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乾隆,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但关于他的理政能力,历史上却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清朝最会享受的皇帝,前人栽树他乘凉,先辈呕血他享乐。也有人说,他精明能干,推行文治,既能内抚士人,又深谙用兵之道,是清朝历史上刚柔并济的一个皇帝。
不过,无论是褒还是贬,乾隆都是康乾盛世巅峰时期的缔造者,能让一个国家达到这一状态,可不是随便写写诗、作作画就可以的,这当中肯定集结了很多智慧。
当然了,一个人是爬不了山的,再厉害的皇帝身边也必须有能人支撑,乾隆也不例外,在他在位期间,也有很多贤能的可用之人,比如海兰察,在他从军40年的时间里,屡立奇功,就连画像也是4入紫光阁,他的后代也因这些功绩而世代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那么,海兰察到底有什么本事,竟让乾隆如此看重他?
在中国东北地区,有一个独特的民族,叫鄂温克族。他们的族人信仰自然神,尊重生命,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为生,在历史上是非常典型的森林游猎民族。
经过历史的演变,鄂温克族经历了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并逐渐形成了家庭制度和私有制观念,他们的社会组织以氏族为单位,实行原始的平均分配制度,氏族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分工。
在清兵入关之前,鄂温克族就成为了八旗军的一支,被称为索伦部。在清朝的历次战争中,鄂温克族将士表现出色,为清朝的统一和疆域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海兰察就是出自这一部族。
据史料记载,海兰察“生有殊力”,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勇猛过人的特质。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十分高大强壮,但实际上却强健过人,他的骑射功夫非常精湛,据说他可以在二十步左右的距离,一箭把人钉在地上。
就连他所用的战弓也在十二力以上,这可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要知道清弓分为力弓、猎弓和战弓三种,战场上的武举人能拉开三力战弓就已相当不错。海兰察能有这样的力量和技术,足以想象他有多骁勇。
乾隆二十年,海兰察以马甲的身份被收编到了清朝的军队当中,随后便随着大部队入准噶尔平乱。
要知道,准噶尔是清朝版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为了这块地方,清朝从顺治帝开始就没少为此苦心经营,康熙曾三次亲征准噶尔都未能将此地收服,足见准噶尔有多难搞定。
而到了乾隆这一朝,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就将曾经嚣张一时的准噶尔汗国直接彻底覆灭,除了有前人打下的基础之外,也离不开乾隆手下的得力干将们,其中就包括海兰察。
据说,当时盘踞在准噶尔的辉特部被清兵大败之后,一心想当准噶尔新汗王的阿睦尔撒因不满乾隆将新疆一分为四,便在进京途中再次倒戈反叛,他手下的将领巴雅尔为躲避追捕逃到了塔尔巴哈台山中。
当时身为马甲的海兰察得到将领下达的追捕令后,奋起直追,在巴雅尔骑马快要逃出他的视线之时,他搭弓射箭,直接把他射于马下,将其生擒回了营地。
因为这份功劳,海兰察也开始在军队中崭露头角,乾隆还特赐他额尔克巴图鲁的称号,提拔他做了二等侍卫。
从这之后,他屡立战功,一路晋升当了一等侍卫,画像也被悬挂到了紫光阁中。
要知道,紫光阁在清朝是皇帝接见外国使节、举办国宴以及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将臣子的画像悬挂在紫光阁内,是对他们功绩和忠诚的肯定,也是对他们为国家和皇帝所做贡献的褒奖。
这种荣誉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享有的,足见海兰察当时的战功有多显赫。
到了乾隆三十年,海兰察已经被提拔为副都统,作为驻防之地的行政长官,他参与战事的机会也更多了。
当时清朝接管云南没几年,云缅边境经常受到缅甸的侵扰,乾隆初次派兵征讨缅甸不但没有取得成功,还使得他的侄子富察·明瑞在战争中白白丧了性命,这对乾隆的刺激非常之大。
