长途中英勇牺牲
1950年3月5日一大早,张维友率领一个武装班共14人,押运从军区后勤部领得的经费和两卡车军用物资,从贵阳出发,前往遵义16军军部报到任职。卡车出城约1个小时的贵阳郊外,在三桥以北“李家坟”路段,遭到埋伏路段两边的国民党残军土匪数百人伏击,张维友率领战士们英勇反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且是猝不及防,张维友命令战士们掩护他的警卫员从火网中冲出,向部队报告情况。这位警卫员后来回忆当时情景:战士们提出,保卫张处长冲出土匪包围。但是,张维友认为自己一定要坚持战斗,保护部队军用物资,即命令战士们掩护警卫员冲出包围。
当救援部队赶到时,土匪已经逃逸,现场只有两付烧剩的汽车骨架和13具烧成焦炭的烈士遗体。13名烈士中,张维友是五兵团入黔以来牺牲的职位最高的部队红军干部。张维友他们的牺牲,让五兵团司令员杨勇非常震惊,杨勇司令员立即亲自组织队伍赶赴贵阳,路过刀靶水小镇时,遭到800多名匪徒的伏击,他镇定自若指挥战斗,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将土匪击溃。
1950年3月7日,贵州省军区召开追悼会,部队首长杨勇、苏振华、潘焱、尹先炳、郑统一、杨俊生等到场吊唁“李家坟”反击土匪伏击战中壮烈牺牲的张维友、李俊峰等13位革命烈士遗体。随后,当地政府为分别为烈士们建墓立碑,葬于泗维洞(现贵州省委大院主席台位置)。后因城市建设需要,这些烈士墓地迁至大营坡百花山。1951年4月3日,解放军西南军司令部为这些烈士们签发了《革命军人牺牲证书》。(张炳春、张茂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