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以及审议通过《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等重要议题备受关注。其中,《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的通过意义重大。它强调保护第一,完善配套制度体系,细化各项管理规定,在合理利用资源、挖掘文化内涵的同时,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倡导全社会形成保护合力。这一举措彰显了国家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也为古树名木的长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 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共筑绿色文明家园
特约撰稿人 高山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宝贵遗产,是历史的见证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无疑是为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我们保护自然、传承文化指明了方向。
古树名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是岁月的印记,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
一棵古树,或许曾为古人遮风挡雨,或许曾是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灵感源泉;一株名木,也许是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也许与当地的民俗传说紧密相连。它们不仅是植物,更是一部活着的史书,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传承着人类的文明。
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文化的底蕴。
从生态角度来看,古树名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古树名木的庞大树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其发达的根系能够保持水土、防止土壤侵蚀。它们在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强调坚持保护第一,这一原则为保护工作确立了根本遵循。抓紧制定修订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标准、规范等配套制度体系,把分级分类保护、日常养护、采伐移植管理等规定落实落细,体现了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保护的标准和规范,才能确保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同时,我们将各项规定落实落细,才能真正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出现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的情况。
合理利用古树名木资源,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有序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等活动,是实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生态旅游可以让人们在欣赏古树名木的美丽与神奇的同时,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环保意识;科学研究则有助于深入了解古树名木的生长规律、生态功能等,为更好地保护它们提供科学依据。但在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循有序、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和利用对古树名木造成损害。
做好养护救治科技攻关和科普宣传,对于提高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攻关可以为古树名木的养护救治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科普宣传则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古树名木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全社会增强保护意识、形成保护合力。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古树名木的珍贵,都愿意为保护它们贡献自己的力量,保护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对古树名木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利益,非法采伐、移植古树名木;一些古树名木由于缺乏有效的养护和管理,生长状况堪忧。此外,公众保护意识的淡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毒害古树、非法采伐等违法行为。加大对保护工作投入,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保护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也应积极地行动起来。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活动,为保护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广大民众要从自身做起,爱护身边的古树名木,不要随意破坏、不攀爬、不刻画。发现有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要及时制止或向有关部门举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古树名木,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它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让这些绿色的“活化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美丽的绿色家园。
总之,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条例精神,切实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屹立不倒,为美丽中国增添一抹亮丽的绿色。
编辑 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