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的频繁,让百姓民不聊生,底层人民常常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每在这个时候,人民就会期盼真命天子的到来,带领他们走向盛世、走向治世。
在中国历代开明君主及其手下大臣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历史上曾经诞生过不止一个盛世。
笔者盘点了一下,中国历史上盛世多达十一个:西周的成康之治,西汉的文景之治、武昭宣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明章之治,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北宋的仁宗盛世,明朝的永乐盛世、仁宣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
其中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盛世,它却成为了众多盛世中争议最多的一个。
“康乾盛世”名称的争议清朝从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开始,到1912年隆裕太后代表宣统皇帝下达《清帝退位诏书》为止,前后历经268年。然而康乾盛世就长达134年,占据了一半的时间。
在这一百三十四年里,实际上有清朝的圣祖康熙大帝、世宗雍正帝和高宗乾隆帝先后在位,在他们三代帝王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后世人口中的康雍乾盛世。但这段历史时期却被称为康乾盛世,中间的世宗雍正皇帝被人们选择性的忽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雍正皇帝真的可以被忽略吗?
有人说是因为雍正皇帝在位时间比较短,所以被忽略。众所周知,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帝为了在位时间不超过康熙帝,在位六十年退位,而雍正帝在位仅仅十三年。同康熙帝和乾隆帝相比,雍正帝的确在位时间短暂,但却不能因为他在位时间短暂,就忽略他的历史功绩。如果没有他十三年的不懈努力,就不会有康乾盛世。
也许有人认为雍正在功绩不如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真是这样吗?
我们分别就三代帝王继位之初、继位之后取得的功绩来看看这三代帝王。
康熙大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他登基时所面临的局面只能用“内忧外患”四个字来形容。
内忧主要是鳌拜专权、三藩作乱、国家尚未统一,这些都亟待一位有魄力的英明君主来解决。
首先,鳌拜专权。
康熙继位之初,可以说是清朝皇帝中最为困难的。
顺治朝虽有多尔衮专权,但顺治的亲政只是时间问题,虽然有惊但无险。但康熙朝的鳌拜专权,却是让康熙的亲政变成了充满刀光剑影。
在顺治帝临驾崩时,顺治帝与孝庄太后有鉴于顺治帝继位之初多尔衮专权的先例,于是决定采用辅政大臣的形式来辅佐小皇帝康熙。顺治帝与孝庄太后本想通过辅政大臣之间的权力制衡保证权利能平稳过渡到小皇帝手中,但种种原因影响,最后形成了鳌拜专权的形势。
其次,三藩作乱。
三藩指的是在明末清初为了清朝平定农民起义、剿灭南明小朝廷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三位汉族将领,他们分别是镇守云南和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与清王朝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三藩拥兵自重:三藩名为占据四省,实则清王朝有近一半的疆土划入其势力范围。三藩手下兵力雄厚,将领众多。名为藩王,实则已经境内称尊,对清王朝表面恭顺,实则阳奉阴违。
2.耗费钱粮众多:清王朝有近一半的赋税耗费在三藩身上。
3.清王朝与三藩之间矛盾众多。
最后,国家尚未统一。
清朝到康熙继位之时,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除了为祸南方的三藩之外,还有东南割据台湾的郑经集团和西北上割据新疆,图谋蒙古的噶尔丹。
外患主要是沙皇俄国侵犯我国东北。
康熙大帝在如此不利的局势下,幼年励精图治,首先利用智谋巧妙擒拿鳌拜,然后又用八年平定三藩叛乱,紧接着任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收复台湾,然后发动两次雅克萨战役,将侵入我国东北的沙俄势力逐出我国,再然后利用九年时间,通过两次亲征平定了准噶尔叛乱。这是军事上的功绩。
政治上,停止满清入关以来的圈地运动,早年多次出巡整顿吏治,换来康熙前期的政治清明。
经济上,采取了汉族历代王朝一贯的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仁爱政策。
康熙通过他的一系列政策,让广大的汉族人民接受了满清王朝,让清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为我国广大的版图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现代人普遍称康熙为千古一帝。
雍正帝即位雍正帝继位之时,虽然没有康熙继位之时那么危险,但也可以称为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康熙帝,我们评价他为一代明君,但他犯了中国历史上所有明君的一个共同的通病,那就是晚年糊涂,但就是他晚年的糊涂带来了雍正继位后的重重困难。
困难一:九子夺嫡的影响。
康熙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的迟疑和徘徊,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皇位争夺战,那就是九子夺嫡。但九子夺嫡所造成了影响却是深远的,并没有随着雍正登基而结束。
九子夺嫡造成的最大影响是康熙晚年,朝堂上党派林立。
其实康熙朝始终存在朋党之争。前期是以政治见解不同,形成的四大党派:索额图党、明珠党、南党和北党。但这些党派始终为康熙所控制,成为康熙掌控朝堂的棋子。
但是到了康熙晚年,皇位之争日益剧烈,尤其是康熙两废太子以后,朝堂上因支持的皇子不同分裂为五大党派。它们分别是支持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和八爷党。
这五大党派,四爷党笑到了最后,而大爷党、太子党早在康熙晚年随着大阿哥和太子被圈禁而解散,三爷党也在雍正登基后而烟消云散。只有八爷党在雍正登基后不甘心失败,还在与雍正抗衡,对雍正的新政进行掣肘。
