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击浪》举办北大交流研讨会致敬伟人激扬奋斗青春

影剧探秘 2023-12-26 23:19:37

大风卷海,青春正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电视剧,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扶持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精品项目《鲲鹏击浪》正在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以及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热播,引发热烈反响。

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联合主办的“致敬伟人 共筑青春梦”《鲲鹏击浪》北京大学交流研讨会在京举行,旨在通过跨越时代的青春对话,激励当代青年以奋斗之姿激扬青春。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等单位领导以及《鲲鹏击浪》剧组主创出席了活动。活动由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鲲鹏击浪》制片人、剧中杨开慧之母向振熙扮演者王智慧主持,并通过抖音、快手、B站、百度、腾讯视频全程网络直播,超过三十万观众在线互动。

重返北大  致敬伟人,回溯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起源

最燃探索路,伟人正青春。重大革命题材剧《鲲鹏击浪》以青年毛泽东为叙事主线,讲述了毛泽东自1918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他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这期间,他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在北大图书馆结识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开展学运工运;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创建湖南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见证了中国红色信仰的发展之始。北京大学在毛泽东的成长和革命历程中意义非凡,他曾担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在这里与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大师交汇,绽放出思想的火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他的恩师杨昌济更在北大担任伦理学教授,培养出众多爱国学子。百年后的今天,《鲲鹏击浪》剧组主创回到毛主席当年工作学习的地方,在北大百年讲堂围绕“毛泽东的青春岁月”举办交流分享会,既是重温革命历史,也是致敬伟人青春。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任羽中致辞表示,今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的重要日子,北大在任何时候都要研究毛泽东思想,北大学子在任何时候都要纪念和缅怀毛主席。“毛主席之于北大,北大之于毛主席和延安之于毛主席、井冈山之于毛主席一样,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一代又一代北大师生,应该记住那个时代,也记住那个时代人的追求和理想,永远纪念和缅怀毛主席。”

意义深远  把握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展现文化自觉与自信

活动现场,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余雷表示,北大是青年毛泽东接受新思想启蒙、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成长的地方,今天的北大交流研讨会更像是一堂缅怀革命领袖、赓续理想信念的思政课,让我们看到了一场跨越百年追寻理想的薪火相传。“我看到了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庞,正在孜孜求学、期待鲲鹏击浪的北大同学们,相信你们在电视剧《鲲鹏击浪》这一场穿越百年的青春对话中,将会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有全新的认知。”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高度评价《鲲鹏击浪》是一部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精品力作,是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市广电局以及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重要举措,“毛泽东同志1918至1921年这三年的人生历程,也是在阐述毛泽东与北京大学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毛泽东的这段光辉历程在《鲲鹏击浪》得到了生动呈现,这是艺术工作者的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同时,在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上,《鲲鹏击浪》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青春共鸣  当革命之光照进现实,回响跨越时代的奋斗强音

当天,《鲲鹏击浪》主创与北京大学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谈到《鲲鹏击浪》大胆启用新人演员,总制片人高军表示这部剧展现的是1918至1921年的历史,毛泽东的年龄段是25至28岁:“我们一定要用年轻的演员来饰演年轻时的伟人”。为此,《鲲鹏击浪》的选角持续了半年时间,从全国范围内的6000多名候选演员中,剧组数度推翻暂定人选,最终才确定如今这个以00后为主力的主演阵容。为了更好地展现这段历史,剧组共搭建大小场景400余处,还原三眼井胡同、福佑寺、北大红楼、长沙第一师范、杨昌济住宅等诸多场景,使用道具10万余件,制作特定道具2万余件,服装将近1万件,力求呈现出接近故事发生时间的场景质感。

谈及创作缘起,该剧总编剧马继红表示毛泽东在1918年至1921年这段历史在影视剧中几乎是空白。《鲲鹏击浪》的创作历时四年,四易其稿,是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创作空间。由于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书并不多,《毛泽东年谱》上记载的这段历史只有区区 6页纸。为了完成剧本,马继红找来陈独秀、李大钊、杨昌济、蔡元培、邓中夏、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黄侃、黎锦熙等和毛泽东相关的人物传记和文集,一本本认真阅读,沿着毛泽东的生命足迹,从韶山到长沙、到北京,重走一遍他生活的道路,就这样一边读书,一边采风,最终完成了作品。马继红认为,毛泽东的青春是充满光辉的青春,他为今天的年轻人树立了自强不息的榜样,年轻观众如果能够从剧中毛泽东身上受到启发和激励,那将是她作为编剧最大的欣慰。

