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上班时间强制至少11.5小时,不够的直接优化。"当小米员工在晨会上听到这句冷冰冰的宣告时,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这位匿名发帖的脉脉用户,用短短几个字撕开了互联网大厂光鲜背后的暗伤。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相关话题迅速发酵,数万网友的留言里充斥着"996升级版""职场PUA"的愤怒声讨。
根据九派财经等权威媒体报道,小米内部工时制度已形成完整链条:日均工时最低10.5小时,部分部门要求14-15小时,上海某部门甚至实行"9点上班8点半下班"的军事化管理。更荒诞的是,请假一天需用额外加班补回工时,排名靠后的员工要面对约谈、绩效威胁甚至劝退。这些规定大多通过口头传达,刻意规避书面留痕。有员工透露,这种工时监控已持续近两年,近期突然引发舆论风暴,恰似被点燃的导火索。

我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小米要求的11.5小时日均工时,已超出法定标准43.75%。若按每月22个工作日计算,月工时达253小时,远超法定176小时上限。即便采用综合计算工时制,也需劳动部门审批备案,而小米从未公开相关手续。
更危险的是其"末位淘汰"机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用人单位仅以绩效考核排名为由解除合同属违法。小米要求员工因工时不足写检讨、被约谈,实质是将工时与劳动关系绑定,涉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外包员工群体面临的"11小时硬指标"更触目惊心,这类用工模式往往成为规避劳动监察的重灾区。
"每天像陀螺一样连轴转,连喝水上厕所都要掐表。"上海研发中心的李工向笔者展示了他的考勤记录:连续32天工时超过12小时,最长达16小时。因项目延期,他不得不带着行军床在办公室过夜。"不是不想反抗,但整个行业都这样,跳槽去别家可能更糟。"这种集体沉默,折射出职场生态的畸形。
江苏分公司的小王则遭遇了更荒诞的困境。因母亲手术请假三天,她不得不利用周末补回24小时工时。"那天发烧到39度仍在写代码,主管说'工时不够说明工作态度有问题'。"当笔者问及是否考虑过维权,她苦笑:"投诉可能直接被优化,房贷车贷谁来还?"
对比华为"狼性文化"背后的员工持股权激励、腾讯"活水计划"的内部流动机制,小米的工时制度显得尤为粗暴。其本质是将企业增长压力转嫁给最基层员工,用时长替代效率考核。某离职高管匿名透露:"手机部去年KPI未达成,高层不想承担战略失误责任,只能向下施压。"
这种管理逻辑背后,是互联网行业竞争白热化的缩影。当硬件利润率跌破5%,当海外市场拓展受阻,企业很容易陷入"人力压榨-创新乏力-进一步压榨"的恶性循环。小米作为"手机×AIoT"战略的开创者,本应以技术创新破局,如今却在最基础的人效管理上跌跟头。
值得警惕的是,此次事件已引发监管部门注意。据接近北京市劳动监察大队的消息人士透露,近日接到多起关于小米的匿名举报,正在收集证据准备介入调查。若坐实违法,企业可能面临补缴加班工资、支付经济补偿金等严厉处罚。
但危机中亦蕴含转机。雷军在内部信中强调"用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若能借此契机推动三项改革:建立弹性工时银行制度、将工时与项目收益共享挂钩、设立心理健康关怀基金,不仅可化解舆情危机,更能重塑雇主品牌形象。
站在历史的维度看,1995年《劳动法》颁布时,深圳富士康的流水线上也曾有过类似的争议。但正是法律与舆论的双重压力,倒逼中国制造从"人口红利"走向"工程师红利"。今天的小米站在同样的十字路口:选择延续粗放式管理,还是拥抱精细化管理?这不仅是企业的选择题,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答题。
当我们在键盘上敲下"拒绝职场PUA"时,更期待看到雷军们能拿出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不是用工时表丈量员工的忠诚,而是用创新成果赢得市场的尊重。毕竟,真正伟大的企业,从不需要用员工的健康来换取财报上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