而最令雍正帝所深恶痛绝的是八爷党的贪污成性,所以在雍正继位后,八爷党招到了雍正的严厉清算,雍正并不是在报复八爷党与他争夺皇位,而是在惩治八爷党的贪污腐败。
康熙晚年怠政留下的恶果康熙大帝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他在位期间因其对于广大民众采用“宽仁”的政策而受到广大民众的称颂,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历代帝王中唯一集“圣”、“仁”于一身的皇帝。但康熙大帝前半生英明,到了晚年,却犯了和所有英明皇帝共同的错误,那就是对朝政的懈怠。
康熙皇帝的怠政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犯了“萧规曹随”的毛病
“萧规曹随”是西汉开国宰相萧何和曹参的有名典故。说的是在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之时,政府采用“中正平和”的政策,强调“不生事,不扰民”来促进国家国力的恢复。
在王朝刚建立,国家元气未恢复时采用这种政策还可以,但在康熙中期以后,天下已经开始出现“歌舞升平”景象,这种政策就是放纵,不利于国家发展。
2.官员腐败严重。
现在的历史书常写清朝自乾隆晚期开始出现贪污腐败现象,其实早在康熙晚年,清朝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已经相当严重了。只不过在雍正时期,雍正进行了大力整顿,贪污腐败现象有所收敛,而乾隆的继任者嘉庆却缺乏雍正惩治贪腐的铁腕手段。
3.官场上推诿扯皮严重。
康熙不仅对百姓采用宽、仁手段,对贵族和官员也采用宽、仁手段。这在康熙大帝在位时没什么,因为所有的臣子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基本上能做到令行禁止。但到了雍正继位后,这一政策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臣子们对雍正皇帝缺乏足够的尊敬,雍正下的圣旨,臣子之间互相推诿,有功必抢,有过则互相推卸。
这就让雍正的许多政令得不到很好的执行。面对这种局面,雍正不得不采用铁血手段,否则他的新政就无法推行。这也是很多人认为雍正心狠手辣的原因。不是雍正想心狠手辣,而是他不心狠手辣不行。
国库空虚康熙驾崩时,国库存银八百万两,也许在我们看来那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不要忘了那是一个国家的存款。对于我们个人八百万两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对于一个领土面积上千万的国家,八百万两这又是一个何其渺小的数字。
仅举一个康熙朝的例子说明,康熙五十八年时,国库存银已经达到四千四百万两,到康熙驾崩时,仅仅过去了三年,国库存银就锐减了三千六百万两。这些钱花到了哪里?熟知的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这三年里正是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时期,很显然这笔钱花到了平定准噶尔叛乱上。
三年花费三千六百万两,平均一年是一千两百万两,由此可见八百万两对于一个领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只能是沧海一粟。所以,雍正继位时只能说是国库空虚。
康熙继位时,虽然充满了刀光剑影,但国家却正在往良性方向发展;雍正继位时,国家虽然处在盛世开端,但康熙留给他的只能说是一个烂摊子,稍有不慎,国家就要走下坡路。
康熙给雍正留下的烂摊子把雍正逼成了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也使雍正成为了历史上唯一被累死的皇帝。说他勤奋,是因为在他在位时,每年只有他生日的时候才会休息;说他勤奋,更是因为在他在位年,每天是凌晨一点才睡觉,而五点钟就要起床,也就是说他每天的睡眠不超过四个小时。
说他勤奋,从下面一串数字就可以看到一斑了:雍正一生共批阅奏折41600余件,处理六部及各省题本192000余件,按他的在位年限,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折约10件,处理各类题本要在40件以上。可见雍正每天的政务是何其繁重?
康熙与乾隆,祖孙两人在位时都曾经多次出巡,而雍正在位的十余年里,却几乎没有出过北京城半步,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真的没有时间。康熙扔给他的烂摊子太大,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做了。康熙做了一辈子好人,最后这个恶人只能是雍正来做。所以很多人说雍正狠辣,不是雍正想如此,而是他不得不如此。
在雍正的不懈努力下,到乾隆继位时,官场的腐化现象已经有了极大的收敛,国库存银六千万两,是康熙去世时国库存银的七、八倍。 但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雍正用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拼命的工作让雍正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工作累死的皇帝。
不好评判的乾隆到了乾隆这里实在是没什么可说的,并不是他没什么业绩,而是与康熙继位时的刀光剑影、雍正继位时的举步维艰,他实在太顺,因为他的一切都被雍正给铺好路,他要做的就是沿着雍正的路走下去,不犯错就可以了。但历史证明他是没犯错,没犯大错,而是小错不断。几次出巡,耗费大量国库银两,到他驾崩时国库存银已从他继位时的六千万两减少到一千九百万两。
康乾盛世相较于它名称的争议,争议更大的是如何正确的评价它。
有人认为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盛世,它让百姓安居乐业,功不可没;也有认为正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短视,闭关锁国,没有注意世界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让中国在近代落伍了,造成后来中国的百年耻辱,罪不可恕。
笔者认为看待历史人物必须深刻的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来评价他们,不能用我们后世人的目光看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