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皇位之争的幕后推手,大清盛世的奠基之人

历了个史 2025-01-09 09:43:17

孝庄太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全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尔沁,系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葬昭西陵,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皇太极称帝后,孝庄受封为庄妃。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无疾而终”,孝庄利用丈夫生前手中的兵权,联合多尔衮,拥戴自己6岁的儿子福临称帝,保证了当时皇权的平稳过渡和统一大业的继续推行。她一生培育、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君主,被尊为太皇太后。1688年,孝庄逝世,享年75岁。

一、草原贵族,入宫为妃

17 世纪初,明王朝渐趋衰落,女真族悄然崛起。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创建后金国。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在其逝世后继承汗位,向北征伐蒙古、向南征讨朝鲜,并于 1636 年,即明崇祯九年称帝,国号清,建元崇德,定都盛京,与明朝分庭抗礼。

孝庄太后原名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其父亲宰桑乃科尔沁部首领,显然她出身于贵族家庭。宰桑对这个女儿甚是喜爱,在她幼年时便聘请文人教导她识字读书。她不仅聪慧机灵,还勤奋好学,由于有先生的规范教导,她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这对她日后的成长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和努尔哈赤构建良好关系,科尔沁部期望通过联姻来保障自身在草原的稳固地位。于是,宰桑的妹妹哲哲嫁给了皇太极。皇太极与哲哲婚后相处融洽,皇太极野心勃勃、胸怀壮志,而哲哲生性宽厚,二人的生活颇为和谐。唯一令人惋惜的是,哲哲多年来只为皇太极生育了 3 个女儿。哲哲内心愧疚,深思熟虑后,她决定举荐自己的侄女布木布泰与自己一同侍奉皇太极,一来自己能有个伴儿,二来也能由自家亲人为皇太极诞下儿子。当时在某些少数民族中,不同辈分间的通婚不受限制,所以这个想法具备可行性。

当时布木布泰年仅十三岁,生得明艳动人。待布木布泰嫁入后,皇太极发现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聪慧多才、谈吐不凡,并非空有美貌的傻姑娘,心中自是更为欢喜,对她愈发宠爱。

说来,皇太极当时终日为逐鹿中原四处征战,他与布木布泰自然聚少离多,幸而这并未影响二人的感情。两年过去,布木布泰在为皇太极生育 3 个女儿后,终于产下一名男婴,皇太极大喜过望,为儿子取名福临。此后,皇太极对布木布泰更是宠爱备至,对二人的感情倍加珍惜。1636 年,即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

二、助子夺位,展现智慧

崇德八年(1643年)夏,清军松锦告捷后,国势大涨。踌躇满志的皇太极正策划下一步战略,可惜天不假年,八月九日皇太极暴死于清宁宫,年五十二岁。

由于皇太极猝然离世,尚未留下关于皇位继承的遗嘱,在繁杂的国葬背后,一场权力争斗悄然拉开帷幕。在努尔哈赤时期,规定继承人须由满洲贵族共同商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 “同心谋国”。然而,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并未遵循此规,而是皇帝南面独坐,独揽大权。也正因如此,皇帝的称号愈发充满诱惑。

当时,在皇位争夺中最为激烈的两人,一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他已三十四岁,早年便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四方,战功赫赫,在众皇子中格外突出;另一位则是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同样战功彪炳,手握重兵,实力不容小觑。

如此二人紧张对峙,皇太极的兄长礼亲王代善则在旁观望,一时难以抉择支持哪一方。布木布泰深知内乱可能给大清带来的危害,为缓和对立双方的关系,唯有同时分别满足双方的部分需求 —— 既要满足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多尔衮的权力欲望。可以说,扶助自己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是解决此问题的良策。

布木布泰本就聪慧机敏、善于察言观色,结合局势多方运作,使得多尔衮接受了她的方案,决定协助福临继位,条件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掌控军国大权。如此一来,多尔衮虽非皇帝,却拥有不逊于皇帝的权力,还能避免与豪格争夺皇位引发的种种祸端,可谓百利无一害。

朝廷中对当时局势存有种种忧虑与不满,大臣索尼明确表示不支持多尔衮,如今听闻福临可能继位,便不再参与讨论,算是表明了支持。然而,代善却有所犹豫,福临继位后布木布泰将成为皇太后,若她趁皇帝年幼而掌控权力,岂不是将大清拱手让与一个女子?

