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永凤分享 2025-04-05 04:48:59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4月4日清明节。

以往,人们会匆忙回到故乡,加入到祭祀祖先的队伍中。

但最近几年,云扫墓、代祭扫或预约祭扫等新型方式应运而生。

虽然形式改变,但清明的仪式依旧在。

有外国友人好奇问道:“中国人每年都会虔诚地祭拜祖先,是否真的能得到祖先的庇佑呢?”

正所谓:“年年清明,念念不忘。”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祖先并没有死去,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清明,是中国祖先的法力

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节日。

这一天,无论你身处何地,你都能感受到人们的祭祀和追思之情。

在古代中国,人们所谓的“相机”,是他们在脑海中所形成的人和经历过的事,

是手中的笔和纸,以及墓碑上所刻的时间和名字等。

小时候,我常常跟着父辈们去踏青扫墓,他们会带着我来到不同的墓碑前,向我讲述着先人们的事迹和故事。

太爷爷曾中过进士,因此每当有人想请他写春联时,都要排队等候;

我的高祖父曾经营着十几间当铺,生意遍布全国。

还有我的曾祖母,则是村里手艺最好的人,她的作品被人们称赞为最美丽的艺术品。

这些故事似乎每年都会重复,但却充满了珍贵的记忆和感悟。

而对于常年奔波在外,追求更好生活的我来说,清明节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

这让你回想起自己的起源,回忆起自己的祖先,想起他们为生活曾经所做的努力和奋斗。

正如作家史铁生所说:

“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祖辈们为我们创造的生活和未来。

清明节,是中国祖先的法力。

无论你是否相信祖先的庇佑,这个节日都应该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人生,回忆起我们的来处和祖辈们的奋斗历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为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清明,是不忘根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呼吸停止时,他的身体已经死了;

第二次是下葬时,亲友们为他送行,怀念他的一生,社会上他已经离开了。

第三次则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离世,当他忘记时,他才真正离开了这个世界。

清明,是一个直面死亡的节日。

小时候,我跟随长辈一起扫墓,如今我已长大成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前去,一家人肃穆而庄重。

整理坟墓,细心描涂碑文,点香、烧纸、祭拜,向先祖们致以最真挚的敬意。

随后,我们转身向孩子们讲述先人的故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根源。

老话讲:我们与死亡之间隔着父母,当父母离世后,我们就直面死亡了。

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老年人经常提到“落叶归根”。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相比于春节回家,清明更多地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清明,学会以爱告别

有人说:

“在无尽的时间河流中,节日如同停泊的港口。

人们沉醉其中,感受其中特定的情景,激情释放,使平淡的日子变得有意义。”

而清明节,就像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次自我疗愈。

一代文学巨匠丰子恺曾回忆,小时候祭祖是很重大的事,清明三天都会去上坟。

第一天去自家村里的“杨庄坟”;

清明正日,和五条村的族人一起租了两条大船,去到“大家坟”;

最后一天他们一家几口才会去“私家坟”。

在这每年的仪式中,父辈们谈论着家族中的大小事情,孩子们嬉笑打闹,这也许就是他们向祖先表达的一种告慰:

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您老可以放心了!

如今,多年以后,那个当年只有三岁的小孩子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丰子恺。

但是他那时的情景却记忆犹新,让他一生中都沉浸在爱和温柔中。

苏轼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自古以来,爱恨离别都是人生的苦楚,悲欢离合在所难免。

清明是一个学会以爱的方式去告别的节日,也是一个学会以爱相处的时刻。

正值清明节,每当我刷手机看到一些人离开的消息时,心中总是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更让人感到悲痛的是,一些人已经不在了。

在这个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这些离去的人或许和我们一样平凡。

但是因为他们的选择和坚持,如同星光一样,闪耀着,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

曾有人说,当一颗星星坠落,我们只能为它点燃一盏微光,无能为力。

但记忆是最强大的力量。

我们要铭记他们,他们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们,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了我们心里。

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念念不忘地缅怀那些曾经走过、爱过、为世界的美好奋斗过的人。

清明,是我们告别那些我们曾经深爱的人的日子,但我们愿以爱为纽带,点盏心灯,愿我们好聚好散,以爱告别,不忘记。

1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