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八停
编辑|十八停
在蒙古,有3000多个“上海孤儿”,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与家人分离。
从上海孤儿院到被送往蒙古,他们远离自己的家乡、亲人。
他们的身份十分尴尬,不是纯正的蒙古族,也不再是纯粹的汉族,而是卡在中间的“中间人”。
这个身份让他们从年少到老年,都铭记着被丢弃的感觉。
这3000多名老年人,可能是全中国最想找到自己,回到真正家乡的人。
在中蒙边境的草原上,他们一辈子都在寻找答案:我是谁?我从哪来?
内蒙的上海孤儿
1959年至1961年,国内正是困难的时期,到处都在闹饥荒,那时候,人们认为,哪里没饭吃,上海不可能没饭吃。
怀着这样的想法,很多父母将孩子送到了上海,他们以为给孩子找到了一线生机,但殊不知,当时的上海也面临着断粮的危机。
无数的孩子面临着死亡,这时候,妇联主席康克清希望内蒙古第一书记乌兰夫能够从当地调一些奶粉,给江南各地的福利院。
乌兰夫将情况上报给周总理后,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鼓励内蒙古将那些孤儿接到牧区,让牧民们抚养。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最好的选择,1960年,这一年,内蒙古收留了2000多名来自南方的“孤儿”。
这些孩子有的是因为饥荒被父母送出去找一线生机,有的是在逃饥荒时与父母走散,有的则是被抛弃的孩子。
从广义上来看,这些孩子确实是被抛弃的“弃儿”,但即便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家依然不愿用“弃儿”来称呼他们。
这些孩子是江南孤儿,是国家的孩子,将他们送走是不得已的办法。
所幸,牧民们很疼爱这些孩子,在1960-1964年间,多批“上海孤儿”被送往内蒙古,大多孩子们都找到了家。
当时,大家一听又有孩子要来,拿上牛奶和衣服就着急忙慌的往镇上赶,有人骑马、有人驱车,大家将孩子一个不落的接回了家。
60岁的童格勒嘎,依旧记得被领养的情景,当时养父骑着马将她接回家,这里还没有房子,只有两个孤零零的蒙古包。
除了童格勒嘎,53岁的额尔登,也是被送往内蒙的3000多名孤儿之一,他喜欢看寻亲节目,看到团圆的结局时,他时常会流下眼泪。
作为汉族人,他在蒙古族格格不入,他的长相和口音,都与当地人有着明显的差别。
国家的孩子
在来到蒙古前,他是一个江南人,蒙古人每家每户都会必备成吉思汗的画像,而他的家除了画像,还有只有汉族人信奉的“财神爷”。
来到蒙古时,他不满一岁,跟着千名同胞来到他乡,这些孩子从汉族变为吗,蒙古族,虽然解决了饥饿,但依旧面临着新的问题。
由于这些孩子是后天的蒙古族,他们融入不到族群,也不是纯粹的汉族,在婚嫁方面,受到了一些歧视。
结婚的时候,女方父母重视血统,大多人家只想找纯正的蒙古族,额尔登的身份过于尴尬,在结婚的时候,他差点没能和妻子成亲。
不过,虽然身份尴尬,但养父母们给了这些孩子很多的爱。
游牧人民对于这些白嫩的孩子十分喜欢,用心呵护他们,童格勒嘎在蒙古语中是“澄澈无云的天空”,额尔登则是“宝宝”。
大多收养上海孤儿的游牧人民,都将老房子和草场留给了孩子,作为不备之需,保障孩子们的晚年生活。
离开了故土的孩子们,在送走养父母之后,脑海中突然浮现了一个问题:“我是谁?”大多人为了寻找答案,都踏上了寻亲之旅。
2002年,额尔登参加了上海妇联举办的“上海孤儿”寻亲活动,这个活动如果开办在养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他或许不会来。
曾经,他和养父母说想去南方看一看,而母亲得知后,哭了一整夜,他明白母亲的担忧,怕孩子一走再也不会来。
养父母离世后,他本不想参加,但2001年他发现自己下嘴唇有一颗红色的痣,这让他燃气了寻亲希望,他想,万一呢,万一亲人能够认出自己的印记呢。
就这样,他踏上了第一次寻亲之旅,走在路上,大家都很沉默,但到了当年的育婴堂之后,几个中年人突然跪下痛哭。
无根的沙蓬
额尔登本没有什么情绪,只当自己在旅游,但看到福利院中,孩子们集中在一起的时候,他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曾几何时,他也是这样,挤在一群同龄人中,等待被人挑走。
这次的寻亲之旅,他没能找到亲人,在同行人中,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很多人都没能找到父母。
在时间的长河中,找不到的亲人,不再是他们的执念,多年前,有一位组织者写了一封公开信,所有参会的上海孤儿都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大多人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根的沙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这些人都上了年纪,寻亲不过是想找到自己的根,他们懵懂的来到了这个世界,糊里糊涂的过了半辈子,不想带着疑问离开。
当然,也有人寻亲成功,2024年11月,“上海孤儿”中的扎拉嘎木吉,在女儿的陪伴下,回到了南京的老家,与分别了64年的姐姐杭巧云相逢。
杭巧云记得弟弟扎拉嘎木吉在1960年,与母亲在火车上走失,因为弄丢了弟弟,母亲不敢回家,孤身在外寻找。
后来父亲前往上海,带回了母亲,这之后的每一天,父母都在因为这件争吵,后来母亲改嫁,杭巧云再也没有妈妈了。
她说:我从小就是没有妈妈的孩子,爸爸也在外面找弟弟,一直没回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没想到我能碰到弟弟,只是弟弟回来的太晚了,父亲早就去世了。
姐弟重逢,相拥而泣的场景,令无数网友泪洒当场,之后姐姐与他一同赶到了乌兰察布,看望弟弟的养母。
杭巧云的到来,让当地同为“上海孤儿”的老人都尤为高兴,虽然自己没能寻亲成功,但有生之年能看到来自远方的家人,也算圆了梦。
认亲之后,杭巧云带着弟弟祭拜了父亲,告诉他,一辈子找的儿子,现在回来了。
能够找到亲人只是个例,大多“上海孤儿”一辈子都是无根的沙蓬,走在寻根的路上,有人说,从他们来到蒙古草原的那一刻,草原就是他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