布木布泰得知代善的顾虑后,立即向代善表明绝不过问政事,只要能扶助福临继位,自己便退居后宫。布木布泰的表态坚决,代善相信了她,决定支持她的方案。

最终为顾全大局,豪格和多尔衮皆做出让步,选择由布木布泰之子福临继承皇位。福临于崇德八年(1643 年)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位,次年改元顺治,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一同担任摄政王,布木布泰成为皇太后。

三、隐忍退让,维护大局

多尔衮虽同意立福临为帝,但对皇位仍心存觊觎。此时他身为摄政王,实权远超济尔哈朗,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控着大清的军政大权,然而终究与亲自称帝有所不同。

多尔衮的权力欲望持续膨胀,凭借摄政王之权在朝廷中不断铲除异己,顺治帝也因此沦为傀儡。顺治帝的长兄肃亲王豪格在 1644 年,即顺治元年便被诬陷罪名,废为庶人,囚禁至死,其福晋被多尔衮纳入王府。与他同任辅政王之位的济尔哈朗,尽管早早拱手让出权力,识趣地退居家中,但仍因曾依附豪格,于 1647 年被罢职,次年又降为郡王。多尔衮当时与皇帝的唯一差别,仅是一个头衔罢了。

孝庄太后此时也意识到若任由多尔衮肆意发展,迟早酿成大祸。面对多尔衮的步步紧逼,孝庄首先采取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策略。她一方面给予多尔衮更多赏赐及言语安抚,积极拉拢,尽一切可能令其放松警惕,以解除福临和大清王朝的危机。后来,顺治改称多尔衮 “皇父摄政王”,更彰显出孝庄的勇气与谋略。另一方面,孝庄自身也积极辅佐儿子处理朝政。她进行了一系列政务安排,并且大力支持满汉并用。她清晰地认识到,在这以汉人为主的江山面前,若仅用满人而舍弃汉人,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天下治理。

顺治七年(1650 年),如日中天的多尔衮突然患病离世,被追封为 “诚敬义皇帝”,采用皇帝丧仪。无论多尔衮因何而死,顺治帝至此总算夺回了本就属于自己的权力。多尔衮病故不到两月,有人告发他早有篡位之心,顺治帝顺势而为,朝廷宣布多尔衮 “谋篡大位” 等诸多罪状,下令抄其家并废除其所有荣誉头衔,削爵毁墓并撤去太庙牌位,同时还清洗了多尔衮的一众党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反清复明” 的呼声从未停歇,动乱时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清政权。为笼络汉人,孝庄太后大力拉拢汉人臣子,与吴三桂联姻,封平南王孔有德女儿为郡主等等。同时,孝庄太后十分关注百姓疾苦,从不徇私,严惩贪官,减免百姓赋税,竭尽全力推动国家的发展。虽然此时的清政权并非坚如磐石,但至少在良性发展。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确立了满蒙联姻的国策,鉴于蒙古八旗在清政权建立过程中功勋卓著,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地位极高。为确保这种关系世代相传,维护自家家族的特殊地位,福临即位不久,孝庄便册封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

帝王的婚姻向来带有政治色彩,然而福临偏偏是个重情之人,喜欢依自己的喜好对待皇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虽聪明美丽,但生活奢靡,且嫉妒心极强,福临无法容忍,不久便坚决要求另立皇后。面对大臣们的屡次劝谏,他依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孝庄见儿子态度坚决,毫无回旋余地,只好将皇后降为静妃,迁居侧宫。为消除由此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挑选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吉特氏入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来自草原的美丽姑娘同样毫无兴趣。

福临最喜爱的是董鄂妃,对她的感情几乎达到极致。但此时局势不允许福临改立董鄂氏为皇后,因为蒙古女子失去后宫之主的地位,满蒙关系必然受到影响,大清帝国的立国根基将被动摇,所以孝庄毫不犹豫地在立后一事上压制儿子。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持续了五六年,幸而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坚毅的性格使孝庄始终维持着一种平衡,清政权才未因后宫的争斗而动摇。

顺治十四年(1657 年)的十月,董鄂氏产下一子,4 个月后不幸夭折,董鄂氏因此忧郁成疾,宫廷矛盾斗争带来的精神压力更令她愈发虚弱,3 年后董鄂氏病逝。顺治皇帝遭受此打击后精神萎靡,不到半年便患天花去世,年仅二十四岁。

