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穿过这片静谧的古城郊外,若向东行进,便能看到一个特殊而肃穆的地方——“国殇墓园”。这座墓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座跪着的日军雕像。自1945年起,这四个雕像已经屹立了70多年,见证了时光的变迁,岁月的无情流逝。
每年在中国的清明节、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都会有不少人前来墓园。人们带着敬意,也带着愤懑,站在这些雕像前,朝着它们挥拳怒骂、踢打。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站在这些雕像前,总能感受到一种压抑的历史氛围,让人无法轻易忽视那段曾经的屈辱与血泪。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几乎在同一时刻,整个中国都被拉入了这场血与火的浩劫之中。随后的几个月里,战火迅速蔓延,8月中日两国在上海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淞沪会战。面对日本军队的狂猛进攻,中华儿女毫不退缩,尽管国民政府的军队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但他们顽强地守卫着上海,打破了日本所谓“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战略。
尽管日军以强大的火力和兵力逼近上海,并最终占领了这座城市,但中国军队的坚韧防守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让日本的计划彻底失败。这场战斗拖延了日本对中国的战略部署,并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持续战斗,消耗了大量资源,暴露了其无法承受长时间消耗战的脆弱性。
1942年5月经过长时间的军事布局和准备,日军终于发起了对腾冲的攻势。在这场战斗中,腾冲是一个地理上的战略要地,成为了中日之间战争残酷性的象征。
日军的占领让腾冲这座古老的小镇成为了战火中的焦点。腾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城市,它与缅甸的滇缅公路紧密相连,是连接中国与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腾冲的丧失,使得中国获得物资援助的通道几乎被切断,抗战的形势也因此变得更加严峻。
1944年随着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中国远征军在霍揆彰将军的指挥下,发起了对腾冲的解放战役。这座边陲小城,早已被日军牢牢占据,城中守军由日本军官藏重康美指挥。腾冲的失守,让这座城市成为了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重要战略点,而这一次,远征军的目标便是夺回腾冲,切断日军的战略联系。
进入7月中国远征军发起了对腾冲外围重要高地——来凤山的进攻。来凤山地势险要,是通向腾冲的门户,拥有居高临下的视野,若能控制这座山,便能够对城中的日军形成压倒性优势。
为了确保胜利,远征军做足了准备,在兵员、物资上做好了充分的调度,得到了来自飞虎队的强力支持。飞虎队这支由美国志愿者组成的航空部队,装备了先进的战机与炸弹,他们的任务是为地面部队开路,消耗日军的兵力,并摧毁敌方的防线。随着进攻号角的吹响,飞虎队的飞机掠过天空,携带炸弹对来凤山进行猛烈轰炸。炸弹像雨点般倾泻而下,山上的日军防线开始崩溃。
相较于中国军队的准备,驻守腾冲的日军则显得颇为窘迫。战争的局势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4年日本的资源正逐渐枯竭,大本营无法为驻守腾冲的部队提供充足的物资支持。日军只能依赖有限的军火储备和各种简陋的土办法来维持防御。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来袭的敌军,日军指挥官决定大规模砍伐来凤山上的树林,试图以清晰的视野来应对远征军的进攻。
这一举动却为日军带来了致命的弱点。失去了树林的遮蔽,来凤山成了一块暴露的靶场。飞虎队的战机在空中盘旋,精准的轰炸无情地摧毁了日军的防御工事。尽管日军拼尽全力进行反击,但暴露无遗的阵地使得他们的抵抗变得更加困难。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中国远征军便成功夺取了来凤山。日军原本凭借险要的地形和火力形成的防线,瞬间土崩瓦解,腾冲的守军不得不退守城内,准备进行最后的死守。
腾冲城内,日军士兵们忙于在城墙上修筑防御工事,并提前驱逐了当地的百姓,将民房改造成临时的军事据点。城中一片紧张的气氛,藏重康美作为腾冲守军的指挥官,在这座小城内的指挥中心设在东城门附近的门洞里,他像个困兽一样焦急而忙碌地指挥着手下进行准备。他深知如果这座城市失守,整个滇西的战略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腾冲凭借其险要的地理位置和坚固的防御工事,一直以来都是日军在滇西的关键防线。这个城市位于云南与缅甸的交界处,是中日战争中重要的战略要地。面对腾冲城的坚固防御,我军在前期的进攻中屡屡受挫,战斗进入了漫长的僵持阶段。一个月的围攻未能打破日军的防线,腾冲城如同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令中国军队的攻势陷入了停滞。
就在此时美军决定出手,支援中国远征军的战斗。美军调来了一个战斗机纵队,空中支援打破了僵局。当天战机在腾冲上空盘旋,对城中的日军防线进行了猛烈轰炸。轰炸持续了不到半天的时间,腾冲城中的主要建筑几乎被炸毁,日军的防御工事也几乎全数摧毁。空中的轰炸将日军的指挥中心、弹药库、驻军阵地彻底摧毁,腾冲的防线瞬间瓦解,日军的抵抗能力急剧下降。
