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亨利·基辛格迎来了他的百岁生日。作为美国外交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每一次公开言论都能引发广泛关注。这一年,一位美军上将向这位百岁老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战胜中国?”基辛格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凝聚力”。这个回答看似简单,却蕴含了他对国际关系、国家实力和中美博弈的深刻洞察。

亨利·基辛格1923年出生于德国,1938年因纳粹迫害随家人逃到美国。他在哈佛大学拿下博士学位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顶尖学者。1969年,他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来又在1973年兼任国务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身兼两职的人。

基辛格最出名的贡献之一,就是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破冰。1971年,他秘密访华,为尼克松1972年的历史性访华打下基础。这次访问不仅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还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当时正值冷战高峰,中苏关系紧张,基辛格巧妙利用“三角外交”,平衡美、中、苏三国关系,让美国在冷战中占据主动。他的战略眼光和务实作风,至今都被视为外交史上的经典案例。

卸任后,基辛格也没闲着。他通过写作、演讲和咨询,持续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他关于中国的看法尤其受到关注,因为他不仅见证了中美关系的起点,还亲历了它几十年的演变。到了2023年,基辛格已经100岁,但他的头脑依然敏锐。他的书,比如《论中国》(On China),被很多人奉为理解中美关系的必读之作。所以,当一位美军上将向他提问时,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重量,而他的回答自然也值得深挖。

2023年的中美关系,可以说是既复杂又紧张。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两国关系有过蜜月期,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但到了21世纪,尤其是最近十年,竞争的味道越来越浓。贸易战、科技战、地缘政治摩擦,层出不穷。美国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像限制华为、制裁中国企业,甚至在军事上加强印太地区的部署。

这位提问的上将,身份虽然没公开,但从问题来看,很可能是军方高层,立场偏鹰派。近年来,美国军方对中国崛起表现得格外警惕。2022年,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国防战略》报告里,直接把中国列为“首要挑战”,称其军事现代化威胁到了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2023年,这种焦虑感没减弱,反而因为中国在经济复苏和国际影响力上的表现更强了。

“如何战胜中国”这个问题,用词很强硬,透露出一种零和博弈的思维——你输我赢,非此即彼。但基辛格的回答却没顺着这个思路走,而是跳出框框,点出了更本质的东西。这种反差,正是他智慧的体现。
基辛格回答“凝聚力”时,没具体说是中国的凝聚力,还是美国的,甚至可能是双方的。但从他一贯的观点看,这个词指向的是国家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真正力量,不是靠对外打压对手,而是靠自身能不能拧成一股绳。

先看中国。基辛格在《论中国》里写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统一和稳定一直是核心追求。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近代的民族复兴,中国人对国家的凝聚力有种天然的认同感。这种凝聚力在现代也有体现。比如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国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局面,靠的就是全国上下步调一致。政府一声令下,封城、建医院、调物资,效率高得让不少国家咋舌。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8.1%,2022年即便受疫情影响也有3%,这背后离不开社会稳定和政策执行力。

再比如“一带一路”战略。从2013年提出到2023年,十年间中国和140多个国家签了合作协议,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这种全球布局,需要强大的国内支持和资源整合能力。基辛格看得很清楚,中国的凝聚力不只是文化传统,更是现实中的竞争力。
美国的凝聚力反过来,美国的情况却有点不一样。基辛格晚年多次警告,美国内部的分裂是个大问题。2020年的总统大选,特朗普和拜登的撕扯,把社会撕裂得一清二楚。种族冲突、贫富差距、党派对立,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疫情期间,美国的应对也被这些问题拖了后腿。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推来推去,疫苗接种率到2023年也就70%左右,远不如中国的近90%。

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80%的美国人觉得国家比过去更分裂。国会里,两党为预算案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差点让政府关门。这种内耗,直接削弱了美国的行动力。基辛格的意思很明白:如果美国光盯着中国,却收拾不好自己家的事,那就本末倒置了。
基辛格没明说“谁的凝聚力”,其实是留了个伏笔。他可能想提醒提问的上将,中美博弈不是简单的谁打败谁,而是谁能先把自己搞得更强。中国的凝聚力是优势,但不代表美国没机会。关键看美国能不能找回当年那种团结一心的劲头,比如二战后重建时的全民动员。