四、悉心教导,成就康熙

顺治帝临终前留下遗诏,让八岁的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改元康熙。此次,为避免摄政王专权的局面重现,皇帝有意避开皇室亲王,安排了 4 位忠心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共同辅政。

康熙帝年幼,朝臣对于孝庄太皇太后是否垂帘听政极为关注。孝庄太皇太后公开表示,康熙帝已有辅政大臣,自己无需垂帘听政。清建国之初便总结历史上因外戚干政导致亡国的教训,规定后妃不得干预朝政,孝庄太皇太后虽有足够的威望与资历,但此例一开或许会给后代留下隐患。对于将清帝国的一切置于至高地位的孝庄而言,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她坚持大臣辅政的体制,将朝政托付给四大臣,自己则专注于在宫中全力教导孙子,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以便他亲政后能够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值得庆幸的是,康熙的聪慧超过其父,各方面进步迅速,加之孝庄的亲自指导教育,为后来康熙帝成为一代圣君奠定了良好基础。

未曾料到,因这几位辅政大臣,大清朝廷再度陷入危机。四位辅政大臣因利益关系产生分化,形成两个派别。尤其是鳌拜很快显露出专横跋扈的本性,借着皇帝年幼无法亲政,在朝中大肆培植党羽、排斥异己,俨然又一个多尔衮。

在其他几位辅政大臣中,遏必隆归属于鳌拜一派,年事已高的索尼无心参与国事,仅有苏克萨哈一人对鳌拜专权不满,然而其资历尚浅,被鳌拜压制得无力还击。

康熙六年(1667 年),玄烨十四岁,按例亲政。已尝到权力甜头的鳌拜显然不会放手,反而变本加厉。苏克萨哈受鳌拜压制已久,如今无法再忍受,于是趁皇帝亲政之机请求辞职,自愿去为先帝守陵。鳌拜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蔑视,不肯让苏克萨哈离开,反而将其擒获并要求康熙将其处以斩刑。面对当前局势,孝庄太后冷静地为康熙分析,若不依照鳌拜的意思行事,不知他会做出何种举动;而若处死苏克萨哈,便可暂时稳住鳌拜,以待日后彻底铲除。权衡之下,康熙不得不按照鳌拜的要求处死了苏克萨哈。

此时鳌拜势力已成,若任其发展,将给皇帝权威带来极大危险,但对其处置稍有不当,便可能在清廷引发剧变。不过,此时的孝庄对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已积累了相当经验。她悄悄嘱咐康熙皇帝,要暂且忍耐,不露声色地进行部署。于是,不知从何时起,皇宫中出现了一批专门练习摔跤的少年。鳌拜在宫中眼线众多,自然知晓此事,但他以为这是少年皇帝贪玩所致,并未放在心上。不久之后,孝庄太后又放出一颗烟雾弹,让康熙加封鳌拜为太师,位列三公之首。

这一天,鳌拜奉命进宫,以为小皇帝又要与他谈论家常,没想到原本在路旁嬉戏的几位少年突然一拥而上,将他擒住,等鳌拜回过神来为时已晚。至此,恶魔落网,康熙皇帝未动一兵一卒,便彻底铲除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权力,其胆识与魄力可见一斑。在此过程中,孝庄太皇太后的冷静分析、精心谋划,以及长期以来对康熙的教导,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后,孝庄太皇太后开始让玄烨处理朝政,自己只是时常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居安思危、勤修武备等。对于祖母的教诲,康熙皇帝极为重视,重大事务无一不先征求意见,而后施行。由此,清王朝从动荡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历经三朝,安然长逝

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十二月,孝庄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陪伴,亲自侍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至天坛,祈求上苍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延长祖母的寿数。《清史稿》记载,康熙诵读祝文时泪如雨下,悲切地说:“忆自幼年,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抚养教诲,以至有成。若无祖母太皇太后,断然不能有今日之成就,养育之恩,终生难报…… 若寿数有尽,愿减臣之寿,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然而,孝庄的寿数已尽,一切都无法挽回,二十五日,孝庄以七十五岁的高龄安然离世。

一生历经三朝,在军事、政治及百姓生活等方面都展现出非凡卓越的才能,孝庄太皇太后令后世难以忘怀。深受孝庄太皇太后亲身教导的康熙皇帝更是一生铭记祖母的教诲。可以说,没有孝庄太皇太后就没有后来的康熙,更没有康乾盛世。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祖辈,后来乾隆皇帝为她追加了一个很长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