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4.03.007
据美国市场调查和咨询公司“市场和市场”的预测报告称,受近年全球数场武装冲突影响,国际军贸领域坦克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APS)的市场销售额将从2022年的39亿美元上升到2027年的52亿美元,上升幅度达到33.3%,各国军方对新一代主动防护系统的需求极其旺盛。
虽然高性能复合装甲、反应装甲能够为现代坦克装甲车辆提供较强的防护,但随着反坦克导弹、火箭弹等武器威力日益强大,加之巡飞弹、FPV自杀机等新质兵器的出现,已经让装甲不堪重负。与此同时,近期多场冲突也已证明,坦克装甲车辆防护薄弱的侧面、后部、顶部极易成为精确打击武器攻击的重点,试图以进一步增加装甲厚度来提高防护,必然带来坦克装甲车辆超重、机动性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发展和装备新一代主动防护系统,把来袭弹药毁伤、诱偏,将成为当前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
照瞎导弹的光电防护系统
如果说现代化的复合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是覆盖在坦克装甲车辆上的“铁布衫”,那么主动防护系统就好像是武林高手内功练就的“金钟罩”,共同作用成就坦克装甲车辆的金刚不坏之身。事实上,主动防护系统是坦克装甲车辆用于拦截、摧毁或者干扰敌方来袭弹药的一种智能化自卫系统,根据机理的不同,分为欺骗/压制型(软杀伤)和拦截型(硬杀伤)两大类。
压制型防护系统的历史较为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攻克柏林战役的时候。1945年4月16日凌晨,苏军下达总攻命令,奥德河上空突然升起数千枚信号弹,143部探照灯连同所有进攻的坦克和卡车车灯同时开启,释放出总功率达数亿瓦的耀眼灯光,纳粹德军阵地瞬间被照得如同白昼,德军陷入一片混乱,所有瞄准装置中除了白茫茫一片外什么都看不到,即使德军装有红外夜视装置的坦克,在如此强烈的光线压制干扰下也毫无用武之地,只能眼睁睁看着钢铁洪流将其淹没。二战后,坦克装甲车辆上开始普及烟幕弹发射器、热烟雾释放装置等,也都属于较为传统的压制对抗防护手段,起到隐真示假的作用。
现代化的压制型主动防护系统主要搭配有激光、红外等告警装置,对威胁实现自动感应,并通过干扰弹、干扰器等对敌方武器制导或瞄准装置进行干扰,使其无法锁定或丢失目标。上世纪60年代,英国就在“酋长”主战坦克上安装了红外告警装置,用于接收敌方主动式红外夜视仪的搜索波束,并发出告警信号。到了70年代又研制出能够及时探测接收敌方激光测距仪和目标指示器辐射脉冲的激光告警装置,与烟幕弹发射器联合使用就成为了最早的主动防护系统。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红外干扰器或称红外诱饵信号系统(IRdazzler),形成了第二代主动防护系统。这类系统能干扰导弹控制系统,诱使其红外跟踪系统偏离目标,可用于对付直瞄式光学半主动指令制导的反坦克导弹,红外诱饵则可模拟导弹控制系统同波段、同频率的信号。
说到红外干扰系统,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俄罗斯的“窗帘”1红外干扰系统。其实不然,早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和联军部分坦克装甲车辆就使用了红外干扰系统。其中,部分伊拉克T-72M1“巴比伦雄狮”主战坦克炮塔的左侧,焊接了一个小平台,安装了一套红外干扰装置,造型像个小油桶,前部有一个可以打开的圆罩,里面是红外耀目装置的镜头,可以干扰美军“陶”式反坦克导弹。西方在缴获了该型坦克后,较为统一的说法是该系统由中国制造。经查阅资料我国确实在1980年代中后期应海外客户需求研制成功用于干扰“陶”式反坦克导弹的红外干扰装置,鉴于当时正处于两伊战争期间,而伊朗拥有大量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中国又向伊拉克出口了上千辆69-Ⅱ中型坦克,同时考虑到伊拉克并无高精尖的红外光学仪器研发生产能力,因此西方在对缴获的T-72M1“巴比伦雄狮”主战坦克进行研究后称其红外干扰装置是中国制造的说法有较强的可信度。
