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医学院前身是原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1956年独立建制为青岛医学院。
1970年10月,青岛医学院整体搬迁至惠民地区北镇办学,1974年11月设立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1981年9月改称北镇医学院,1983年3月随驻地更名为滨州医学院。
可以看出,滨州医学院的诞生有些戏剧性,它起源于青岛医学院在特殊历史时期去滨州的一个“一日游”,留下的部分就成了滨州医学院。
更尴尬的是,滨州医学院主校区已经在2002年搬迁到了烟台,可迄今为止,校名仍保留“滨州”二字,给人一种“滨州医学院在烟台”的怪异感觉。
和滨州医学院类似,河北工业大学也搬迁到了天津,但校名未改。
其他类似高校,如莱阳农学院搬迁青岛后改名为青岛农业大学。
据传闻,滨州医学院早在2019年就向省政府提出希望改名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并获得了烟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但是,同样也在谋划相似校名的潍坊医学院先一步获得批准,于2022年11月改名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这无疑给滨州医学院的改名计划泼了一盆冷水。
山东改名较成功的案例山东省一些高校的改名比较成功,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了提升。
一是加入了“齐鲁”、“青岛”等地名,获得了更高的地域认同感。
比如山东轻工业学院改名为齐鲁工业大学,直接获得了省级地域标识。
再如莱阳农学院改名为青岛农业大学,通过明星城市青岛的加持也获得了根本性提升。
二是通过将学院升格为大学,获得了学历地位的提高。
学院和大学在社会认知中有明显差异,大学地位更高,更容易获得家长及社会各界的认可。
一些工科院校改为工业大学,农科院校改为农业大学,无疑能在身份地位上取得实质性进步。
可以说,无论是地域的提升,还是学历的提升,这些改名举措都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
一些新晋“大学”的招生分数线也确实在改名后获得了明显提高。
这些成功案例激励着其他高校积极仿效,争相通过校名升级来获取实实在在的利益。
改名要“实至名归”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一个好听的名字还不足以构成一个优秀大学。
“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真正内涵不应仅停留在校名和校园建设上,而应该落实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
如果一个学校只是单纯地改个名字,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反而会让人觉得更加尴尬。
网络时代不存在信息鸿沟,大家可以轻易地搜索出一个学校的实力,如果名不副实,反而会招来批评。
我们改名的目的,应该是推动学校进步,而不是仅仅争个头衔。
所以,高校改名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手段。
即使改名成功,那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通过不懈努力,让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达到名字所对应的高度。
否则,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反而会被人说成是“故弄玄虚”。
与其花时间只争名号,不如多做加强师资、改进教学、创新科研等实事。
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实至名归”的道理,争取以实力说话,以结果取胜。
莱阳农学院其实本来不用改名,无奈两个小混混作死
滨州医学院在烟台的位置、招生、发展及认同度还是不错的,改名是迟早的事情,改名的确有利于学院的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已形成事实,又无法改变 ,不如开明一些,该放手时就放手
基本上在烟台的大学就没见过改名成功的。这个地方的改名特色令人堪忧[笑着哭]
山东第三医科大学![大笑][得瑟]
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医科大学被合并是一大败笔,齐鲁工业大学为什么不叫山东工业大学?
滨州医学院就改为烟台医科大学就很好
和济南大学、山东大学比都是渣渣[得瑟]
山东穷工业学院,路过的校友举个爪。南院和本部的[点赞]
从高校迁址到改名看出学校的浮躁之气
很正常,改个大气一点的名字更加容易吸引眼球,硬件设施等水平不提高就是改名中国第一医科大学也没用[得瑟]
除了升格滨州医科大学,要不然滨州市肯定不放手,改成其他就全跑了……[呲牙笑]
华东医科大学非你莫属,加油!!
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改名不错吧[笑着哭]
滨医可改为渤海国立医科大学或滨海国立医科大学或山东医药大学
我要是校长,早他妈把名字改过来
最尴尬的难道不是山大?
山东第十二医科大学[吐舌头眯眼睛笑]
滨州医学院在烟台的位置、招生、发展及认同度还是不错的,改名是迟早的事情,改名的确有利于学院的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已形成事实,又无法改变 ,不如开明一些,该放手时就放手
麻省理工学院一听名字就不是985、211
齐鲁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