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要成为全球具身机器人之都?”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天方夜谭。毕竟,这座城市曾经靠着电子制造崛起,如今又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实现新突破。

问题是,深圳真的能在短短几年内培育出十家估值过百亿的企业吗?它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面对国内外激烈竞争,深圳的“机器人梦”会不会成为又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2025年已近在眼前,深圳正站在新的科技风口,试图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撬动未来的万亿级市场。政府近日发布的多项行动计划,无疑为这座城市指明了方向。

官方规划中,深圳不仅要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还要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终端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换句话说,它不仅在软件层面构建大模型,还要在硬件领域实现突破,把智能机器人真正带入生活和生产之中。

这背后有深圳的“家底”支撑。作为中国硬件制造的核心地带,深圳拥有庞大的供应链和生产能力,从芯片、传感器到整机装配,全产业链基本完备。深圳的创业氛围浓厚。

无数初创企业正在尝试用新技术撬动市场。近年来,逐际动力、乐聚机器人、众擎科技等企业纷纷崭露头角,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

但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具身机器人要真正普及,核心技术突破是关键。目前,工业机器人在减速器、编码器等关键部件上仍然依赖国外供应,而人形机器人对仿生灵巧手、AI芯片,多模态感知技术的要求更高。

国内企业的技术积累还需要时间。此外,高质量算力不足、商业化落地难、市场接受度低等问题,都是深圳要面对的现实挑战。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并不是唯一在押注具身机器人产业的城市。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在积极布局,甚至一些国外科技巨头早已行动,例如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等,它们技术积累远超国内同行。深圳如何在这场全球竞争找到突破口。

成为真正引领者,而不是跟随者?网友讨论也相当热烈。一部分人认为,深圳有华为、比亚迪这样产业巨头支撑,未来一定能在机器人领域站稳脚跟;另一部分人则持怀疑态度,认为深圳虽然在硬件制造上有优势。

但在基础科研、核心算法、智能决策等方面仍然缺乏积累,要真正实现“机器人之都”的目标,三五年时间远远不够。事实上,国内外不乏类似的科技规划,最终却未能达到预期。

几年前大火的智能家居机器人、无人机送货等概念,如今真正落地的并不多,市场应用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或许未来真能成为V机器人领域的全球先锋。如果一切只是资本的狂欢,而核心技术依然被国外掌控,

这场豪赌最终可能只是又一个“√”的科技泡沫。深圳到底能否打破过去的科技发展周期律,让具身机器人产业真正崛起?它会不会在几年后,又被迫调整方向,将目光转向下一个风口?深圳的科技梦,究竟会成真,还是会破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