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漫卷处,一座高性能碳纤维工厂正在榆林荒漠中拔地而起——榆林恒神新材料公司投资47亿元建设的2万吨/年高性能碳纤维项目,以“5·15机械竣工、6·15整体中交、7·15试生产”三大里程碑节点,跑出高端材料自主化的加速度。
沙漠中的“加速度”:3个月完成投产冲刺在榆神工业区施工现场,全球先进的碳纤维生产线已现雏形:国内最大聚合釜完成吊装,进口预氧化炉加速定位,231台核心设备同步安装。从2024年7月一期工程启动至今,便确立了“上下一条心 大干300天 确保实现6·15中交”的目标,项目团队在零下20℃的寒冬中完成钢结构主体搭建,在沙尘频发的春季实现设备进场率超95%。

“这是国内首次实现T300-T1100全系列碳纤维规模化生产,每提前一天投产,就能为新能源、航空航天领域解锁百亿级国产替代空间。”项目负责人杨勇军表示。
三大节点背后的硬核突破5月15日机械竣工:聚合装置、自主设计的溶剂回收系统完成调试,设备联动试车启动;6月15日整体中交:德国进口纺丝机、日本碳化炉与国产控制系统深度集成,全流程打通;7月15日试生产:首批T800级碳纤维将下线,打破日美企业对该级别产品长达15年的垄断。
为确保节点,项目首创“全员参与式”管理模式:设计团队驻场解决技术冲突,设备供应商24小时响应安装调试,施工方采用3D建模预演管线排布,将常规18个月的工期压缩至12个月。

作为陕西首个万吨级碳纤维基地,该项目将重塑榆林“煤化工+新材料”双轮驱动格局:填补高端空白:项目达产后可满足国内风电叶片、储氢瓶等领域60%的高端碳纤维需求;带动千亿集群:吸引树脂基复合材料、无人机机身制造等20余家下游企业洽谈落户;技术反哺传统:碳纤维生产副产的氢氰酸可联动本地煤化工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增效。据测算,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超50亿元,拉动榆林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

当进口碳纤维因国产化进程加速而价格松动,当传统能源重镇向新材料领域全力转型,榆林恒神项目的意义已远超单一工厂的投产。三个月的冲刺节点背后,是高端材料自主化进程的关键一跃——T800级产品的量产将打破长期依赖进口的僵局,而万吨级产能的释放,更将为中国风电、氢能、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筑牢供应链基石。2025年7月15日,这片曾以煤炭闻名的土地,正用碳纤维书写产业升级的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