基辛格的回答避开了直接的对抗思路,这跟他一贯的外交哲学有关。他从来不信“零和游戏”。在《论中国》里,他写过:“中美关系不能变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否则双方都会付出代价。”他觉得大国之间,尤其是像中美这样经济绑得死死的国家,完全翻脸的后果谁都承受不起。

2023年,中美贸易额依然高达6900亿美元,中国还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供应链上,从芯片到稀土,美国都离不开中国。军事上,两国虽然在南海、台海有点擦枪走火的意思,但都没到真动手的地步。基辛格很清楚,真要“战胜”中国,可能得付出冷战都不曾有过的代价,甚至拖垮全球经济。
他还说过一句很实在的话:“21世纪的挑战,是要把竞争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所以他的“凝聚力”,其实是把问题拉回到内政层面,提醒美国与其费劲琢磨怎么压中国,不如先把自己收拾利索。

中美关系的起点,得从基辛格那次秘密访华说起。1971年7月,他坐着巴基斯坦的飞机,低调飞到北京,跟周恩来谈了三天。那时候中美没外交关系,连个电话都打不了。但基辛格看准了中苏矛盾,知道中国需要美国来牵制苏联。结果,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
80年代是蜜月期。美国帮中国搞现代化,中国给美国打开市场。到90年代,冷战结束,美国成了唯一超级大国,中美关系却开始有点别扭。

进入21世纪,中美关系越来越像一场拉锯战。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起飞,美国开始觉得有点威胁。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表现抢眼,美国更坐不住了。到了特朗普上台,贸易战打得热火朝天,关税加了一轮又一轮。拜登上来后,政策没啥大变,科技战还升级了,华为、中芯国际都被卡脖子。
地缘政治上,南海和台海是两个火药桶。美国军舰隔三差五跑去“自由航行”,中国也不示弱,军演搞得风生水起。2023年,台海局势尤其敏感,美国加大对台湾的军售,中国则频繁派军机巡航。但双方都还留着底线,没真撕破脸。
基辛格晚年有个观点很明确:中美得学会共存。他2021年在《经济学人》上发文,说两国应该建立“共同目标”,比如应对气候变化、核扩散这些全人类的问题。他觉得,冷战那种“你死我活”的逻辑,放到今天不适用了。

2023年,中美在气候合作上其实有点进展。COP28上,两国代表坐下来谈碳排放,达成了减排路线图。这说明,只要有共同利益,对话还是能推进的。基辛格的“凝聚力”,某种程度上也是希望两国都能从内部找力量,去面对这些全球挑战。
基辛格的话听着挺高大上,但落到咱们普通人身上,其实也挺接地气。一个国家有凝聚力,老百姓日子才稳当。中国这边,从脱贫攻坚到抗疫,政府能干成大事,靠的就是大家伙儿齐心协力。2021年,中国宣布全面脱贫,8亿多人摘了穷帽子,这不是光靠钱能砸出来的,得靠全国上下一起使劲。
美国那边,凝聚力弱了,老百姓也跟着遭殃。疫情期间,好多人丢了工作,救济金发得乱七八糟,街头抗议没停过。2022年,美国劳工部数据说,有将近2000万人申请失业救济,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所以,基辛格的“凝聚力”,不光是给政客听的,也是给每个人提个醒。一个国家要想强,先得让大家伙儿一条心。

2023年11月29日,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去世,享年100岁。他走得平静,但留下的东西一点不简单。从冷战时期的三角外交,到晚年的中美关系洞察,他的智慧影响了几代人。他的书、演讲,甚至这次对上将的回答,都在提醒世界:国家之间的博弈,归根结底是内部实力的较量。
他的“凝聚力”理念,不只适用于中美,也适用于任何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单打独斗行不通,大家得一起面对问题。基辛格走了,但他的想法还活着,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基辛格回答“凝聚力”,不是敷衍,也不是绕圈子,而是点出了国家强弱的根本。中美关系这盘棋,走到今天不容易,未来怎么走,还得看双方能不能管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