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大姐肩痛以为是肩周炎,半月后丧命,医生:又是被耽误了

行平双 2025-02-13 09:54:5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王大姐一直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平日里喜欢跳广场舞、打太极,身体素质也算不错。而最近她开始感到右肩疼痛,起初只是隐隐作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逐渐加重,特别是在夜间愈发明显。王大姐以为是肩周炎作祟,便自行贴膏药、按摩,甚至去小诊所做了几次理疗。

而半个月后,她的身体突然急转直下,出现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皮肤泛黄等症状。

家人连忙将她送往医院,医生检查后却给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诊断——肝癌晚期,已经出现广泛转移,不到一个月便病逝。

医生感叹:“又是一个被耽误的病例!”

肩痛不一定是肩周炎,可能是肝脏在“求救”

很多人认为肩痛就是肩周炎,但肩痛还可能是某些内脏疾病的信号,尤其是肝脏疾病。

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即便发生病变,早期也不会出现明显疼痛。

而肝脏肿瘤增大或肝脏负担过重时,会刺激膈神经,进而引发“牵涉痛”——这种疼痛常常表现为右肩或右上背部疼痛,容易被误以为是肩周炎或颈椎病。

王大姐的案例正是如此。

她的肝脏早已病变,但由于肝脏本身不会“喊疼”,她并未察觉异常,直至癌症晚期才出现明显的不适,最终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这种案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很多患者因忽视早期信号,导致病情恶化,令人痛惜。

肝病的“隐形杀手”:为什么肝癌总是发现得太晚?1. 肝脏没有痛觉神经,病变时“悄无声息”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负责代谢、解毒、合成蛋白质等功能。

但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因此即便出现病变,患者也不会感到明显疼痛。

很多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正是因为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2. 早期症状容易被误解

肝癌早期可能会有一些轻微的不适,如乏力、食欲下降、右上腹隐痛或肩部疼痛等,但这些症状往往被归因于疲劳、胃病或肩周炎,导致延误诊断。

等到出现黄疸、腹水、体重骤减等典型症状时,往往已经进入晚期。

3. 生活习惯影响肝脏健康

长期饮酒、熬夜、饮食不健康、情绪抑郁都会加重肝脏负担,增加患肝病的风险。

尤其是乙肝、丙肝患者,如果不定期检查,肝脏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中西医结合:肝脏健康的双重保障西医视角:科学检测和早期筛查

针对肝脏疾病的防治,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检测手段,如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查、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CT或MRI等。

如果有乙肝、丙肝病史,或长期酗酒、脂肪肝患者,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肝脏筛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

中医视角:肝主疏泄,情志调节很重要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即肝脏负责调节气机、促进血液循环和情绪稳定。

长期情绪压抑、愤怒或焦虑,会影响肝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或“肝火旺盛”,进而损害健康。

保持良好的情绪、适当运动、合理作息,都有助于肝脏健康。

如何养护肝脏?这些方法简单有效!1. 饮食调理:远离“伤肝”食物,选择护肝食材

许多人认为橙子、猕猴桃是护肝佳品,但其实有更多食物值得推荐:

枸杞:富含多糖,能增强肝细胞的修复能力。

黑芝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肝脏代谢。

山楂: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肝脏排毒。

绿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和护肝作用。

鱼腥草:中医认为其性寒,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肝火旺盛者尤为适合。

2. 运动养肝:每周运动140分钟

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肝脏负担。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4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或瑜伽。

过度运动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因此不必追求高强度训练。

3.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肝脏在夜间进行自我修复,尤其是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排毒的关键时段。

长期熬夜会使肝脏得不到充分休息,增加患病风险。

尽量在11点前入睡,给肝脏一个良好的修复环境。

4. 定期体检:不要等到有症状才检查

即便没有明显不适,40岁以上人群、乙肝携带者或长期酗酒者,应每年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和B超筛查。

早发现、早干预,才能真正降低肝癌的风险。

结语:身体的“求救信号”不能忽视

王大姐的悲剧并非个例,许多肝癌患者都是在症状明显后才去检查,最终错失治疗良机。

肩痛不一定是肩周炎,可能是肝脏在“求救”。

如果你或家人长期感到右肩酸痛、食欲不振、容易疲劳,不妨尽早做个肝脏检查,别让“沉默的器官”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信息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肝癌流行病学报告》

中国肝病防治基金会:《中国肝癌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国家卫健委官网:《肝癌防治指南(2023年版)》

《黄帝内经》:关于“肝主疏泄”的理论

《中华医学杂志》:关于肝癌早期筛查的最新研究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