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用原子能反应堆材料做耳机的厂商,推出199元卷王“入门旗舰”

科技亦今非昔比 2024-10-14 19:22:20

成立不到一年,但商品成熟度却已非常高的新锐耳机品牌Twistura,近期又发布了一款新品——D小调(199元),这是继他们首款镀铍振膜耳机D大调(299元)之后的又一款有线动圈小耳机。

官方的企划目标是“重新定义入门级”。具体是通过对产品定位、技术配置和成本控制的精准平衡,以实现在有限成本内做出一款“惊艳”的产品。

事实上,这两年的有线耳机市场,在150到250元之间,已经有一些很卷配置的高水准型号,所以,要想突出重围,获得理想的市场份额,也确实如厂商所言“极具挑战”。

那么,这次的新品“D小调”完成企划目标了么?

最后一段是答案。

(批示:铍金属不只用于原子能反应堆、宇航工程材料、各种合金和X射线透射窗等领域,近几年也应用在了超高端和少数中低端HIFI耳机的振膜上)

今夏出品的D大调和今秋出品的D小调(黑色包装)

从频响曲线来看,D大调的音质貌似更好一点,强调的高频泛音也会带来明显的厅堂感,适合大场面。

而D小调,综合各频域曲线走势来看,倒是更显“稳重”,再结合新设计的LCP液晶聚合物复合振膜以及镀银无氧铜线的声音特征,推测会有很不错的“真实感”(密度)和强劲迅猛的低音。

两款耳机的基础造型和声学泄压孔设计一样。

不同的是面板:D小调为透明“树脂”,颜色酷黑,品牌的个性化英文增添了一丝格调,而D大调是银色镜面的电镀锌合金裹着一小块透明树脂,相对更高级一点。

工艺角度,两者都挑不出啥毛病,称得上是低价位耳机中“美感和质感结合的典范”。

和D大调一样,也是双针插头的可换线设计。线身扁宽,坚韧,但欠缺柔顺感。

即便价格不到200元,却也有业内罕见的浮雕工艺logo,这就很卷……

按说1000元+,可以有这种设计。

所以,即便它不如D大调更显高级,但也仍有独属于自己的那种高贵感,亦或是某种“小资情趣”。

基于大量数据设计的腔体。

但这造型看着还是有些玄乎。

毫无瑕疵。

配备了“家族式”的,所谓的导向式泄压孔,开孔较大。

据悉可释放耳道内过多气压,同时稳定气流,实现更大的透气量,亦可扩大动态范围。

插头和分线器的镜面质感和日本FINAL、FOSTEX那些售价千、万的耳机几乎一致。

较大的黑色皮质收纳袋。

D小调标配两种可改变音色的耳套,各三对:

其中一种质地透明,可提供更好的高音;另一种颜色浅白,可强化低音厚度。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D小调外观比较个性,孤耳套对佩戴时的稳定性起了比腔体更大的一些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相比常规小耳机更多地依靠腔体强化稳定感,Twistura品牌的D大调和D小调会更多的依靠耳套部分。

鉴于此,我以往最常用的M规格耳套,安装在这款耳机上,就会比较容易松动,最后还是和上次测评的D大调一样,也选用了最大的L号。此时不论透明耳套还是浅白耳套,这个规格都没问题了。舒适、稳定兼具。很不错。

此外,还给了一条对时下手机、电脑和平板用户很有用的Type-C转3.5mm的解码耳放线。

据悉最高支持到32Bit/384kHz的高解析度音频内容。

除耳套之外,D小调还给了三种可调音色的导管:分别是古典、流行和参考。

出厂默认是“参考”导管。

从频响曲线来看,该导管下的高音增益和轮廓相对更“合理”,而“流行”导管则在大约4.5kHz时又有凸起的峰,整体看着会比较强调人声的鲜明度,也隐约有监听倾向。至于古典,高音貌似暗了些,似乎是可以提供更好的耐听度和声场(实际也差不多如此)。

实际听感:

试了各种组合搭配,其中最符合我喜好的有两种,分别是“参考导管”+“透明耳套”(大号L)以及“参考导管”+“浅白耳套”(中号M)。

前者声音扎实、犀利、平滑,明亮。除非你很在意极高频或是两端的延展。否则,它这个配置下的声音真是难觅瑕疵,完成度很高。

后者声音稳重、扎实、犀利、平滑、亮度轻微下降。有了相对更多的低频下潜和量感,大音量下的耐听性会比前者更好些。

以上两种组合都能展现出D小调“高密度”和“强动态”的一面。另外,D小调和我手里的几个参照哈曼2019曲线调音的小耳机不同,它的低音量感通常都是克制或量感略多的级别。距离“颅内回荡”的哈曼2019型低音(除非大号浅白耳套),在规模感上会有一点距离。

这里再回顾下曾经的D大调。D大调的最佳配置是“古典导管”+“浅白耳套”。其余的一些搭配,我觉得会比较容易暴露瑕疵。

为何这俩耳机在配件组合上会有此不同?