根据西方的分析结论,这种干扰装置能够有效对抗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此类导弹往往采用红外/电视半自动制导,过程是人工瞄准目标,发射导弹,操作手跟踪目标,红外/电视测角仪随时测出导弹与瞄准线的偏差角,并解算出相应的控制型号,通过导弹拖曳的导线将信号传给导弹,使导弹通过空气舵来修正飞行轨迹而命中目标。当坦克装甲车辆加装该红外干扰装置后,便可向威胁区域发出与导弹红外信标波段相同的红外脉冲信号,该信号与导弹尾部信标的红外信号相叠加,进入导弹的红外测角仪,使其不能正确探测偏差角,从而产生错误的制导指令,最终让导弹失控脱靶。这种机制的关键是红外干扰机的辐射波段必须与导弹发射装置红外测角仪的工作波段一致,另外干扰光一定要足够强,这样才能使干扰信号进入导弹系统的控制回路起到干扰目的。但据称美军在战前有针对性地修改了“陶”式导弹发射装置中测角仪的工作波段,加之伊拉克这种红外干扰装置光学窗口显然比“窗帘”1系统中的OTShU-1-7红外干扰机小不少,干扰光强度也不大,导致其在伊拉克战争中并没有发挥出作用。
联军中的法国AMX-30B2主战坦克和AMX-10RC装甲侦察车也安装了EIREL红外干扰系统,由法国马特拉防护设备和系统公司开发,是该国第一款实装的红外干扰系统,装备该系统的法军坦克装甲车辆参加了解放科威特城的“沙漠灯、烟幕弹发射器及其控制机构组成的用于自动/手动干扰敌方红外/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炮射制导弹药的综合性干扰系统。一般包括2台OTShU-1-7红外干扰机和控制调节器、2台向前的TshU-1-11高精度激光告警器、2~3台向侧面和后方的TshU-1M激光告警器、数组3D17烟幕弹发射装置、计算烟雾角度的横风传感器以及车内控制机构。大多数反坦克导弹都使用激光/红外复合制导,“窗帘”1在感应到激光照射后,能够通过释放烟雾来干扰这类反坦克导弹以及炮射激光制导炮弹。对于激光/红外复合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则使用OTShU-1-7红外干扰机对准危险源,通过发送经调制的强红外辐射脉冲信号,干扰这类反坦克导弹的红外测角仪,或破坏和降低红外导引头截获目标的能力,使其跟踪失准。这种红外辐射仪单台功率1千瓦,功率较大,外部钉状物为散热片,覆盖多个表面,正面有2颗螺丝,可手动加装保护面板。该装置使用时会在其上方形成热气流,干扰本车车长和炮长的观察/瞄准镜,为此俄军坦克正面安装红外辐射仪时往往会在上部加装一块金属盖板,以减少热气对观察/瞄准镜的干扰。我国曾经仿制“窗帘”1系统,命名为JD-3红外干扰机,并装在出口型85、96系列主战坦克上测试,测试中对“陶”、“米兰”、“霍特”等反坦克导弹的干扰效果非常理想,后出口巴基斯坦等国。此外,亚美尼亚也曾经自行研制了类似的红外干扰系统,并安装在T-72B主战坦克上。
由于红外对抗技术门槛较低,因此除了上述这些国家外,还有不少国家也都研制和装备了红外对抗装置,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处于内战时期的叙利亚。2015年底叙利亚情报部门从反政府的叙利亚自由军手中买到了18枚美国提供给反政府武装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在此基础上由叙利亚科学研究中心(SSRC)自行研制了一种Sarab-1红外干扰机,装有红外LED灯和放大镜,以产生诱骗信号,安装在T-55、T-62中型坦克上,可以持续运行6个小时。2016年底,改进型Sarab-2红外干扰机是一个圆筒状物体,圆周上设置了两排光学窗口,干扰覆盖度达到180度,能够持续运行10个小时,在阿勒颇战役中成功干扰了反政府武装使用的“陶”式反坦克导弹。此后,叙利亚又开发了叠加激光干扰系统的Sarab-3综合干扰机,使其能够对抗激光半主动制导的反坦克导弹。
除了诱骗型的红外对抗装置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坦克装甲车辆还搭载有压制型对抗系统,主要是激光压制系统,不但能够干扰激光制导武器,还能够摧毁反坦克武器的光电观瞄设备、制导导引头或直接致盲射手,比较典型的是中国99式主战坦克上的激光压制观瞄系统。该系统安装在炮塔风暴”行动。EIREL红外干扰机的主要特点是能够针对多种威胁提供持续保护,可以快速安装在大多数坦克装甲车辆上,而且非常可靠。干扰装置通常安装在坦克装甲车辆炮塔顶部左侧,控制箱安装在炮塔内,原理与伊拉克坦克上的红外干扰机一样,可以干扰水平60度、俯仰120度的来袭导弹,包括直升机发射的反坦克导弹。EIREL红外干扰机拥有两种针对不同威胁的操作模式,一种是当车辆静止时,干扰器工作方向与坦克炮同方向,以确保最大威胁方向的快速应对;另一种是当车辆行驶时,干扰器可进行水平扫描,从而大大增加受保护的区域。不过由于该系统研制时间较早,其对使用激光制导的反坦克导弹无效。海湾战争时期,法军坦克装甲车辆安装的是早期版本EIREL红外干扰机,外形是一个黑色方盒子,正面是蜂窝状的6个红外光学窗口,战争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外形变成小房子样子,红外光学窗口也增加到了10个。
