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网络
文|小鹅
编辑|沐言体育
前言在商业世界,每项重大决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备受各界关注。
就拿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集团计划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业务这件事来说,本就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图源网络
如今协议没能如期签署,李嘉诚露面,贝莱德又发布了信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后续又会如何发展呢?
交易悬而未决,李嘉诚的“意外”露面长江和记集团计划以227.65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位于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业务出售给贝莱德牵头的买方财团。

图源网络
这本是一笔足以震动全球航运和投资界的大买卖,原定于4月2日前完成签约。
然而直到4月5日,协议签署仍无新进展。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李嘉诚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现身了。
4月3日,李嘉诚通过预录短片的形式参加了一场公益活动。
信息来源:深圳新闻网——2025-04-04李嘉诚,最新公开露面!


李嘉诚基金会与新加坡淡马锡信托基金会宣布合作,向新加坡两家医院捐赠两台癌症治疗仪器,并资助临床试验。
在预录视频致辞中,李嘉诚全程未提及港口交易,而是侃侃而谈医疗合作的公益意义,强调“减少病痛”的人道主义价值。

图源网络
这是自3月4日长和宣布出售港口资产以来,他的首次公开露面,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业务的计划,引发了各界对国家战略安全和供应链稳定的担忧,遭受诸多批评。
通过捐赠价值1200万新元(约合6530万人民币)的癌症治疗设备,强调公益行为,他试图对冲“出售战略资产”带来的负面形象,挽回自己和长和集团的声誉。

信息来源同上
李嘉诚使用普通话致辞,提及与淡马锡基金会“为每一代人打造未来”的共鸣,似乎在释放某种政治信号。
暗示其商业决策与区域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以缓和紧张局势。
而他对港口交易审查保持沉默,既避免刺激监管机构,又为后续谈判保留了余地,不失为一种精明的策略。

图源网络
值得玩味的是,李嘉诚基金会捐赠的Histotripsy治癌设备在香港仅限私立医院使用,公立医疗体系因“评估机制未完成”暂未引进。
这种公私分野的处理方式,与他在港口交易中“商业利益优先”的逻辑似乎有着某种暗合,也引发了公众对其公益动机的质疑。
贝莱德信函:野心、试探与施压几乎在李嘉诚露面的同时,贝莱德集团董事长拉里·芬克发布的年度股东信函,也首次公开谈论与长和的港口交易,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信中芬克强调贝莱德“深谙此类资产的投融资及运营之道”,并透露交易完成后。
信息来源:财经网——2025-04-01长和港口交易买方贝莱德首次公开回应争议


贝莱德联盟将拥有约100个港口资产组合,全球每20个货柜便有1个途经这些港口,试图以此凸显交易的商业价值和自身的专业能力。
但对于外界最为关注的,交易涉及中国战略安全的质疑,他却未直接回应。
分析这份信函,能发现不少微妙之处。

信息来源同上
全文27次提及“全球化合作伙伴”,仅2次隐晦涉及中国,重点强调意大利TIL公司(地中海航运集团)的运营主导权,明显在弱化美国标签,试图减少交易在中国面临的阻力。
信函还将交易包装为“提升港口运营效率”的基建升级计划,引用“全球每20个货柜有1个经手”的数据强化商业正当性,试图从经济角度为交易寻找合理性。

图源网络
信函中披露交易磋商期延续至7月27日 ,为调整方案预留了窗口期,同时暗示“100个港口资产组合”的规模优势不可替代。
这无疑是在试探监管底线,表明贝莱德仍不愿轻易放弃这笔交易。
更值得警惕的是,信函中特别提及比亚迪崛起与中国核电建设,这种“示好性对比”实为施压策略,暗示若交易受阻。

图源网络
美资可能在其他领域缩减对华合作,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给中方施加压力,推动交易的进行。
背后的博弈: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的碰撞这场港口交易背后,是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的激烈碰撞。
对长和集团而言,出售港口业务可以回笼大量资金,优化资产结构,追求更高的商业回报。

图源网络
然而从国家战略层面看,这些港口,尤其是巴拿马运河港口,对中国的海运通道安全和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
一旦交易完成,美国资本掌控这些关键节点,中国船只在巴拿马运河等港口可能被征收高额“停靠费”。
信息来源:财联社——2025-03-26一文解析:特朗普拟对中国船只征收停靠费 为何被指责不切实际

海运成本大幅增加,供应链面临中断风险,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
中国监管部门迅速做出反应,3月28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将依法对长和港口交易进行审查。
这一举措不仅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更是出于对国家战略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考量。
信息来源:大公文汇网——2025-03-3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法对长和港口交易进行审查

香港媒体也纷纷发声,《大公报》敦促长和尊重国家利益,尽快回头。
《南华早报》援引法律专家观点,明确中国监管部门有权介入,审查不影响“一国两制”原则。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25-04-02交割日已到,香港各界再批:长和“卖港”不得人心


面对监管压力,长和与贝莱德都陷入了两难境地。
长和若强行推进交易,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其在内地和香港的业务也可能受到影响。
若终止交易,不仅要支付高额违约金,还可能得罪美国财团。

图源网络
贝莱德同样不想轻易放弃这笔诱人的交易,但又不得不考虑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和监管态度。
目前来看,局势走向存在三种可能:一是交易终止,长和或许需要支付一定违约金,不过也可援引“不可抗力”条款减少损失。
二是剥离敏感资产后完成交易,双方通过调整方案,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达成妥协。
三是经过审查后方案通过,但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需要贝莱德做出重大让步,消除中国方面的安全顾虑。
结语贝莱德的信函与李嘉诚的露面,是这场博弈中的两个重要信号,折射出资本与政治交织的复杂性。

对中国而言,维护核心利益与开放市场并非对立,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坚守底线,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未来数周,审查结果与各方应对将决定这场风波的最终走向,而其影响或远超一桩交易本身,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老汉奸,出来作秀了。
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