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组数据,中国足球青训在03年龄段触底反弹后,现在是每两年人数翻一倍的趋势。
03/04年龄段大概3000-4000人,05/06年龄段有7000-1.5万人,07/08年龄段 1.6-3万人,09/10年龄段6-10万人。
其中05年龄段开始,青训人数开始接近曾经的超白金85一代。06年龄段青训1.5万,接近77年龄段青训人数,06年龄段头号王牌王玉栋实力也和77年龄段的杨晨接近。
到08年龄段实力会和史上最强那支老国足接近,而到了09年龄段,08年龄段全国凑出来的最强战斗力,09年龄段有3支。
后面10年龄段开始,青训人数更是井喷,很多青训不发达地区也开始涌现足球人才。
但是这些,和金元时代有关系么。
金元青训
中国足球的金元时代,起源于什么时候。
有人认为是广州恒大入局,也有人认为是孔卡以“千万美元转会费“来到中国,不管始于何时,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前后,中国足球的青训还是没有起色。
中国足协曾经规定,中超各家俱乐部投入的青少年足球经费不低于三百万元,中甲俱乐部投入不低于一百五十万,但这只是一张废纸。
那时候,根本没有多少中超俱乐部有完整的梯队,理由很简单,花长时间培养,不如直接花钱买现成的。恒大凭借巨额投资迅速崛起,提升自身实力,也令中超的观赏性和竞争力短暂提升。
但这一模式使得各俱乐部的运营成本飙升,不少俱乐部为取得短期成绩而忽视青训建设,很多曾取得辉煌成就的球队由于资金问题而解散。
那个时期,这种玩法不仅打乱了国内球员市场价值的公正性,也削弱了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尽管金元时期曾推动过一些青训建设,但许多俱乐部的投入多是出于应付政策,缺乏真正的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今展现出实力的国青队,反而是一群来自校园足球年轻球员的代表。
例如王钰栋最早来自校园足球,后来才跟随浙江绿城梯队训练。刘诚宇也是出自上海申花青训,更不必说此次贡献最多人才的山东队,在金元足球之前,鲁能足校的底子就很好。山东队的王永珀、韩鹏、周海滨,出自金元时代么。
所以金元时代投钱最多的那些俱乐部,留下的青训财产在哪里。难道山东、浙江数十年对青训的坚守,只是一句“金元时代的助推”就可以掩盖的。
国青队中的部分表现出色球员,来自的俱乐部几乎均曾遭遇金元足球的困扰。这些曾经被金元牵制的俱乐部,在经历低谷后重新回归青训,默默为中国足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才。
随着金元足球的退潮,中国足球开始经历深刻的变革,青训体系的建设逐渐受到重视。资本的逐利性本来就不允许他投入到支出和收入严重不对等的青训事业中。
中国足球的逐渐好转,中国足球青训的复苏,本质上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足球人的付出,是校园里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多的结果,而金元始终都是攫取利益的代名词。
老帅金志扬曾说,“中国足球的发展要抓根促本,‘本’是联赛,‘根’是青少年,前一段金元足球搞得我们把根都忘了。“
校园足球
金元足球不是崛起的根基,校园足球大规模推进才是。
精英化的青训培养模式一直都有,不只是恒大青训出来才有的,比如根宝训练基地。为什么没有现在效果显著,是因为过去可筛选的人太少。
从2016年开始,国家开始大规模推进从小学开始的各级校园足球。在此之前,学校除了一些极个别的特色学校,基本不让踢足球的。
2016年以后国家强推校园足球,也给了很多经费,几乎每个学校都有校园足球社团,不少学校也开展了和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合作,成为职业俱乐部的卫星学校,学校级别以上的各级比赛每年都在开展,为普及和启蒙足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不乏有形式主义的出现,但踢球的人确实变多了。只有踢球的人数多了,根基广了,才能让各家俱乐部的精英青训筛选出来更多的好苗子。
体育运动更依赖于天赋和选材,如果没有可用的苗子,钱再多,训练水平再高都没有一点用。如果只砸钱,训练水平高就能培养出足球高水平运动员,世界足球豪门的球探也不用满世界跑了。
反观金元足球最盛的时候,反而是国内球员和年轻球员最没有机会发挥和成长的时候。所以校园足球的全力推开,才是中国足球的根基,而精英化的青训,是中国足球的拔高。
没有金元带动足球,有球迷去看球吗?没人去看球还有小孩去踢球吗?哪个家长敢让小孩去踢球?
恒大足球学校,喜欢吹牛逼,恒大制造了张洪福,呵呵,身体足球典型代表,与同龄人相比,张洪福像是大5岁,以大打少就是一个屁
哈哈没有钱谁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