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绝对没想到,在刘邦“创业”的队伍中,竟然有一位都被大家忽略的开国功臣是曹操的老祖宗?!而这位曹操的老祖宗当年心甘情愿放弃了自己在秦朝的官职,追随刘邦。
一身文韬武略全都欣然付出,到头来却被刘邦骂成是狗?这究竟是为何?而在经历了刘邦的忽视后,他还被推举成了丞相,他又该如何“回报”刘邦呢?
当时曹参在沛县担任管理监狱的小官员,而萧何是他的“上司”,尽管身份有别,但相处的关系还是十分融洽的。刘邦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虽然地位在曹参之下,但他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善于结交朋友。
但和刘邦不同于刘邦整日无所事事混日子来说,曹参的地位也算是在官场中。虽然他是个底层吧,但他平日里处事公正,深得周围人的尊敬。
然而陈胜起义的消息传遍整个大秦,尤其在听说他称王,杀死了不少秦朝地区的官吏后,县主坐不住了。摆在自己面前的两条路,要不就等死,要不就用自己手上的力量支持陈胜。在生死面前当然会选择后者。
但萧何曹参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十分反对,毕竟陈胜那边算是反叛,身为秦朝的官投靠人家,手上又没有什么筹码。结合之前被杀死的那些秦官相比,那结局也逃不过一死。于是他们二人便建议联合刘邦手上的军队,一起投奔。
县主表面答应了,但事后自己思索后还是害怕,怕他们两个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后举报,所以就将他们两人关在城里,准备杀人灭口。曹参两人一看形势不好,直接趁着夜色投奔刘邦,以求一线生机。
当刘邦接到这个消息后便顺势揭竿而起,将县主杀掉以示威严。曹参可谓是艺高人胆大,与其在乱世中苟且偷生还不如跟着共谋大业,也不算是白来一回人世间。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追随刘邦,投身到了这场起义之中。
在刘邦的起义军中,曹参算是有才能的一位,不同于樊哙盲目的勇猛,他做事是动脑子的。况且他身为秦朝官吏在政治上也懂得不少门道,所以刘邦对他是极其信任的。而他也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从攻下薛县后路征战,他勇猛无比。
他的勇猛与智谋,让刘邦对他刮目相看,并多次给予嘉奖。在刘邦被封为汉王后,他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将军。在之后攻打咸阳的过程中,曹参更是身先士卒,率先进入关中,为刘邦灭亡秦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很多人爱读汉朝的历史,却很少对曹参这人有所了解,他这人在政治方面比不过萧何,但也是紧紧排在他之后的;武力方面能韩信经常独占他一头,但奈何人家曹参比他有脑子会做人,了解韩信的知道,他就是死在了“没脑子”这件事上。
然而在刘邦建国后却只将这位文武全才放在了第二功臣的位置上,排在萧何一个不打仗的人之后。对萧何的头脑大家是都服气的,但要是和曹参相比他缺少能打仗这一优点,所以很多人表示不服气。
在刘邦听到这些声音后表示十分不屑,刘邦的想法非常简单,首先萧何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这当然不是否认了其他人的功绩,毕竟对一个皇帝来说,天下已经打下来了,日后更加重要的就是治国了,当然得把萧何放在第一位。
其次刘邦认为这些兄弟是跟着自己打天下的没错,但他们之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太大,曾经的身份不是屠夫就是编草鞋的。如今打下天下一个个封侯拜相了自然飘飘然,譬如韩信那样的,当然不能允许他们猖狂。所以刘邦的行为也是在刻意的实行打压。
所以在接到武将们联合上奏,为曹参感到不公时,刘邦只是轻蔑的笑笑,给众人讲起打猎的道理。直接将其比喻成是猎狗,又将萧何比做成指引猎狗的猎人,意思明了。如果没有猎人英明指导的话你们连猎狗都算不上,只能是丧家之犬。
得到这样的回复后众人也都领会到了刘邦的意思,败兴而归。而曹参的性格就是不争不抢,所以面对刘邦的态度他并没有太大的转变,和萧何的关系也并没有因为嫉妒之心而恶化。在建立汉朝之后更是主张让深受秦朝暴戾和战乱的百姓先行休养生息,减少赋税,发展人口、农业等方面。
他始终不争不抢,在萧何临终前的最后一刻,他留下遗言,一定要让曹参来做丞相,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叮嘱。
汉惠帝听后便立马派人请曹参让其入相,听过萧何遗言后,他也不计前嫌立马前往洛阳。在面对国家的压力和众人的期待时,曹参没有选择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是选择了遵从之前留下的律法和政策。
虽然他这样的做法受到了他人的质疑,但曹参始终没有去争辩。如若有人前来对他发出质疑,他便欣喜的为对方举办宴会,给对方灌酒,一直到对方醉的说不出话来才肯罢休,谁来就请客喝酒,时间久了便没人再劝。
而他这一行为在当时让许多人表示不解,一些官员和贵族认为曹参过于消极怠惰,担心国家会因此陷入混乱。惠帝上位后应该在先帝的基础上多加整改,将汉朝的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起来。但多年后的“文景之治”才是真正的验证了曹参的正确做法。
再说一个巧合十分耐人趣味的历史,虽然曹参在后世历史上的存在感很低,人们提到他就会想起被刘邦骂成狗的故事。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四百多年后,一位名叫曹操的人脱颖而出,灭掉东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而他竟然就是曹参的第二十一代后人,再结合当年刘邦之事来说,曹操这一行为算不算是给老祖宗“报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