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重复犯错?心理学博士这样解释

育儿智慧角 2025-03-06 13:40:39

周末的下午,小刘忙得脚不沾地,厨房里传来她为晚餐准备的阵阵香气。

客厅里,她稳坐在书桌前的儿子小明正在做作业,突然传来“啪”的一声,小明的水杯又打翻了。

愤怒的火苗一下子涌上小刘的心头,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

她压住火气,一边擦拭洒在桌上的水渍,一边冷冷地说道:“你怎么总是不长记性?

上次才说过要小心啊!

”小明低着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场面,不少家长都曾经历过。

孩子为什么总会犯同样的错误?

难道真是记性不好?

孩子为什么会重复犯错?

心理学博士这样解释

其实,孩子重复犯错,未必是记性差。

心理学博士认为,儿童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发育尚未成熟,这部分大脑负责逻辑判断和情绪调控。

因此,面对问题时,孩子更多依赖本能反应,而非理性分析。

小明不是故意打翻水杯,而是因为他的动作急躁。

孩子本能地想快点完成作业,好去玩耍。

所以,这和大脑发育的状态是分不开的。

德国心理学家还指出,过度保护会削弱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使其陷入“犯错-被救-再犯错”的恶性循环。

家长代替道歉或立即纠正,只会让孩子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

打破循环错误的“三步引导法”

明白了这些,不妨试试“三步引导法”:

第一步是建立“错误观察档案”。

当孩子重复犯错时,家长要先按下情绪暂停键,用“侦探思维”记录细节。

例如时间与环境,这些错误是否总在特定的时间段或环境下发生?

行为模式,这次犯错前,他的动作有什么特别之处?

心理状态,这次又是在焦虑、兴奋还是抗拒时发生的?

有一次,小刘发现小明做数学应用题总是漏写单位。

通过细心观察,她发现小明因为畏惧复杂题目而急于完成基础计算,潜意识里将“写单位”归为了次要任务。

这样的记录能帮助家长找到孩子的认知盲区,而不是停留在表象责备。

第二步是用“体验式复盘”替代说教。

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参与能强化大脑记忆。

例如打翻水杯的事,可以用空杯模拟倾倒动作,让孩子感受“快速移动时水的晃动规律”;家长可以假装不小心打翻杯子,邀请孩子分析原因,激发他的主动性;或者通过“端水过障碍”游戏锻炼手部稳定性。

这些方式比口头说教更能帮助孩子建立深刻的记忆。

第三步是设计“阶梯式挑战任务”。

像掉落玩具,就分阶段训练:初级任务是用计时器分配玩具,每人玩5分钟;进阶任务是引导孩子提出交换方案,例如“我用这个小汽车换你的积木”;高阶任务则是让孩子主持玩具分配,培养资源协调能力。

每当孩子完成一个阶段,家长要用描述性的鼓励强化他的正向行为,例如“你刚才主动分享了玩具,小伙伴笑得很开心,这就是合作的力量!

”这种具体的表述比简单的“你真棒”更有意义。

家长需要警惕的三大引导误区

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还需警惕以下误区:

过度代劳会剥夺孩子的责任意识。

与其替孩子道歉或马上收拾残局,不如陪伴孩子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打翻水杯时可以一起擦拭桌子。

避免给孩子贴消极标签。

例如“你就是个马虎鬼”这样的评价会形成心理暗示,反而固化错误行为。

改为成长型的表述如“这次漏单位了,说明你正在学习如何更仔细”,会更有助于孩子认识问题并改正。

不要追求速效。

大脑神经回路的重塑需要至少21天的重复练习。

家长需保持耐心,用“进步记录表”可视化微小改变,鼓励孩子在过程中不断进步。

如何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韧性和创造力

我们要明白,孩子反复犯错的本质,是他们的大脑在尝试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每一个错误,都是一次天赋觉醒的契机。

通过科学的观察、体验式学习和阶梯训练,我们不仅能帮助孩子跳出“循环陷阱”,更能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韧性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所以,下次小明再把水杯打翻时,小刘不再愤怒。

她拿来抹布,和小明一起擦干了桌子。

她明白,教育孩子不仅仅是防止摔跤,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带着智慧重新站起来。

这样的成长过程,才是每个家长和孩子共同走过的珍贵旅程。

0 阅读:19

育儿智慧角

简介:分享巧妙实用育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