美军坦克最初是没有安装红外干扰系统的,但战争的威胁使其迅速行动起来。此前美国劳拉光电系统公司(现并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拥有红外干扰机的技术,并向美国军方进行了演示,但却并未受到重视,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迅速想到了这个技术,立刻要求劳拉光电系统公司紧急生产红外干扰机,并命名为AN/VLQ-6“安全帽”导弹对抗装置。这一装置通常安装在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M2/M3“布雷德利”步兵/骑兵战车炮塔顶部,其中M1A1坦克的安放位置是炮塔顶左侧,也就是后来M1A2安装车长周视观瞄镜的位置,这使得很多人将两者混淆,AN/VLQ-6是一个方盒子,而车长周视观瞄镜是圆柱外形。该装置可以独立运作,也可以与车辆其他警告/或自我防护设备集成运作,视场水平40度、垂直12度,海湾战争期间美国陆军共采购了2600台AN/VLQ-6。此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又推出了升级版的AN/VLQ-8A导弹对抗装置,尺寸和重量有所降低,具有更大的视场和波长覆盖范围,并有对抗夜视器材的隐蔽能力。
不过,上述三种红外对抗装置本质上都是欺骗型,而且在战场上表现均不佳,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干扰欺骗敌人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因为干扰设备在对某一方向对敌人进行干扰,能够让其无法准确瞄准,但在其覆盖视场之外的敌人看来,巨大的红外干扰设备发出的干扰光在热成像系统中就是炽热的火焰,让自身彻底暴露。让红外干扰系统扬名的是1989年首次出现在苏联T-80UK指挥坦克上的“窗帘”1综合光电干扰系统,该系统于1993年开始大量装备到T-90A主战坦克上,2具红外干扰机犹如瞪着的一对血红大眼睛,成为了其标志。“窗帘”1光电干扰系统是一套以激光传感器、红外线干扰大顶部的左后侧,中间盒子内安装的是激光压制系统俯仰伺服机构和数据总线以及电源线路,在俯仰伺服机构左右两边是双孔激光压制与红外热成像综合光电装置。99A主战坦克将这一系统进一步优化,采用集中内置式立柱设计,减少运动机构,可靠性大大增强。在探测到敌方坦克的测距激光束后,该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信号,同时向敌方坦克所在的方位发射出一束较弱的激光,在确定敌人的准确位置后,激光束会在瞬间增强到足以摧毁敌坦克光电设备或是操纵手视觉的危险水平,一般认为其最大作用距离4000米。
硬碰硬的拦截防护系统
相比欺骗/压制型的软杀伤防护系统,近年发展迅猛的是拦截型的硬杀伤防护系统。拦截型防护系统是一种由雷达告警系统、主动拦截弹药等组成的弹道拦截武器,当雷达系统一旦发现敌方来袭弹药,在计算机高速运算和决策下,防护系统会自动向相应方向发射拦截弹,将来袭弹药拦截摧毁或冲击偏离。
事实上,从时间轴上看,拦截型防护系统甚至比欺骗/压制型防护系统更早出现。早在1977年苏联就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款“鸫”式拦截型主动防护系统,1982年在大约250辆T-55中型坦克上安装。由于当时苏联海军登陆舰和气垫登陆艇尺寸有限,仅能搭载T-55、T-62等中型坦克,而无法搭载T-64、T-72等主战坦克,鉴于中型坦克装甲较为薄弱,除了发明并加装爆炸反应装甲外,就是研发“鸫”式拦截型主动防护系统。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武器防护系统,最突出的是坦克炮塔周围安装的两组四联装3UOF14型107毫米拦截弹发射器,每组上方装有一部毫米波雷达天线,与炮塔后部的火控计算机相连。当雷达探测到来袭弹药后,系统会发射拦截弹,在距离车辆2.7~7米处引爆,用爆炸破片摧毁目标或通过爆炸冲击波让来袭弹药偏离,起到保护车辆安全的目的。该系统能够对炮塔正面80度区域进行防护,对速度小于700米/秒的导弹或火箭弹进行拦截。1990年代,俄罗斯又开发了更加完善的“鸫”2主动防护系统,能提供360度全方位防护,但俄罗斯唯一一辆装备有“鸫”2拦截型主动防护系统的T-80UM2主战坦克试验车,已经在2022年3月17日的战斗中被击毁在乌克兰战场上,并不清楚主动防护系统是否处于工作状态。