回顾创作历程,该剧导演刘飚坦言面对这样一个展现伟大领袖的重大革命题材,就好像一个无名小卒去攀登珠峰,“你看到它、发现它、接近它、甚至你要用镜头还原它,有点让我诚惶诚恐”。他表示:“导演就是个裁缝,我拿到了很好的布料和针线,这个布料就是马继红老师写的剧本。它深深打动了我,这种感动就是剧里的热血青春和人的温度。”北大是能产生思想风暴,引领国家未来的殿堂。通过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与当下年轻人产生共鸣,希望能让他们感觉到《鲲鹏击浪》的温度,感觉到毛泽东青春的信仰火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进中央常委、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张颐武评价,毛主席在北大的这段时间是他人生非常重要的时期,是他世界观和思想精神形成的关键时期。“《鲲鹏击浪》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年轻的、有生命力的毛泽东。这个人物立在了我们心中,让我们在历史情境里感受人物的奋斗史,感受他的思索和探索:中国的未来,向何处去?这个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去品味,心贴心地感受一百多年前,一个年轻的生命、一颗年轻的心。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心灵对话和精神对话,在这个对话空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力量,看到大时代的变化。”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唐金楠正在追看《鲲鹏击浪》,他有三个深刻感受:第一是演员的青春气息,青年演员在表演上与戏骨演员形成了交响合奏;第二是编剧的创作巧思 ,1918至1921年的这段历史截取得非常巧,也非常重要。这一段历史对中国的党史、革命史以及毛泽东的个人成长史都极其关键;第三在主旋律创作表达上,《鲲鹏击浪》主创对伟人精神气质和年代气质的塑造非常准确,表达出了真实历史的复杂性和个人的丰富性。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培永在观看部分剧集后,表达了自己的观后感,认为相比于以往影视作品展现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鲲鹏击浪》更多展现的是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困惑、迷茫与成长,呈现了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找到救国救民真理的曲折历程。他用三句话表达了此剧与我们这个时代青年成长的对接点,也就是致敬伟人、激扬奋斗青春的具体进路:“第一,哪个青春不忧愁,哪个青年不迷茫?第二,得意青年需得志,得志青年必得意;第三,传奇始于平凡、始于追梦。”

以青春之我,燃信仰之火。立鲲鹏之志,寻光明之路。交流会现场,毛泽东饰演者刘承林、杨开慧饰演者米卓清、蔡和森饰演者黄淏楠、萧子升饰演者宋佩泽、陶斯咏饰演者肖昀希、邓中夏饰演者齐纪琛、邹鼎丞饰演者吴季峰逐一出场,为观众带来一场穿越时间的心灵对话,发出了跨时代的青春之声!

刘承林对毛泽东说:“你的世界如此丰富广阔,初入其中的我还有些不知所措。你刚到北京时的迷茫,忧国忧民的思考,驱张时的坚韧还有你的亲友!他们是善良的、知恩的、果敢的、大义凛然的、青春热血的!我就这样畏手畏脚地藏在你的身后,和你的伙伴们,在你们的故事里,并肩作战、勇往直前!直到挺起胸膛,享受着你们的赤诚、勇敢与坚韧。”米卓清对杨开慧说:“和你一样,我初到北京茫然、懵懂,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我现在每一次抬头望天,都会想起杨宅天空上飞过的那群鸽子。开慧,别担心。我可以偷偷告诉你,你是他的挚爱,更是他生命中的挚友。若干年后,他为你写下了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鳞片上的光/照亮过/那片暗夜的水域/熠熠生辉如星辰瞬间划过……”演员于洋、李东翰、王智慧以及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的刘霞、赵晓雯随后登台,表演诗朗诵——《鲲鹏九变》,高燃激荡“变是重逢、是亘古、是自由、是重生”, 热血展现了鲲鹏“盘旋俯瞰、入海飞天”的高远志向与奋进精神。

活动现场,主演刘承林、米卓清、黄淏楠、宋佩泽、肖昀希、吴季峰还和00后音乐人,该剧音乐总监高泽凡共同唱响《鲲鹏击浪》主题曲——《击浪》,以“我心滚烫、搏击巨浪”的奋进之心,歌咏革命先辈,燃爆全场!

知来路,识归途。当《鲲鹏击浪》的革命青春之光照进现实,以北大学子为代表的当代青年向下生根、向上生长,以奋进之姿激扬青春,在历史与现实的青春共振中,探寻百年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回响跨越时代的奋斗强音!

0 阅读:1