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发病4.5小时内无溶栓禁忌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必须尽快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发病时间未明或4.5-24小时,可结合医院条件和多模影像学检查评估是否可给予静脉溶栓治疗。”2024年12月3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其中明确,针对一些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抢救时间窗可从4.5小时扩展至24小时。
“发病后4.5小时以内”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一旦超过往往只能进行保守治疗。“我们科研团队应用人工智能工具,对患者进行辅助判断,可以将溶栓时间窗延长到24小时。可以降低其致残率,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很高兴这项研究能够进入指南,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更多溶栓治疗的机会。”1月2日,该研究执行负责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副主任熊云云表示。
2024年6月15日,由北京天坛医院牵头开展的TRACE-III临床试验(项目PI:王拥军教授)发表在国际医学顶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是该杂志第一次与中国的会议同步发表。在天坛会上,熊云云介绍,“针对发病4.5小时至24小时的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在iStroke人工智能辅助判断存在大量可挽救脑组织的情况下,使用替奈普酶进行溶栓是安全有效的。”该成果打破了传统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意味着中国在全球首次将脑梗死患者溶栓时间窗从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 。
项目执行负责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副主任熊云云。受访者供图
熊云云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在研究中,我们选择的对象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4.5至24小时的,大血管闭塞但影像学显示大脑存在‘半暗带’的患者,使用替奈普酶进行治疗。‘半暗带’意味着这部分脑组织介于正常与梗死之间,恢复正常血流后功能仍然可能恢复,能够让患者免于致残或减轻致残程度。”
熊云云透露,近期北京天坛医院正在筹备相关溶栓技术和系统的培训中心,让更多更广地区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能够尽快了解到这一诊疗思路和方法,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