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建筑史,是用木头写成的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与木头,讲述了一段相知、相许的故事。红尘滚滚,岁月奔流,从商周到秦汉,从唐宋到明清,木头书写了一段属于中国的传奇建筑史。
在《康熙字典》里,从“木”的字有1413个,其中有400个与建筑有关。从帝王将相的宫殿、衙署、府邸,到平民百姓的民居、祠堂等等,曾经最常见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人生活起居里最长情的依托。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是阿房宫的瑰丽身姿;“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是滕王阁的磅礴身影,“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是黄鹤楼的傲然气魄……
“其翼若飞”的屋顶,“拔地倚天”的梁柱,层层叠叠的斗拱,出挑深远的飞檐,亭台楼阁,舞榭歌台,勾勒出独属于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之美,显示出中国人对木结构充分的理解和淋漓尽致的运用,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营造体系。
木,储存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才智。木,创造了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南禅寺大佛殿一角,图源:新浪新闻中心
以人为本的木
在自然界可取的建筑材料中,中国人选择了木头,并沿用了几千年,在经历了一代代的改进、完善后,直至成熟。在漫长的岁月中,木结构是经历无数实践确定下来的合理可靠的构造方式,逐渐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观念。
木头本身有很多天然的优势:材质轻、可塑性强、强度大、隔热保温性能好,色泽纹理自然,绿色环保无污染……在所有建筑材料中,木头也是最有人情味的材料之一。树木在自然界中蓬勃生长,描述着生命之美,当树木用作建材,看上去亦蕴藏生机。木材带给人的触感温润,散发着自然气息的芬芳。木材是美丽的,也是动人的,它潜在地将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
木结构建筑轻灵、畅然、平和,与中国人追求自然、和谐、中庸的生活态度正相适宜。与其说是中国人选择了木头,更不如说是“以人为本”的木赋予了中国家园的动人灵魂,让中国的建筑不再只是建筑,而是一种有温度的中国文化符号。
合理的木、完善的木
木头并不是最完美的建筑材料,但中国人在取优去劣的过程中,运用巧妙的技术,把木材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诚如李允鉌先生所言:“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形式。”
《营造法式》大木作示意图
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是梁柱承托屋顶的框架结构。屋顶的重量,通过椽、梁,传到木圆柱,最后到达地面。由于木梁柱承受了屋顶的全部重量,墙壁得以从结构中独立出来,极大地增加了建筑空间的灵活性,也形成了“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因此,中国古建筑常以木质楹柱和玲珑剔透的花格门窗相间作为墙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室内自由使用轻便的隔扇、木花板,任意装设门窗的位置、数量、大小和形状,匠人也擅长用丰富多彩的细部装饰,让建筑浑然天成,给人带来灵巧轻盈、既隔断又通透的感觉。
清代民居木花板、花窗,图源:搜狐网《千年人物志》
梁柱的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框架的“关节”处采用榫卯结构,结合地严实又不死固,有活动余地,再加上木头本身就有一定的弹性,所以一旦遇到强大的外力震动,整个结构体系处于一种弹性状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图源: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
现存的许多木构古建筑,在历史上都经受过多次地震,至今依然安然无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木塔采用全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木制构件互相咬合形成高达65.84米的塔身,历经千年风霜依旧屹立不倒。
应县木塔©刘宗祥
说完梁柱、榫卯,接下来就不得不提到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非常重要的构件,也是中国古建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斗拱结构常位于柱子和屋顶之间的过渡部位,由一系列木构件组合而成: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它联结着柱、梁、桁、枋等构件,构成形式独特的托架。斗拱纵横交错、层层叠叠,逐层悬挑,将屋檐的重量传导到柱子上的同时,也成为建筑的丰富装饰,赋予建筑独特的力学与结构美感。
传统斗拱,图源:华为图库
当然,中国古建最显著的特征不只有斗拱,还有着瑰丽多姿、起伏曲折的大屋顶。从汉代起,中国古建的屋顶结构便已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囤顶、攒顶等形式,后来又发展了丁字脊、十字脊、拱券顶、盔顶,以及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复杂的屋顶结构体系。这些屋顶结构都用木架作为支撑,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峭,越往下越平缓。支挑深远的屋檐,使弯曲的屋面向外、向上探伸,屋角翅起,形成了优美飘逸的屋顶弧线,正如《诗经》中“如翚斯飞”一句对屋顶的描述。
同时,坡度平缓的屋面,既有利于大屋顶整体结构的稳定,又能保护屋顶下木构件的寿命,减少屋檐对阳光的遮挡利于采光的同时,也让屋面排水变得简单。
瑰丽大气的故宫屋顶©谁最中国
木,造就了中国古建筑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更体现了中国人历来对建筑的一贯追求。
传统而现代的木
纵观我国古建,唐代的体态舒展、壮硕结实,宋代的比例优雅、细节精美,即使到了明清,古建仍然不失其优美,传统的木构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机能。它就像一个生命体,展现着纯粹的自然力学,不用矫揉造作的花招,而是用真实质朴的关怀,彰显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钢材、玻璃、钢筋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得到了普及,新的建筑形式层出不穷,而木结构也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系统且完善的现代木结构体系。在今天许多国内外的建筑项目中,木结构建筑焕发着新的活力,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平衡着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自然与人的情感重新联结,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之所”。
长野县白马村雪峰地面站©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结语
“松柏之茂,不落其叶。”木,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智慧;木,长久滋养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在漫长的岁月里,木不仅是生活的依托,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媒介。它以其简朴无华的本色,展现出中华民族朴实无华的风格;以其复杂精致的工艺,传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尽追求。时至今日,木依旧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国人与木的关系,是灵魂的共鸣,更是心灵的交响,绵延不绝,流传千古。中国人取木建成家,我们与木的故事也还在继续.......
鄢陵建业君邻大院时光馆©Challenge Design; 隽执科技
中林木结构 预建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