怒不可遏的他开始对缅方提高打击力度,特派宰相傅恒和后来的大将军阿贵等人领兵再次征讨缅甸,而海兰察也在出征的行列之中。
战争开始之后,他作为先锋部队的将领率部先行向缅方发起进攻,在新街之战和伊洛瓦底江岸之战中,他势如破竹,连续大败缅甸主力,“杀敌数千,生俘二百”,为云缅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经过两年的交战,这场战争最终以缅甸方主动求和收尾,而海兰察也因骁勇善战而被提拔为镶白旗蒙古副都统。
乾隆三十六年,大、小金川土司联合反清,对嘉绒藏族一贯主张恩威并施的乾隆也不再妥协,意识到这一政策并无法解决大、小金川问题之后,他决定派兵武力征服,而海兰察也被要求从云南赴四川与大部队会合。
在与小金川的战役中,他率领部队与丰升额的部队两面夹击,直接将美美寨下的十三处寨子全部荡平。
要知道,西藏那些地方海拔都非常高,内地的人跑到那里上山都费劲,更不要说和早就适应了当地环境的藏兵对抗,但海兰察却能率兵毁寨斩首,足见其身体素质有多强。
小金川平定之后,海兰察被封为参赞大臣,继续讨伐大金川,那里都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可海兰察用了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便将罗博瓦这出险要门户给攻破了,这可不是仅凭武力就能实现的,足见其智谋过人。
金川之乱平定之后,海兰察作为此番战役的重要功臣加官进爵自然是不可免的,他被封为一等超勇侯,赐双眼花翎,画像再次入紫光阁供后世敬仰。
乾隆五十一年,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起兵反清,清朝在台湾的驻军很快被其击溃,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军队人数就扩大到了二十多万,台湾基本上落入了他的掌控之中。
第二年,为了平定台湾之乱,乾隆派海兰察和福康安登台平叛。
初登台湾海峡,海兰察便率少量人马前往敌方据点八卦山探查地形,却不想中途竟不小心进入了叛军的包围圈,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海兰察上马拉弓,一人就射杀了无数叛兵走卒,吓得剩下的人只能弃了兵器四处逃窜。
随后,他和福康安兵分五路,多次以少胜多,轻而易举地击破了叛军的各个埋伏点,用时不过四月,就将叛军首领林爽文一行人生擒并押解回京,台湾之危也顺利解除。
这次战役使得乾隆龙心大悦,在海兰察一行人到京之后,他亲自出城迎接,并将自己随身的佩囊赐给了海兰察,追赏了他无数稀罕珍宝,还给其加官进爵,这次之后,他的画像第三次被挂进了紫光阁。
海兰察的画像第四次被挂进紫光阁是在乾隆五十八年,当时他已经去世,按照一贯的规定,因病去世的人是不入昭忠祠的,但乾隆考虑到他生前多次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身体的疾病也是因多年征战所致,这才将他的画像再次挂入了紫光阁。
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海兰察的功绩实在太大,在海兰察逝世之前,也就是乾隆五十六年,他还被乾隆派去后藏地区征讨入侵的廓尔喀军队。
那次战役中,海兰察击杀廓尔喀军头目三人、士兵二百余人,结局也不出所料,清兵大获全胜,廓尔喀自请归降。
乾隆为表嘉奖将海兰察晋封为一等超勇公,而也是这次战役之后,海兰察的身体急转直下,归京后不过一年,就因旧疾复发而去世了,这让乾隆遗憾不已,于是便有了其死后画像被再次挂入紫光阁的事情。
其实,对于这些荣耀,海兰察当之无愧,除了上文讲到的这些战役,他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战役可谓是不计其数。在这些战役中,他勇猛善战,屡立战功,为清朝的稳定和疆域的扩张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他的军事才能,乾隆曾评价他是“勇而有谋,侍卫洊公”,这对一个将领来说无疑是最高的赞誉。
而乾隆也正是因为有他这样开疆拓土的将领,才得以稳坐庙堂无后顾之忧,这份功绩也并不会因为海兰察生命的结束而消散,所以,海兰察死后,乾隆下令其后代可以一直承袭其一等超勇公的爵位,享后世称颂。
这份旨意从海兰察死后一直延续了下去,到了光绪帝时期,这个爵位已经历经十一代,他的后人也在这个爵位的护佑之下得以安稳度日。
回顾海兰察的一生,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马甲,一路过关斩将,坐到一等超勇公的位置,这番经历简直就是典型的“草根”逆袭,真不愧是清朝第一“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