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朝末年因为清政府在军事上的无力,让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还要赔付巨额的赔款,战争的军费就已经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了。此时的清政府早就不复往日的辉煌,别说赔款了清政府就连军费都付不起。
这些钱都是怎么来的不用说大家也能够想到,都是压榨百姓们得来的,在清政府的压迫之下,很多百姓连最简单的活着都困难,农民起义也在此时开始。
19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立国号“太平天国”这也就是后世口中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场运动一兴起就吸引了很多百姓加入,最辉煌的时候太平天国手中拥兵百万,即使是到了晚期手中也有二十万大军,为什么整整二十万大军抵不过清军的两万?
一、战略失误
在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一步错步步错这也是前辈们用血的教训所得到的经验,在这不得不说的是安庆保卫战,也正是这一战的失败让太平天国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就是从天京事变开始走下坡路的,虽说后来那几位将领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太平天国,但这也仅仅是让它不再衰败,并不能让它恢复往日的辉煌。
太平天国因为内乱,陷入了一片混乱,而清军却趁着这个大好时机,重新建立了江南和江北的根据地,准备对天京形成合围之势,清军设想是挺好的,但李秀成却让他们的这个想法只能是幻想。
李秀成在攻破了江南和江北大营后,得到短暂的胜利,太平天国决定继续之前的政策——西征。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人一人带着一路兵马沿着江南与江北两路进攻,最终在湖北会师。也就是在路上发生了上文提到的安庆保卫战。
在陈玉成去湖北的途中和清军在安庆发生了一场大战,最终以太平天国损失了一万多人告终,这也是后期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失误,当时的陈玉成所想的就是尽快和李秀成会师,但是他却忽略了安庆对于太平天国的重要性。
安庆失守直接就能够影响天京,安庆是太平天国西线乃至老巢的一个屏障,它位于长江中游,并且还是连接天京和武汉的重要纽带,一旦安庆失守,身为老巢的天京即将面对的就是守无可守的地步。
在后世学者的口中此战也是一个转折点的存在,正是因为安庆的失守让清军占据了主动权,在战场上主动权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太平天国此后只能是一味地防守。其实这一次西征就是错误的,因为太平天国非但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并且两线都在清军手中吃了败仗。
二、步步错
洪秀全虽说有着一个天王的名号,但实际上他在后期根本是一点作为都没有。得到安庆后清军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向天京进发,而是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将外围都给清扫了。在这半年的时间中洪秀全一直都躲在天京享乐,没有任何的举动也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防范。
此时的清政府给予曾国藩绝对的信任,将整个军事大权都交到了曾国藩的手中,所以这也给了曾国藩布局的机会。半年后已经清扫的差不多的曾国荃带着湘军从安庆南下了,此时就能看出安庆的重要性了,要是安庆是在太平天国的手中,局势也不会到这种地步。
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天京形成了包围之势,并且还封锁了秦淮河去往长江的通道,将整个天京都围在了去其中。见到局势恶劣到这种程度洪秀全终于开始着急了,连发三道旨意让李秀成带兵回援。
这一次曾国藩也是下定决心要让太平天国覆灭的,兵分六路对天京形成了合围之势。上文也说了当前整个战场的局势都掌握在清军的手中,但即使是一直在防守,太平天国的局势也很不容乐观。
这边曾国荃已经占领了芜湖等地,在彭玉麟的水军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曾国荃的大军已经抵达了雨花台,战争的走向紧紧把握在清军的手中。
洪秀全在紧急召集李秀成的时候,李秀成正在攻打上海呢,在李秀成看来,虽说是天京被围了,但天京无论还是粮食还是弹药都是充足的,完全能够坚持很长时间。
于是李秀成的意思就是等到自己占领了上海后,带上粮食弹药再回去,李秀成对于局势的分析还是很正确的,毕竟湘军虽说围住了天京,但湘军只有两万多人,是以也只能是围住,攻城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于洪秀全的回应不用说大家也能够想到,他固然是怕死的,根本就不听李秀成面对话,执意让他带兵回来救援天京,虽说此时的天京还没有到达那种地步。
三、回天乏术
在洪秀全的压力之下,顽抗了一个月的李秀成还是不得不带兵回援,在苏州的会议上李秀成给洪秀全去信,表示能依靠固守将清军给拖死。
根据李秀成的设想至少是能够拖延两年的时间,虽说可能拖不了两年,但也能够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洪秀全不仅不同意还将李秀成给痛骂了一顿,次月李秀成召集了十三王回援,这些王爷们手中的兵力加起来多达二十多万,湘军只有两万人,可以说是绝对的兵力压制。
这二十万大军直接将清军团团围住,曾国荃也被围困在其中,当前的局势对于清军来说是很不乐观的。但让清军没有想到的是最终胜利还是属于他们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十三王了,无论是先秦时期的六国合纵抗秦,还是彭城之战都是最好的例子,联军是最不好统领的。
虽说这十三王都是洪秀全设立的,但此时的太平天国早就不是建立之初的天平天国了,这些王爷们在地方进行了多年的发展,野心也随着增长,并且洪秀全本就多疑猜忌,这十三位王爷没有一位是毫无野心,真心对洪秀全的。
是以他们也没有将重心放在战场上,不仅是在战场上不重视,并且他们也不想在当地逗留很久,都想着速战速决然后好回到自己的领地去。急躁的想法所带来的后果也是能够想象到的,当然李秀成也不可避免地犯了这个错误。
洪秀全既然猜忌那他也不可避免的对李秀成也产生了猜忌的心理,再加上这十三位王爷都是建国之初就设立的,这些人也不怎么能看得上李秀成,其中不乏持才自傲、自视清高之辈。联军本就不好统治了,这些人还看不起李秀成,这样的一支部队根本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李秀成根本就不去思考,这几个月的驻守中湘军是不是已经建立了很完善的防御工事,就不管不顾地发动了进攻,双方大战了四十多天,不仅没有能打败湘军,并且还让本就艰难的局势变得跟紧张。
洪秀全采用围魏救赵的战略让李秀成去突袭清军的后方,值得一说的是这个办法也是太平天国的老手段了,作为老对手的曾国藩怎么可能不知道,他很快就采取了措施。这边李秀成还没有走出去多远,天京就告急了,在洪秀全的诏令之下,他不得不带兵返回。
这路上的颠簸就不用说了,军队的损失不仅是几万大军,在连续赶路之下李秀成军队的战斗力也不似之前了。李秀成其实还是有能力的,怎耐在天京内部他所说的话,洪秀全并不能全部都听,其实从他们内讧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结语
除了上文提到的内部矛盾和战略的失误外,太平天国的失败还有其他的几个原因,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政策的不足和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