苏联解体后,美国从乌克兰获得了“鸫”式主动防护系统样品,在吸取了苏联经验后开始了主动防护系统的研制工作,雷声公司率先推出了第一款“速杀”主动防护系统。该系统依靠相控阵雷达搜索和发现目标,拦截装置是垂直发射的8枚制导拦截弹和18枚非制导拦截弹,飞出后向下引爆战斗部摧毁来袭目标。“鸫”式主动防护系统技术的泄漏还促使俄罗斯在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新一代“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的研发。该系统由控制装置、毫米波雷达和发射装置组成,能够对50米内来袭目标进行精准探测和预警,反应时间只有0.07秒,并在合适时间发射,炮塔周围一圈共计22枚盒状定向拦截弹,小方盒向上飞出后向下引爆战斗部,在车辆1.3~3.9米处形成爆炸破片云,毁伤来袭弹药或让其改变方向,设计理念与美国“速杀”主动防护系统类似。该系统装备在T-80UM-1和T-72M1M坦克上进行测试,并推出了出口型“竞技场”E。
这些早期研发的主动防护系统经过实弹拦截试验证明,能够让坦克装甲车辆生存能力提高2~3.5倍,但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比如雷达系统反应时间较慢、可拦截的目标速度不能太快、拦截弹爆炸后会对车辆附近人员造成伤害等。因此,上述主动防护系统并没有大规模量产装备部队。时间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格局深入变化,冷战时期的两超争霸变成了热点地区冲突不断,新一代反坦克武器开始大规模扩散,让各国的坦克部队面临极大压力,主动防护系统研发和列装进入了快车道,同时也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检验。
俄罗斯先后爆发了两场车臣战争,惨烈的城市巷战让坦克兵心有余悸,敌方反坦克手能够从高处打击坦克薄弱的顶装甲,对新一代主动防护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俄罗斯在设计第四代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和T-15重型步兵战车时融入了全新的“阿富汗石”主动防护系统,可拦截全向来袭的反坦克导弹、火箭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该系统由图拉仪器制造设计局研制,是世界上第一款软/硬杀伤双机理主动防护系统,包含紫外波段预警定位仪、主动毫米波相控阵雷达、与探测装置交联的火控计算机和拦截弹发射器等。其中负责探测反坦克导弹及火箭弹的是紫外波段预警定位仪,相比早期的红外探测装置,紫外探测装置能够屏蔽战场上过多的热源干扰,专门盯住导弹和火箭弹发动机尾喷口火焰在空气电离后生成的紫外线辐射信号,进而测定来袭目标方位坐标、飞行轨迹和速度,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毫米波相控阵雷达能发现尺寸小到30厘米的来袭飞行物,使其具备发现高速脱壳穿甲弹弹芯的能力。T-14主战坦克主要拦截武器是炮塔底部的2套5联装大直径拦截弹发射装置和炮塔上方2套12联装小直径拦截弹发射装置,可以360度防护包括脱壳穿甲弹这样的高速来袭目标和攻顶弹药。T-15重型步兵战车将拦截弹发射装置移到了车体侧面。
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加强老型号坦克的防护能力,俄罗斯在2013年还推出了改进型“竞技神”3主动防护系统,后改称“竞技神”M,并在去年开始安装在了俄乌前线的T-72B3、T-80BVM和T-90M“突破”主战坦克上。老版本的“竞技神”主动防护系统最大的问题是炮塔顶上矗立的毫米波雷达目标太醒目且毫无防护力,在战场上很容易被击毁。因此,“竞技神”M将毫米波雷达分散布置在炮塔四周,虽然失去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好处,但却使雷达天线目标更小,且有装甲保护。此外,定向拦截弹药的位置也更加合理,以T-72B3上安装的拦截弹药为例,其共有4对发射器,其中2对是多用途对抗弹药,另2对发射的是单一对抗弹药,2种弹药的发射装置有一定的角度,为坦克提供360度全方位保护,俄方宣称每一方向每隔0.3秒可拦截2个目标。
