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自2013年开播,已经11年了(2021年起停播),没想到,过了这么久,它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比大嗓门、比炫技,只是,它讲故事的能力渐长,一个娱乐比赛,硬是被营销成“中外擂台赛”,颇有“叶问大战钢铁侠”的架势,迅速抓住观众眼球。
为什么《歌手2024》会演变成如此,我个人认为,这无非是在转移“矛盾”。《歌手》还是那个《歌手》,模式没有变化,那么,令它之前停播、关注度下降的顽疾仍存在——大众的审美疲劳,参赛选手的匮乏,节目模式的单一(比嗓门,比阵仗,缺乏多元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方式就是转移矛盾,将大众的注意力转移至中外歌手对抗。这个“计谋”能够“得逞”,首先得益于“华语歌手自身不争气”,观众苦华语乐坛久矣;其次,国内观众打小就爱看“中外擂台赛”,譬如陈真、霍元甲等大侠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就连叶问,要想“出名”,也得跟外国人打擂台;第三,国内观众爱看热闹,中外歌手“打起来了”,大家纷纷围观、吆喝,比台上的选手还要上心。既然中外歌手已经“开打”了,那就聊聊“打”这件事——那英等华语歌手真不如那俩外国人——香缇·摩尔和凡希亚·奥伊亚?我说点儿个人看法。首先,《歌手2024》内核依旧单一,虽然请了各种类型的歌手,但是评判标准还是一个:比嗓门,比阵仗。本季《歌手》一直标榜,全直播无修音,力求推动华语live演唱事业,这点我是认可的,但是,作为一个音乐综艺,它更应该传播的,是对于音乐多元化的审美。我听何炅主持说,“《歌手》不是为了赢,而是迎”,原来他们也知道,只是目前来看,他们没做到。我必须得承认,在“嗓门”这件事上,那俩外国人占优,在节目排名上,那俩外国人也包揽了前三。但他们真有那么好吗?于我来说,她俩再好,由于语言、文化因素,我听不出有多好,只觉得嗓门大,承认欣赏不了,不丢脸,文化和语言差异,没那么容易跨越。前些天,我刷到一个视频,说是国内一小哥,在外国街头用笛子演奏《沧海一声笑》,外国观众纷纷驻足,下面一评论说,外国人能懂咱们的武侠情怀吗。我觉得这哥们儿说得在理,《沧海一声笑》虽好,外国人还真不一定欣赏得了(当然,我希望是能被欣赏;另外,咱们怎么这么谦逊呢)。可能有人会说,音乐是超越语言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这样的,但就她俩目前展现的音乐,没有超越语言而击中我。哪些音乐可以击中我呢,举俩例子,《see you again》《我也曾想过一了百了》。为什么这些歌能击中我,不是靠技巧、扯嗓门,真正能超越语言的,不是音乐,是情感。说到此,就不得不说,《歌手2024》在乎情感吗,或者说《歌手》办了这么多届,在乎情感吗?音乐是多元化的,如果唱得好才是好音乐,那音乐不会流传如此之久。真要比唱功,罗大佑、李宗盛来了,行吗?再譬如五月天阿信,虽然如今深陷“假唱风波”,尽管这哥们儿唱功的确不行,但不妨碍他的歌“好听”;再譬如周杰伦,他能流行如此之久,是靠唱功吗,除了唱功,还有才华、情感、人文情怀。譬如这首《沧海一声笑》,黄霑、罗大佑、徐克喝醉了录制的,毫无技巧,只有潇洒,就是好听。说到这,我不得不提一下,《我是歌手》第一季,第一个被淘汰的歌手就是Beyond乐队成员,我很不爽。其次,这俩外国人排名这么高,还有一个因素,咱们国内观众实在太“大度”、太爱面子,一方面,不想让外国人觉得咱们“店大欺客”,一方面又在私下摇旗呐喊,“摇人”找回面子。太扭捏了,听不懂,或者不想输,就大大方方给人淘汰了。那英等代表不了华语音乐,那俩外国人也代表不了欧美音乐,没这么严肃。此外,华语音乐工业化水平,的确与欧美有差距,要正视这种差距,二者相比,真有点儿叶问对战钢铁侠的意味,一个是靠武学,一个靠科技,一个有自身文化底蕴,一个有完美的体系。但好在这是音乐,不是科技,人文可以弥补,不用过分谦卑。最后,我想说,其实《歌手》这档节目停播了挺好,现在如此折腾,看似又活过来,实则只是“喘息”,本质不改,走不长远,这有点儿像井柏然的《新生》,骗来骗去,原来只有观众被骗了,《歌手》,不是在玩歌手,是在玩观众。说到底,还是张学友聪明,坚持拒绝《歌手》,“那些评委不知道懂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