因为D小调的频响更注重中、下盘,那么从HIFI角度来看,就更需要多一点的透明度去补足它的亮丽感,故选择音色较通透的透明耳套会是一个“正向助力”。

反观D大调,它的频响更注重上盘,“纯净度和亮度”已然没问题,那从HIFI的均衡角度去看,它就更需要一个强化低音的耳套去补强它的中下盘,于是,“浅白耳套”就成了更好的选择。

(批示:D大调的参考导管似乎有些过亮,古典导管倒是更合理)

当然,上述组合玩法只是一家之言。实际上,因每个人的耳道形态和音乐审美的不同,又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里再补充下体验过的其他组合的感受:

1、“参考导管”+“浅白耳套”(大号L),低频丰厚,量感感人,人声会被干扰,女歌手的音色会变厚,不太适合人声类,特别是女声流行乐,纯粹从低音氛围角度看,倒是没问题,很带动情绪。

2、“参考导管”+“浅白耳套”(中号M),非常享受,难觅破绽,非常HIFI。

3、“流行导管”+“浅白耳套”(中号M),偏亮了些,有细微齿音,全频的顺滑感不够好。

4、“古典导管”+“浅白耳套”(中号M),比较享受,很耐听,坚韧、结实、有力、略暗的音色。

再综上推测,除默认“参考导管”+“透明耳套”(大号L)或“浅白耳套”(中号M)以外,“流行导管”+“浅白耳套”(大号L)和“古典导管”+“透明耳套”(大号L)也很可能会有非常不错的效果。

总之,D小调所给的这些小组件都很有用,玩好的话,是可以实现厂商企划时期的听觉体验。而我也对这次D小调的调音方案给予高度认可,至少比起D大调的高音激进,这次的“保守”(金字塔型风格)会有更多的发烧乐趣。

关于D大调和D小调的声音细节再简单对比下:

论横向声场和高频延伸,D大调比D小调好,而音色也因此偏冷。另外,虽说D大调没有很充沛的低频,但下沉质感却调得很到位,总体上,它是个很擅长“解析”的HIFI耳机,更擅长表现“高频泛音飘散远去的绵延感”。再就是女声味道绝,常有清亮和细致感。男声稍偏年轻。

若论人声的厚实度、各类乐器基频段的韵味、以及低音的冲击力,那D小调又比D大调好,故它的音色也会轻微偏暖(浅白套下更明显)。在特定音乐下,D小调可能会更快的带动你的情绪。另外,它有着比D大调更结实饱满的线条,虽说场景感相对小,但距离器乐和歌手也会更近一点,更有声音感情的“直接杀伤力”。

当然,如果不对比D大调,单独聆听D小调,你会发现它的高音也很不错,也足够清晰和冷艳。

厂商给它们拉开的100元差距,虽说总体还是基于“成本和音质”的考虑,但作为消费者、爱乐人,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问下自己到底喜好怎样的听觉体验。

——————

最后,回答前言部分的疑问:

我觉得综合所有元素来看,它算是完成了对入门级小耳机的重新定义。

首先,整体外观设计和工艺品质基本领先了类似方案的竞品一个身位;其次,耳套、手机小尾巴以及导管的设计完成度和实用性也有着相对同行更好一些的表现。

唯独不好确定的是“音质”,因为这部分,竞品们也挺牛,也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调音审美。不过,非要强行PK的话,D小调在硬素质层面的“密度”、“动态”以及“自然度”的综合表现上,还是挺标杆级别的。

所以叠加以上三要素,我觉得Twistura D小调可以称得上是目前200元内“入门级耳机”中某种层面上的标杆,而它的出现,也很可能会加速该区间内产品“高配置+高级化”的进程。

0 阅读:23

科技亦今非昔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