2006年,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爆发冲突,以色列坦克面临新型反坦克武器威胁,促使其开始研制主动防护系统。2009年,以色列第一款“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完成研制并进入量产,2011年正式列装,至2023年加沙冲突爆发前以色列所有“梅卡瓦”4主战坦克和“雌虎”重型步兵战车全部完成“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的安装,总数达到上千套。该系统由以色列拉法尔公司研制,由位于炮塔或车体四周的4套相控阵雷达、光电预警系统、爆炸成型拦截弹以及装填机构组成。这种爆炸成型拦截弹外形是一块小平板,爆炸后能形成3个小型穿甲弹丸,对来袭弹药进行打击,毁伤效果远远优于爆炸破片,并大幅降低附带伤害。“战利品”系统拥有2套拦截弹发射装置,每套备弹15枚,不但具有360度全向防护能力,还能够进行高仰角拦截攻顶弹药。2011年,“战利品”系统首次在加沙地带实战中拦截了一枚RPG-29火箭弹,此后在多次武装冲突中都有拦截反坦克弹药的战例。除了以色列坦克装甲车辆外,“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还大量出口,装备在“豹”2A7、M1A2“等西方坦克上。
除了发射爆炸成型拦截弹的“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外,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也研制了一款“网红”产品——“铁拳”主动防护系统。其采用模块化设计,体积更小、质量更轻,适合装备在轻型装甲车辆上。该系统包括4具轻型相控阵雷达、2套双联装可再装填的拦截弹发射装置以及相应控制装置。拦截弹外形与小型迫击炮弹相似,与其他硬杀伤拦截弹不同,其通过战斗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来破坏来袭弹药或让脱壳穿甲弹的弹芯偏移,也就是说其并非将来袭目标毁伤,而是让其失稳来达到拦截效果。同时,拦截弹采用易燃材料制成,在爆炸时完全燃尽,不会产生爆炸破片,大大减小了附带损伤。以色列虽然并未装备“铁拳”主动防护系统,但美国、英国却将其引入装在自己的坦克装甲车辆上。
中国在这方面也紧追不舍,近年来先后推出了GL5和GL6两款硬杀伤主动防护系统,以及南京民营企业武仙座防务技术有限公司的“迅猛龙”主动防护系统。GL5是我国2017年公开的第一款外贸主动防护系统,由菱形六面阵毫米波相控阵雷达天线、多管末端弹箭拦截弹发射器等组成,能够实现100米距离内自动探测和识别,在10米范围内对来袭目标实施击伤、击毁、击爆。GL5系统的拦截弹发射装置采用间隔47.5度角布置的3联装发射架,每辆坦克装甲车辆上安装4组,覆盖360度范围,能够拦截包括穿甲弹在内的各种高速反坦克弹药。GL5整体上与俄罗斯“鸫”1/2主动防护系统类似,固定安装方式对于硬杀伤型主动防护系统来说结构相对简单,不需要机电液压伺服机构,反应速度更快,但是基本上只能对付水平范围以及很小垂直范围内来袭的弹药,无法拦截“标枪”等攻顶反坦克导弹。2018年,南京民营企业武仙座防务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了“迅猛龙”主动防护系统,与GL5不同的是,四联装拦截弹发射器采用了机电液压伺服机构,除了水平范围内可以360度旋转外还能够俯仰动作,赋予拦截弹发射器很大的射击仰角,具备相当强悍的对垂直以及天顶方向上来袭弹药的拦截能力。由于其可以旋转,因此一般坦克装甲车辆只需要在车体或炮塔两侧各安装一套拦截组件就可以实现半球范围内的防护,比需要安装4个发射器的GL5更加节省成本。此外,“迅猛龙”的探测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一个拦截模块就包含有拦截弹发射器和探测组件,后者则由双坐标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红外传感器组成,比GL5单纯依靠有源相控阵雷达进行探测要更加可靠,可以针对更多类型的来袭弹药进行跟踪探测。2022年珠海航展上,改进型VT4A1坦克装上了新一代的GL6主动防护系统。其毫米波雷达在外观较GL5有很大变化,安装位置从炮塔顶改到炮塔侧四角,设备中弹被毁伤概率有所降低。拦截弹也由原来GL5的4组3发固定发射架,改为2组2发可旋转和俯仰的自动发射塔,类似于“迅猛龙”系统,拦截范围基本覆盖坦克各角度,同样弥补了GL5对顶拦截缺失的不足。