随着日军防线的崩溃,我军开始了最后的攻城战。远征军的部队迅速冲入腾冲,与城中的日军展开了近距离的巷战。这一战异常惨烈,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血迹斑斑。日军的防守依托于城内复杂的地形和坚固的防御工事,战斗中双方死伤惨重。我军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将副军长等高层指挥官亲自派往前线指挥。为了彻底打败敌人,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战斗结束后,我军进行现场清点,发现这场进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总攻行动中,我方阵亡9000余人,接近1万人。整个战役历时130多天,总伤亡人数达到了21000人之多,这个数据无疑是极其惨烈的。与我方的伤亡相比,日军的损失更为惨重。腾冲之战摧毁了日军的防线,导致了一个日军王牌军的全军覆灭。只有24名日军士兵勉强逃脱。
为了永远铭记腾冲战役的英雄事迹,并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远征军战士和腾冲的英勇死士,当地政府决定在腾冲建立一座纪念性烈士墓园,以传承那段历史的痛与荣耀。墓园命名为“国殇墓园”。
为了防止尸体腐烂传染瘟疫,并尊重历史的严肃性,地方政府决定将战后遗留的日军尸体进行妥善处理。为了避免影响墓园的环境和安宁,他们选择了墓园地势最低的地方建立一个专门的区域,用来埋葬这些日军的尸骨。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倭冢”,在这里所有死去的日军士兵的遗体都被埋藏了进去。
简单的埋葬并不能平息腾冲人民心中的愤怒与仇恨。为了更加深刻地表达对那些曾侵略过这片土地的敌人的愤懑,当地政府决定在墓园的一侧,铸造四个跪着的日军雕像。这四个雕像的形象庄重且具象征意义,它们跪在墓园的一角,仿佛在向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以及为国捐躯的烈士们表达悔恨与屈服。这些雕像的背后,刻着当年参与腾冲战役的几位日本军官的名字,仿佛是一种警示,提醒后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雕像的面目虽然冷峻,但每一刀刻下的名字,都是对这场战争、对这座城市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深告别。
雕像的设立并非仅仅为了纪念,更是为了永远让这片土地的人民、这座城市的后代,牢记腾冲战役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每年清明节、建军节和国庆节等节日,当地的民众会来到这座墓园,献上鲜花,进行祭奠。有时,愤怒的百姓也会站在那四个跪着的雕像面前,发泄心中的愤怒与仇恨,拳打脚踢,仿佛通过这种方式,将所有过去的屈辱与伤痛都宣泄出来。虽然这些雕像已经屹立在墓园中超过七十年,但它们依然是一个历史的烙印,深深铭刻在每一个腾冲人心中。
面对日本的无理要求,中国政府始终没有妥协,并作出了明确而坚定的回应。为了回应日方的请求,中国政府提出了三个严苛的条件,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得到彻底落实的情况下,才可能考虑讨论关于腾冲墓园和雕像的事情。
第一个条件是:中国要求日本拆除靖国神社,并停止供奉那些在战争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战犯。靖国神社是日本战犯的庇护所,许多二战时期的甲级战犯和战争罪犯的灵位被安置在这里。中国政府明确指出,若日本希望获得腾冲墓园的解除或雕像的拆除,必须承认并反思自己国家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必须停止为这些罪犯树立神圣化的象征。
第二个条件是:关于历史的教育问题,中国要求日本政府不再歪曲历史,尤其是在教科书中的内容。日本一再试图通过修改教科书来淡化或否认侵略行为,将历史上所犯下的战争罪行描述成“自卫反击”或“解放战争”。中国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彻底纠正这些历史错误,停止一切有害的历史修正主义行为。
这三个条件对于日本右翼势力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他们表面上可能仍旧坚持说“不可能”,口口声声反对,试图将这些条件视为无法实现的苛求,但内心深处,他们明白这三条要求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哪一条都无法轻易绕过。
这三个条件虽然从表面上看可能不像一些高额的经济赔偿那样直接,然而对于日本而言,却比任何经济要求都要难以承受。它们并不是单纯的物质赔偿,而是涉及到历史、道德和政治的深层次挑战。对日本来说,这三个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负担,更让他们明白,过去的战争罪行是无法通过金钱或言辞轻易掩盖的。
八十多年来,这四个雕像见证了历史的沉淀,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在面对苦难和挑战时展现出的韧性与不屈。它们是对战争的铭记和对未来和平的祈愿。无论是当地的居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在这些雕像前驻足,深深地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走进腾冲“叠园”,对话民国元老李根源—— 2021-06-02 18:29 澎湃新闻
速递班主|寻访一代爱国主义人士李根源故居——2019-04-18 18:15 腾冲发布
腾冲战役:中国远征军攻克滇西要塞全歼6千余日军——2014年09月17日 14:45 |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