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刘青云凭借《我要成名》第一次拿下金像奖影帝时,台下掌声雷动,观众热泪盈眶——毕竟,这位“黑马皇子”已经陪跑了十多年,连他自己都调侃:“我以为金像奖的奖杯是镀金的,摸完才发现是塑料的。”
然而,19年后的今天,当刘青云凭借《爸爸》第四次捧起金像奖影帝奖杯时,观众的反应已经从“感动”变成了“哦,又是他?”——毕竟,这已经是他在2023年《神探大战》获奖后的又一次“梅开四度”,成功超越梁家辉,成为仅次于梁朝伟(6次)的“金像奖影帝钉子户”。
更讽刺的是,刘青云的获奖感言已经从最初的“感谢命运”变成了“感谢前辈们不来,不然轮不到我”——这话听起来既谦虚又凡尔赛,仿佛在说:“不是我想拿,是实在没人能打啊!”
刘青云的演技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为什么每次“爆冷”的都是他?
2015年,他凭借《窃听风云3》获奖时,就有影评人吐槽:“这片子能拿影帝?那《无间道》时期的梁朝伟岂不是该拿十个?” 2023年,《神探大战》获奖时,网友更是直接开炮:“《正义回廊》和《饭戏攻心》输给《神探大战》?评审是闭着眼睛投的票吗?”
而今年,《爸爸》虽然被赞“细腻动人”,但对比同期《九龙城寨之围城》的票房狂潮和《破·地狱》的口碑炸裂,刘青云的获奖更像是一种“敬老院式安慰奖”——毕竟,金像奖向来有“补偿老演员”的传统,比如2015年刘青云时隔8年再拿奖时,他自己都说:“我以为这辈子就一个了,没想到还能再捡一个。”
更搞笑的是,刘青云的18次提名已经创下金像奖男演员纪录,但网友调侃:“这纪录水分太大,就像‘世界杯进球最多但全是点球’——提名多不等于演技碾压,只能说明评委对他有执念。”
刘青云的演技确实无可挑剔,但金像奖的“老面孔循环”却让人审美疲劳。
“老戏骨垄断”现象严重:梁朝伟6次、刘青云4次、梁家辉4次……新人想出头?先熬20年再说!
“黑马”越来越少:2023年《正义回廊》的杨伟伦、麦沛东被无视,今年《九龙城寨》的林峯再次陪跑,金像奖似乎更偏爱“稳中求胜”的老将,而非锐气十足的新人。
“敬老”还是“守旧”?刘青云获奖时调侃“前辈不来我就是前辈”,但问题是——如果金像奖永远只认“前辈”,那香港电影的未来在哪里?
刘青云的第四次封帝,既是对他演技的肯定,也暴露了金像奖的尴尬——当“黑马影帝”变成“固定返场嘉宾”,观众的热情只会逐渐消退。或许,下一次金像奖该学学奥斯卡,偶尔也把奖颁给那些“还没熬成前辈”的演员,否则,未来的颁奖礼可能真的会变成“刘青云VS梁朝伟:谁先拿到第七个?”的老年组对决。毕竟,电影需要传承,而不仅仅是“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