除了俄罗斯、以色列和中国外,其他国家近年也投入巨资开发主动防护系统。比如德国迪尔系统公司研发了“奥维斯”模块化主动防护系统,采用三联装或四联装拦截弹发射器,可以探测75米内的来袭目标,并在10米距离上发射拦截弹将其击毁,近年该公司与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合作还研发了AVePS主动防护系统。莱茵金属公司也研制了AMAP-AD主动防护系统,与“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类似,发射爆炸成型拦截弹丸摧毁或引偏目标。上述主动防护系统安装在“豹”2主战坦克、“黄鼠狼”2步兵战车等车辆上,可拦截包括穿甲弹在内的多种反坦克弹药。此外,美国CICM系统和“铁幕”系统、法国“鲨鱼”系统、奥地利LEDS系统、韩国KAPS系统、土耳其AKKOR系统、意大利SCUDO系统、乌克兰“屏障”系统、波兰“大黄蜂”系统等,都是近年来各国最新研制的主动防护系统,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未来新发展趋势
随着战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坦克装甲车辆面临更多威胁,特别是巡飞弹、FPV自杀机等一系列新质兵器的出现,使得坦克装甲车辆依靠传统装甲已无法在对抗中存活,只有安装更先进、更全面的主动防护系统进行应对。与此同时,上世纪推出的早期主动防护系统已难以应对现代战场的各种威胁,即使是新世纪后研制的一些主动防护系统,同样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对新型反坦克弹药的防护效果并不理想。为此,结合战场形势变化研制新一代主动防护系统势在必行。
第一,新一代主动防护系统必须是软硬兼具的复合防护系统。如俄罗斯“阿富汗石”系统一样,在重视发展拦截功能的同时,不能放弃对压制功能的开发,要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共同应对战场威胁。其中,在压制功能中,必须高度重视对无人机、巡飞弹、FPV自杀机等空中无人兵器的对抗和干扰能力,将反无人机电子战系统融入新一代主动防护系统,帮助坦克装甲车辆应对现代战场无处不在的无人兵器空中威胁。
第二,新一代主动防护系统的雷达和火控系统必须拥有识别快慢两类目标的能力。一方面,主动防护系统要能够拦截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这类高速小目标,其配套的雷达系统就必须能够快速识别,火控系统快速做出反应,确保在短时间内激发拦截弹进行拦截。另一方面,主动防护系统又面临巡飞弹、FPV自杀机的考验,这类兵器实质上是一种小型无人机,虽然速度也达到200~300千米/小时,但相比8倍音速以上的穿甲弹就慢得多。但较慢的目标多普勒效应较弱,雷达反而难以分辨,加之飞行高度较低,很容易淹没在低空复杂的地形杂波之中,因此新型雷达和火控系统必须能够对这类“低慢小”目标进行预警发现、精准识别,只要识别判断清楚了,现有拦截弹就能够轻松将其击落。
第三,新一代主动防护系统可配备不同弹头的多种拦截弹以应对复杂威胁。目前主动防护系统的拦截弹战斗部按照毁伤机理,主要分为破片杀伤战斗部、爆炸成型战斗部、冲击波效应战斗部等。其中破片杀伤战斗部只能拦截速度较慢的目标,且容易对周边己方人员造成附带伤害,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将逐步淘汰。新一代主动防护系统可同时部署两种甚至多种不同拦截弹,比如主要采用拦截更精准、毁伤更彻底的爆炸成型拦截弹,并选用冲击波效应拦截弹作为辅助,确保用不同战斗部应对多种不同战场威胁。
第四,新一代主动防护系统要更加小型化、模块化。新一代主动防护性系统除了要装在主战坦克上之外,还要能够保护更多中轻型装甲目标,甚至是无装甲车辆,这就必须在电子技术发展的赋能下,让主动防护系统结构尺寸更加小型化,并通过模块化设计,提供不同级别的主动防护系统来应对高中低战场环境,即提高在不同武器平台上的适装性和作战效能,也做到了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